高一化学分班试题[上学期](新科标)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化学分班试题[上学期](新科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6-09-15 08: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化学分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Cl—35.5
K—39 Al—27 Na—23
选择题(9×4=36)
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 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隙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2.有些年轻人喜欢染发,染发时一般要用到一种着色剂—对苯二胺,它是一种有毒的化学药品,有致癌性,会对染发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确关对苯二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苯二胺的化学式为C6H8N2
B.对苯二胺的相对分子质量(式量)为108
C.对苯二胶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4: 1 D.对苯二胺能被皮肤少量吸收
3.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4.超导材料为具有零电阻及反磁性的物质,以Y2O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x,假设在研磨烧结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则x的值为( )
A.12 B.13 C. 15 D.26
5.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A.2:1 B.3:4 C.12:11 D.1:1
6.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O.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 l
7.由钾和氧元素组成的某混合物中,含钾的质量分数为78/126,其中混合物中只有O(过氧离子)和O(超氧离子)两种。此晶体中,O和O的个数比为( )
A. 2∶1 B. 1∶1 C. 1∶2 D. 1∶3
8.近来发现海底蕴藏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其贮存量超过已知天然气、石油和煤蕴藏量总和的2倍,是目前开发前景十分诱人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成8个笼,每个笼内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的H2O分子。若晶体中每8个笼中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被2个游离的H2O分子所填充,则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
A.CH4·5H2O B.CH4·5H2O C.CH4·7H2O D.CH4·8H2O
9、不久前,日本某一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碳纳米管温度计”,这种温度计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m,直径为10-7m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镓就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读取温度值。这种温度计测量的范围可从18℃到490℃,精确度较高,所以它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测量定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推测中不正确的是( )
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0℃至50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
B.金属镓的体积在10℃至50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
C.金属镓的体积在10℃至50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
D.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
二、简答题(8×3=24)
1.模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右图形象地表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三硝酸甘油酯〔C3H5(ONO2)3〕是一种炸药,可因撞击而爆炸,同时产生高温。爆炸按下式进行(式中w、x、y、z为化学计量数):4C3H5(ONO2)3→wN2+xCO2+yH2O+zO2
科学实验证明:相同条件(温度、压力)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所含分子数相等。当三硝酸甘油酯爆炸并恢复到常温时,所得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
3、恒温条件下,10m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掉m克水,能析出m/2克不含结晶水的该物质,再蒸发掉m克水,又能析出m克该物质,则原溶液中该物质的质量分数是 ,该温度下此物质的溶解度为 克。
4、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Cl2)。氯气溶于水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某同学用滴管将饱和氯水(氯气的水溶液)逐滴滴入含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1)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用简要文字说明)。
① ;② 。
三、分析计算题(2×5=10)
1.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指出每人每日铝的安全摄入量应控制在4毫克以下。某饮食店用1000克面粉、4克明矾[化学式为KAl(SO4)2·12H2O]、小苏打、食盐等辅料加适量水,烹炸得油条24根,平均每根50克。问:
(1)4克明矾中铝元素的质量。
(2)若在烹炸油条过程中铝元素不损失,某人一天吃一根油条,他摄入铝的量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
(3)请再举一种日常生活中会导致铝进入人体的途径:

2、有一块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将其放入100克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为7,溶液的质量为107克,求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B 2、C 3、C 4、B 5、A 6、A 7、C 8、D 9、B
二、简答题
1、 2、6∶12∶1
3、47.5﹪ ; 100
4、(1)H2O+Cl2=HCl+HClO(2)一种可能是:溶液中的红色物质被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褪色;另一种可能是:氯水中的盐酸,次氯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使溶液由碱性转变成了中性甚至酸性,酚酞试液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显无色。
三、分析计算题:
1、(1)明矾中铝的质量分数为5.7%
则4g明矾中含铝为:4g×5.7%=0.228g
(2)一根油条中含铝为:0.228g×(1/24)=0.0095g=9.5mg
一根油条中的含铝量远远超过了4mg的安全摄入量。 
(3)铝制炊具、明矾净水剂、含铝的胃药、易拉罐、铝箔包装袋等中的任何一种
2、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00×7.3﹪×Cl/HCl=7.1克
NaCl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l/NaCl=60.7﹪;
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7.1/60.7﹪=11.7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1.7/107×100﹪=10.9﹪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