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 课件(10张ppt)+教案+反思+专家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 课件(10张ppt)+教案+反思+专家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8-11-20 11:04:45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能识路的机器人 1.程序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一组命令。
2.流程是指解决某个问题或执行某项任务时所经历的过程。
3.通常我们用六边形框代表程序的开始和结束,长方形框代表处理执行框,菱形框代表条件判框,带箭头的线表示程序执行的顺序,叫做流程线。为自己一天上午的活动设计用流程图表示,将正确的步骤拖动到流程线上。是否任务:让机器人沿图所示的黑色跑道行走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垂直向下安装,距离地面1—5cm。这时,如果地面是白色的,会返回较强的信号,如果地面是黑色的,返回信号会较弱。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让机器人作出不同的反应。
任务分析:如何才能让机器人识路,以环形跑道为例,会出现哪些情况?任务流程图参考程序:机器人一直不移动,应检查:场地上的光线是否较暗,如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应适当调小程序中if(checklight 1)<50的亮度值,比如调整为if(checklight 1)<40。
机器人一直运动不停止,应检查:
场地上的光线是否较强,如光线较充足,应适当调大程序中if(checklight 1)<50的亮度值,比如调整为if(checklight 1)<60。思考如果机器人转弯时不容易转过来,应该怎样调整程序呢?教师对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准确。程序流程图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在程序设计中应用广泛,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为自己一天上午的生活作出安排”引导学生构建“流程图”式思维,借以培养学生如何认识流程图,为后面让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让机器人循轨迹行进的程序奠定基础。
本节课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方法,让学生自己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一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二是通过程序的设计、修改和调试,让学生破除了程序设计的神秘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教师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重、难点的把握适当,能够针对该年龄段学生“有一定想法但不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舒畅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广播机器人轨迹赛视频”方式并结合“攀枝花市科技局举办攀枝花市第八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创新大赛”来引入新课。其设计思路较为巧妙,能够结合教学实际;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分组搭配合理,让有比赛经验的选手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能充分调动各小组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合作探究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既有知识扩充,又十分注重教材,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学生的自学与讨论。在让“机器人沿黑色跑道行走”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明白机器人是如何“识路的”,即机器人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光传感器来识路的。在如何使机器人沿规定路线行驶时,结合前面的流程图,说明机器人是通过光传感器的感应来判断先进路线的,充分说明了流程图在实际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在总结环节中,老师及时抛出“如果机器人转弯时不容易转过来,应该怎样调整程序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改进程序设计,如果舒畅老师能够再结合目前各种应用软件的升级来引导下学生,估计效果会更佳。
本课的PPT设计还需要改进和加强,教师的教学思路或一些重、难点应该在PPT中表现出来。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随时关注每个活动小组的动态,发现问题,要进行探讨和纠正,不然小组活动会流于形式。
《第十四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参考四川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能识路的机器人》。本课内容有:程序流程图的概念及其应用方法,运用计算机语言编写让机器人循轨迹行进的程序,教会学生调试、验证、修改程序的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因认知能力的不同,学习上有差异,同时学生对机器人知识有较强的探知欲,动手能力强。在教学时以任务驱动(学校将组织机器人循线行进比赛)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注意将部分参加过市级机器人大赛有一定操作经验的同学合理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三、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行为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程序、流程、程度流程图的基本概念;
(2)了解常用流程图符号的意义;
(3)学会用画程序流程图的方法为机器人设计程序;
(4)能初步读懂和修改程序。
过程与方法
(1)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程序流程图来解决问题;
(2)能根据实例,掌握光感测光值的方法,以及根据光值调试、验证、修改程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协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程序流程图,使机器人沿黑线行进的方案。
教学难点:通过分组活动验证方案的正确性。
五、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学习、小组协作。
六、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智慧天下机器人套件10套、教学辅助PPT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广播机器人轨迹赛视频
1.市科技局要举办攀枝花市第八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创新大赛,有多少同学想参加这项比赛?
2.怎样才能使机器人完成沿线路行走的任务?
引出课题:能识路的机器人
观察
回答问题
倾听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明确学习内容
学习
新知
二、要让机器人完成循线行走这一任务,需要我们用计算机语言编写一段程序来处理。引导学生了解程序、流程、程序流程图的概念。
重点点出:
1.程序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一组命令。
2.流程是指解决某个问题或执行某项任务时所经历的过程。
3. 通常我们用六边形框代表程序的开始和结束,长方形框代表处理执行框,菱形框代表条件判框,带箭头的线表示程序执行的顺序,叫做流程线。
三、让我们来一起为自己一天上午的活动设计用流程图表示,将正确的步骤拖动到流程线上。分发“流程图.PPT”。
看书
读课文
通过练习,增强对流程图运用的感知。
弄清概念,学会判断流程图的表示符号,初步理解流程图的作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学习
四、出示轨迹赛场地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才能使机器人沿黑色跑道行走。

1.要完成上面的任务,我们需要让“能识路机器人”长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光电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垂直向下安装,距离地面1—5cm。这时,如果地面是白色的,会返回较强的信号,如果地面是黑色的,返回信号会较弱。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让机器人作出不同的反应。
2.认识了机器人的“眼睛”,我们再来分析如何才能让机器人识路,以环形跑道为例,会出现哪些情况?
看书、了解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提出疑问
自主学习
讨论分析
呈现任务,学生自学,分组讨论,通过了解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解决使机器人在沿线行进时,如何达到直行、左转、右转的问题。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巩固拓展
五、学习了上面的基础知识,同学们开始分组通过“学习支持.ppt”和课本P94图14-7,P94图14-8来明确机器人循黑线行走的流程图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将程序下载到机器人中,在场地上运行验证机器人是否能沿着黑线前进。如果机器人不能按要求前进,就需要对机器人进行调试,或重新修改程序。
第一步:明确流程图
第二步:编写程序

机器人一直不移动,应检查:
场地上的光线是否较暗,如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应适当调小程序中if(checklight 1)<50的亮度值,比如调整为if(checklight 1)<40。
机器人一直运动不停止,应检查:
场地上的光线是否较强,如光线较充足,应适当调大程序中if(checklight 1)<50的亮度值,比如调整为if(checklight 1)<60。
自主学习
分组合作
下载、运行程序
调试、改进程序
学生分组完成机器人循线赛任务,使组内成员各负其责;当遇到问题时,能发挥小组成员的最大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果。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
六、如果机器人转弯时不容易转过来,应该怎样调整程序呢?
请表现优异的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予以表扬。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观察、比较
谈体会
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理解。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巩固学生对机器人运行的理解,在上一课《不会碰坏的机器人》的基础上,拓展光电传感器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了解画程序流程图对编写程序的好处,巩固运用智慧Logo编程、下载、修改程序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孩子们的信息素养。
本课设计的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阶段,对光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理解不到位,造成学生在解决机器人左转、右转运行时出现问题,老师的引导没做到位。
在本课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学习是一亮点,在学习前,将每一位有经验的学生打乱分到各组,这部分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指导作用,最后的小组展示各组基本上都能达到任务的基本要求。
课件1张PPT。是否请为自己一天上午的活动,设计用流程图表示,
将正确的步骤拖动到流程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