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阅读】“引言”内容1、化石燃料燃烧时释放出热能,热能从何而来?它与化学物质及其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2、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变成生石灰,高温提供的热能在石灰石的分解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学与问: 分子或化合物里的原子之间是通过化学键相结合的,而化学键是与能量联系在一起的。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1.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 断开旧键 — 吸收能量形成新键 — 放出能量H-H= H+H 吸收 436kJ/molH-F= H+ F 吸收 565kJ/mol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例如:在25℃和101kPa的条件H+H = H-H 放出 436kJ/molH+F = H-F 放出 565kJ/mol【问题】
如何知道一个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呢?则H2 + F2= 2HF是吸收还是放出
热量?F-F → F + F 吸收155kJ/molH-H → H + H 吸收436kJ/molH + F → H-F 放出565kJ/mol例如: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放出539kJ的热量即:由1mol的H2和1mol的F2反应会释放出
2×565kJ-436kJ-155kJ
=539kJ2.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反应物的能量之和 E反生成物的能量之和 E生(1)若E反> E生,放出能量(2)若E反< E生,吸收能量若?H2 - ?H1﹤0反应吸热?H2?H1?H2?H1:键断裂吸收的能量Ht?H2:键生成释放的能量若?H2 - ?H1﹥0反应放热?H1Ht放热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很早以前,人们就对化学反应孜孜不倦的探索, 究竟化学反应的魅力何在?⊙化学反应产生出的许多新物质,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思考【阅读】课本P31页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基本自然定律: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
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转化。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白磷的燃烧氨的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
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实验目的:
?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情况;
?学会观察和测定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方法。实验注意:
(1)盐酸取 2—3ml于试管
(2)铝条要用砂纸打磨光
(3)铝条插入盐酸后快速用温度计
测量溶液温度变化反应放出热量有气泡放出,
温度升高。反应原理:2Al+6H+=2Al3++3H2↑实验注意:
(1) Ba(OH)2· 8H2O晶体要研细
(2) 晶体混合后立即快速搅拌
(3) 小烧杯和玻璃片之间要滴有几
滴水
(4) 注意对氨的吸收Ba(OH)2· 8H2O与NH4Cl的反应实验2-2:有刺激性气味,烧杯底部很冷,烧杯下面的玻璃片被冻在一起,混合物成糊状。反应吸收热量反应原理:Ba(OH)2· 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2-3: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反应原理:H+ + OH— = H2O2.中和热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 H2O (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57.3kJ)称为中和热。(1)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尽量减少热量散失。【思考与交流】
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
该注意哪些问题?(2)酸碱的量要准确。 n=C×V
a. 浓度要越精确越好
b. 量体积的容器越精确越好,最好用移液管
(3) 温度计要读准,水银球要全浸在溶液中,读取温度值要及时。
(4) 实验操作时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5)两个量筒、两支温度计之间不能混用。
(6)重复实验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之一。重复实验开始前要将烧杯、量筒、玻棒、温度计用水洗净。计算公式:反应放热=cm⊿t
c : 酸碱中和后的比热容
(c=4.18J/g· ℃)
m : 反应后溶液总质量(kg)
⊿t : 温度差( t2 – t1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归纳整理】化学能和热能2. 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1)若E反> E生,放出能量(2)若E反< E生,吸收能量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常表
现为热量变化(还有光能、电能等)。放热反应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吸热反应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热反应:燃烧、金属和酸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生石灰和水反应等。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煅烧石灰石),焦炭和CO2生成CO、CO与水蒸气的反应【科学视野】1、生物体中的能量变化
2、人类利用能源的三个阶段柴草时期。
化石燃料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多能源结构化学仍是主要角色。课件61张PPT。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思考】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的构成。
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
火力发电有什么利和弊?
如何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电能(电力):二次能源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
污染最小【资料卡片】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思考】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的构成。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估计在2050年火电仍居首位2. 火力发电火电(火力发电): 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思考】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的构成。
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燃烧蒸汽发电机3. 火力发电的原理:火力发电的原理分析:火力发电的化学深层本质分析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的转移火力发电将化学能经一系列能量转化为电能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体系能量变化过程关键本质本质引起【思考】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的构成。
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
火力发电有什么利和弊?
