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怒吼吧,黄河 2(语文s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怒吼吧,黄河 2(语文s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8 13:34: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怒吼吧,黄河
教学设计理念:
1.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以多媒体课件作为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认识的载体,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甚少,很难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
教学策略:
1.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课件出示“怒”字: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播放录像、音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黄河的怒吼”和乐曲的感染力。
3.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感受黄河的“怒吼”。
1.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这篇课文,并阅读了很多的相关文字,现在,当你再看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怎么理解这个“怒”字?
2.感受黄河的怒吼。(播放录像)
二、感受诗人的激情。
师:看了录像,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感受来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看到黄河,光未然为什么突然有了创作的灵感?(出示第二自然段)
男生齐读写黄河的句子,全班再读,体会。指名说。
2.光未然为什么要写《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师生合读第二自然段(生读三个冒号后面的句子,老师读其他内容)。
三、感受激情的碰撞与升华。
1.师:目睹了黄河的怒吼,诗人激情澎湃,当他看到老朋友冼星海时,诗人迫不及待地向朋友倾诉激情,两位挚友是怎样互诉心曲的呢?请大家设想一下两位挚友当时的心情,边想象边读第三自然段。
2.师:两位挚友同诉心曲,他们的激情在碰撞。两位艺术家的激情真正碰撞出火花是什么时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激情的热烈碰撞与升华。师范读四、五、六自然段。
(1)光未然是怎样激情朗诵他的歌词的?指名读。
(2)(出示激情朗诵的句子)诗人为什么时而激情、时而哀伤、时而欢快、时而悲壮?通过诗人的朗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感受民族的苦难,斗争与光明。
(放录音)生闭上眼睛听,听后交流感受,读出感受。
男女生对读,进一步体会。
(3)你从中感受到光未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4)诗人的朗诵牵动了我们的心,牵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更是深深触动了他的挚友冼星海的心,听了光未然的朗诵,冼星海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指名读。想象冼星海当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再读,读出他的斩钉截铁。
师引读: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
(5)师范读:“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问:你从这个奇迹中体会到冼星海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感受全国人民的激情。
1.师:是旺盛的革命激情,让他们又一次成功合作,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经典保留曲目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诞生了!你们想听听吗?《黄河大合唱》全曲共八章,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特别是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更是气魄雄伟,使人的灵魂受到震撼与冼礼!让我们用心来聆听。
(播放第八乐章,音乐淡出)。
2.师:(音乐继续)这民族的心声,这时代的强音,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延安的首场演出,更是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七、八两个自然段,想一想,《黄河大合唱》为什么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3.对于这一历史巨作,周恩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你是怎么理解这部作品的重大意义的?
4.(课件书写“怒”)请大家再看课题,看这个红色的“怒”字,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怒吼吧,黄河”为题?
师:“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我们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
五、激发学生的激情。
1.从两位艺术家成功合作谱写《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你深切感受到两位艺术家的什么共同点?
2.(出示光未然、冼星海照片)师:这就是光未然、冼星海,这两位优秀的战士,民族的骄子在看着你们,在期待着你们,你们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师:同学们,今天的中华民族还不够强大,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欺负我们。所以,我们要以光未然、冼星海为榜样,发扬黄河不畏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努力学习,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评价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怒吼吧,黄河》这篇课文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为此,整堂课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一、巧设情境,激活思维。这篇文章的题目极富震撼力,于是,我从课题中的“怒”字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诗人的“怒”、作曲家的“怒”、演剧队的“怒”、延安军民的“怒”、全中国人民的“怒”,最后又以“怒”字收尾:心上一个奴!首先,我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播放了一段奔腾怒吼的黄河的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怒吼”,紧接着让学生把看录像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激情朗读相关的段落。诗人的激情又触发了作曲家的激情,两位艺术家的激情在碰撞,在升华。我适时启发学生设想两位挚友相见时的心情,推想光未然朗诵时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想象冼星海的激情被触发时的激动,引领孩子们去感悟两位艺术家的旺盛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激情。《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学生无比激动和自豪。我又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聆听了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真切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然后要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联系时代背景来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的重大意义,突破难点。最后又以“怒”字收尾,“怒”字是心上一个奴,正是因为心中不愿意成为亡国奴,所以才发出了怒吼!至此,学生的激情高涨,热血沸腾,我抓住时机,让学生面对两位民族的骄子,倾诉自己的一腔爱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诵读为主,读中熏陶。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通过放声地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师生合读,孩子们渐渐地走进了两位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光未然同“激情”,同“哀伤”,同“欢快”,同“悲壮”,同“怒吼”,与冼星海同心潮澎湃,同乐思如潮,感受《黄河大合唱》的作词家、作曲家的旺盛的革命激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三、课外延伸,加大容量。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更深刻地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上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谈感受。由于有了课前的情感铺垫,学生理解这一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同时,课内的知识自然地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了课堂容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