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形形色色的生物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一章《生命的世界》中的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主要从了解的角度认识生物学,本节内容可分为三个内容:第一,认识生物圈;第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认识生物的特征。主要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走入充满魅力的生命世界,领略生命的连续性、多样性、同一性的魅力,区别"生机勃勃"的生命与"死气沉沉"的非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生命世界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物知识,认识和熟悉一些生物,其中有些学生还饲养过小动物、养过花草、参观过动植物园等。学生虽然知道生物多种多样,但对生物多样性理论还较为陌生,有待系统的理论学习。另外,一些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看电视等途径已经能够初步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但对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就很难表达清楚,有待进一步总结生物的特征。
三、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
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3、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4、初步培养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四、重难点
重点:生物多样性
解决措施:
1、视频、图片等感性材料,以及小资料中的大量数据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
2、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探究。
难点: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等概念
解决措施:举例分析,得出概念。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视频导入法、讨论法、归纳法、列举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感性认识化为理性认识、学会总结。
六、课前准备
教师:尽可能多的收集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照片、视频等,创建讨论组进行分组讨论。
学生:了解一些熟悉的生物。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一小段视频,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形形色色的生物世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引入相关生物学概念。
提问:这些动物和我们都生活在共同的家园中,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家叫什么呢?
二、引入生物圈概念: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M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M这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三、介绍生物的多样性。
课前小活动:试着将你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一张纸上,与小组的伙伴们交流,出去重复的,统计你们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与班上其他小组交流统计结果,并统计增加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总共列举了多少种生物。
目的要求:丰富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
2、各组同学将熟悉的生物名称写在纸上,相互交流统计组内共列举出多少种生物。
3、全班各组分别展示和交流统计结果,并对每组进行适当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4、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
讨论:
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
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
从而引出物种多样性这一概念。
(一)物种多样性:
小资料说明物种多样性。
(二)遗传多样性:
不同种的生物体内,控制其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也是不尽相同的。
例:狗的不同品种,菊花品种2-2.5万个。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1、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海洋生态系统
四、介绍生物的特征:
生命的表现——生物的基本特征
1、应激性:生物在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能使生物“趋利避害”。例:含羞草受触碰叶片收缩。
2、生长发育: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性,生物通过生长使体形增大,体重增加。例如小朋友的长高和长大。
3、繁殖:例:母鸡生蛋、熊猫产仔等。
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命的标志,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才有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方面:
1、情境导入及板书的时机要契合。
2、提问的方式方面:设问的广度、深度、时机和内容要合适。
3、要注意语言的转换,注意变化技能的合理运用。
4、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得体。
5、板书要美观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