4. 火力发电的利弊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价廉,电能使用方便,污染最小。利弊废气(会产生CO2,会使地球的温室效应恶化; 产生SO2和氮氧化物,造成酸雨,导致空气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废料(有毒金属、致癌物);
废水;能量转化效率低 面对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应如何应对呢?a、改进火力发电 方式之一就是尝试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如电池,其好处就是减少中间环节能损,高效、清洁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更方便。b、研究新的发电方式【思考】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
我国目前和未来发电总量的构成。
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什么?
火力发电有什么利和弊?
如何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实验2-4】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果表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二、原电池
1. 定义:【学与问】 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 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一同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2+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Zn-2e-=Zn2+
(氧化反应)2H++2e-=H2↑
(还原反应)电极总反应:
Zn+2H+=Zn2++H2↑ 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与电子的流向是相反的。从实验知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所以电流应该是从铜片→锌片。
即锌片作负极,铜片作正极【学与问】
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3. 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或石墨)发生还原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作原电池的正极(失电子)(得电子)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Zn-2e-=Zn2+
(氧化反应)2H++2e-=H2↑
(还原反应)正极负极Zn+2H+=Zn2++H2↑【科学探究】课本P38【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和探究,试说明化学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4.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②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④具有能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 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5.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
注意:从电池电极功能的方面来看说,正极的作用是导体,不参与化学反应。负极反应不一定是负极材料本身的反应,有的原电池的负极既是导体又是负极反应物,有的原电池负极的作用是导体,它不参与化学反应。【实践活动】自制电池—水果电池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 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2. 火力发电3. 火力发电的原理:关键:燃烧 ( 氧化还原反应 )4. 火力发电的利弊归纳整理二、原电池
1. 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3. 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电极反应式: Zn-2e-=Zn2+
2H++2e-=H2↑4.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②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④具有能自发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5.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实验设计】
请根据反应 Fe+Cu2+ =Fe2++Cu设计原电池,你有哪些可行方案?原电池设计思路:1.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通常须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3.电解质溶液。4.还原剂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的应用:(1)制作干电池、蓄电池、高能电池等。(2)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3)比较反应速率例1: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比乙活泼性强的是( )
A. 甲和乙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盐酸溶液
中, 乙溶解,甲上有H2气放出;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比乙失去的
电子多;
C. 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
极;
D. 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
强;C例2 :下列制氢气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 纯锌和1mol/L 硫酸;
B. 纯锌和18 mol/L 硫酸;
C. 粗锌和 1mol/L 硫酸;
D. 粗锌和1mol/L 硫酸的反应中
加入几滴CuSO4溶液。D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社会应用:
将原电池转化成技术产品──化学电源用于“神六”的太阳能电池笔记本电脑专用电池手机专用电池小型高性能燃料电池 摄像机专用电池各式各样的纽扣电池1. 锌-锰干电池: 常见的干电池是锌锰电池,也是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A、构造如右图:B、工作原理:负极:Zn – 2e- = Zn2+
正极:2NH4+ +2e- = 2NH3 + H2↑ 总反应:
Zn + 2NH4+=Zn2+ +2NH3↑+H2↑ (1)普通锌锰电池C、电解质溶液:糊状NH4ClD、电池特点:电量小,放电过程易发生气涨和漏液。【思考与交流】课本P39页 随着用电器朝着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对电池的发展也提出了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 体积小、性能好的碱性锌-锰电池应运而生。这类电池的重要特征是电解液变为离子导电性更好的碱性,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长,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2) 碱性锌锰电池2. 充电电池(二次电池):(1) 铅蓄电池【阅读】课本P40页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已知:PbSO4难溶于水
电极总反应式:
Pb+PbO2+2H2SO4=2PbSO4+2H2O 负极:Pb+SO42--2e-=PbSO4正极:PbO2+4H+ +SO42- +2e-
=PbSO4 + 2H2O(2)各种新型的便携式充电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绿色电池) : 可连续充电500次,成本低,不含汞,无污染。锂电池:容量大,电压高,电阻低,无污染,广泛用于心脏起搏器、电子表、计算器等。3. 燃料电池:4.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离子(Hg+)、酸、碱等物质减 少 污 染
节 约 资 源课件21张PPT。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1课时)【思考与交流】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
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反应瞬
间完成,如爆炸;有的化学反应很
慢,要经历几万年以上,如化石燃料
的形成和溶洞的形成; 有的反应在高温条件下变化快,在
低温的条件下变化慢,如食品的变质;还
有的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变化慢,在潮
湿的环境下变化快,如钢铁的锈蚀。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
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2. 计算表达式: △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C(B) :表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3. 单位mol/(L · min)或 mol/(L · s) 0.3mol/(L·s)= 0.3mol/(L·s)v (NH3) =解:0.002mol/(L·s)提问1:若用O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速率是多少?提问2:v(NO)=0.002mol/(L·s) 与
v(O2)=0.0025mol/(L·s) 是否都表示
此反应的速率?数值上有何规律?v(O2)=0.0025mol/(L·s) 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这些数值所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说明用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哪种物质作标准。
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结论:【练习】
反应A+3B=2C+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1)ν(A)=0.3mol/(L·s )
(2)ν(B)=0.6mol/(L·s)
(3)ν(C)=0.4mol/(L·s)
(4)ν(D)=0.45mol/(L·s)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 (1) > (4) > (2) = (3)4.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验2-5】H2O2的分解反应实验步骤: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2-3mL 5%的H2O2,各滴加1-2
滴1mol/LFeCl3溶液,分别置于
5℃及40℃的水中,观察反应现象。较慢产生气泡较快产生气泡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能 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温度则速率减慢。快速产生气泡4.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验2-5】H2O2的分解反应(1) 温度对速率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升高温度能 化学反应速率;
降低温度则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实验2-6】有大量气体生成,瞬间完成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反应较缓慢。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2)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
使用正催化剂能 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思考与交流】课本P45页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越活泼,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之则越慢。使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减慢。性质温度催化剂归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加快;反之减慢增大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减慢反应物的浓度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减慢其它光波,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等归纳: 化学反应速率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
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mol/(L · min)
或 mol/(L · s)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温度
催化剂
浓度
其他(压强、固体表面积、光波、
电磁波,超声波,溶剂等)课件44张PPT。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第2课时)【讨论】
一个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反应物能否按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变为生成物?如果能,是在什么条件下?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二、化学反应的限度【阅读】“科学史话”研究表明:很多反应都存在一定
的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和逆向反
应能够同时进行。二、化学反应的限度1.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向又能逆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叫可逆反应。如:2HI(g) H2(g) + I2(g);N2+3H2 2NH3 不同的化学反应,可逆的程度有所不同。
有些化学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可逆程度很小(逆反应倾向很小),
如 : H2+Cl2=2HCl;
Ag++Cl-=AgCl↓
通常称它们为不可逆反应。分析:
(1) 2H2+O2=2H2O与
2H2O=2H2↑+O2↑
(2) NH3+HCl=NH4Cl与
NH4Cl=NH3↑+HCl↑
(3)二次电池的充电和放电
以上反应是否是可逆反应?为什么?可逆反应的特征:不能向一个方
向完全进行到底,反应物的转化
率不能达到100% 。 可逆反应在开始进行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V正>V逆),
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V正↓),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V逆↑),为什么? 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状态,称“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2. 化学平衡状态(1) 定义化学平衡状态是在给定条件下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即该反应进行的限度。此条件下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① 条件:一定条件下
② 对象:可逆反应
③ 等:v (正) =v (逆)≠0
(化学平衡的根本标志)
④ 动:动态平衡(2)化学平衡状态特征①用同一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即单位时间内生成和消耗某反应物(生成物)的量相等,条件不变时,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v(正)=v(逆)的具体含义有两个方面:V(NH3)生成=V(NH3)消耗反应方向:②用两种不同反应物(或两种不同生成物)来表示时,某一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另一反应物的生成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此为平衡状态。3V(N2)消耗=V(H2)生成③用一种反应物和一种生成物来
表示时,两种物质的速率应同为
消耗速率或同为生成速率,且二
者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
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为化
学平衡状态。V(N2)消耗=2V(NH3)消耗【举例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反
应A2(g)+B2(g) 2AB(g)达到平
衡状态的标志有:
a.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A2的同时,消耗 mol A2
b.单位时间内生成 molAB的
同时,生成 n mol A2n2n⑤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含量指各组分的:浓度、质量或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及体积分数等)
⑥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平衡就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平衡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其中,“等”和“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关键。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只是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化学反应的限度首先决定于反应的化学性质,其次受温度、浓度、压强等条件的影响。 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即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2. 实质:
条件改变后, v (正)≠v (逆)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定义――可逆反应中旧的化学平衡被破坏,新的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3.化学平衡移动与反应速率的关系υ正>υ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υ正<υ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υ正=υ逆 ,平衡不发生移动化学平衡移动结果:υ'正=υ'逆反应物、生成物浓度改变(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的方向移动。 4.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无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注意:对于无气体参加的可逆反
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平衡不移动。若反应两边气体分子数相等:若正反应方向气体分子数减小:若正反应方向气体分子数增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若正反应方向放热:若正反应方向吸热:(4)催化剂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只能改变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四、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 在生产生活中,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发生,抑制有害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就要讨论反应条件的控制。【思考与交流】课本P48页
从定向爆破图像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回忆你在实验室进行的或观察过的化学实验,及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涉及化学变化的现象或事例,要使反应符合或接近人们的期望,你认为应如何控制反应的条件? 通过讨论,我们可知,通常控制反应的条件可从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光照等方面考虑,使选择的条件既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又可提高化学反应的限度。角色扮演 现在,假设你是一名工程师,你要使到你工厂的煤尽可能的完全燃烧,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煤的状态与燃烧的速率有何关系?与煤的充分燃烧有何关系?
空气的用量对煤的充分燃烧及热能利用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
应选用什么样的炉膛材料?
如何充分利用煤燃烧后的废气中的热量?怎样提高煤的燃烧效率?1、煤被研得越细,粉末越小,与空气中O2得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快。
2、空气充足,煤燃烧生成CO2越充分,放热越多;若空气不足,则煤燃烧部分生成CO,CO排到空气中造成污染,且生成CO时,放出得热量大大减少。3、应选择保温隔热且耐热的炉膛材料;尽管煤燃烧是放热反应,但反应过程中煤燃烧需提供部分能量才能继续,因此利用煤燃烧放出的部分热量就可维持反应的继续进行,选用保温隔热材料的目的,正是为了防止热量散失。
4、可将燃烧后的废气通过交换装置,供其他方面使用。燃料不充分燃烧有何危害?(1)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
(2)产生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燃料燃烧必须与空气接触,且要达到燃料的着火点,燃料充分燃烧要考虑两点: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归纳: 尽可能的使煤充分燃烧,提高能
量的转化率,关键是燃料与空气
或氧气要尽可能充分的接触,且
空气要适当过量。燃料与空气要
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燃料燃烧所放出来的热能,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实质是从多方面控制燃烧反应的条件,它的意义在于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等。为什么要控制反应的条件:对有利于我们的或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要想办法增大反应速率.并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对有害于我们的或我们不需要的化学反应,要设法降低反应的速率,或隔离会引起反应的物质.
对应用于特定环境下及特殊需要的化学反应,则需要对反应的条件进行特殊的控制.练习1:在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
1、集气瓶中有H2和Cl2的混合气体,在瓶外点燃镁条时发生爆炸
2、黄铁矿煅烧时要粉粹成细小的矿粒
3、加热氯酸钾难以放出气体,加入少量的MnO2很快产生气体
4、夏天的食品容易发霉,冬天就不那么容易
5、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的气体有快有慢2、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CO2+2H2O,C3H8+5O2→3CO2+4H2O,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用液化石油气,应采用的正确措施是( )
A、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入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入量
C、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入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入量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平衡状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
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本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