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附参考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1 11:16:50

文档简介




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一、书写(3分)
二、积累(16分)
1.(4分)盎 莺 猝 窒 (一空一分)
2.(8分)(每格1分,有错字不给分)
⑴徙倚欲何依 ⑵妻子象禽兽 ⑶老骥伏枥 ⑷猿鸣三声泪沾裳。
⑸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符合题意,其它句亦可)
3.(4分)阙通“缺”,缺口。 轩,向高处伸展。 歇,消散。 柯,树木的枝干。
三、阅读(51分)
4.(3分)贺龙 彭德怀 朱德 (每格一分)
5.(3分)分层赋分。
只概述内容,明确主旨,最多得2分;能具体通过情节内容解读人物蕴含的精神,得3分。
示例1:《长征》一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表现他们历经苦难依然高扬革命理想的坚定的信仰。 (2分)
示例2:《长征》一书中有一位贺炳炎团长在“肃反”中被撤销了团长职务,却依然能临危受命,带领队伍全歼鄂军,充分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3分)
示例3:《长征》中有一位鄂军师长张振汉被活捉。红军没有杀张振汉,把他留在红军队伍中当了战术教员。在以后的日子里,张振汉跟随红二、红六军团一直转战到陕北延安,在那里他被红军释放了。十年后,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沙的时候,已经深刻地了解了共产党人的张振汉为长沙的解放做出很多有益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新中国的长沙市副市长。这足以看出他对革命的坚定的信仰,体现出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3分)
示例4:《飞向太空港》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的形象,他们夜以继日,呕心沥血,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充分展示几代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2分)
示例5:《飞向太空港》一书中记载:1983年9月3日凌晨,一场罕见的泥石流爆发,通往发射场的所有线路全部切断,人员伤亡惨重,泥石流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亚洲1号”卫星的准备工作被迫中断,面对大自然的这一挑战,卫星中心的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在卫星中心领导的得力组织下,从司令、政委,到战士、家属甚至几岁的小孩,全都纷纷行动了起来。他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踩着泥流,踏着陷坑,不顾狂风暴雨,无论白天夜晚,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充分展示几代航天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3分)
示例6: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有一群在“通天塔”下的散步者,他们长年奔波在外,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大漠、荒原、高山、峡谷,到处都留有他们艰辛的足迹。每一次发射,短则两月,长则半年,他们几乎成了浪迹天涯的野外人。他们把设计、研制、测试好的“长征3号”火箭从北京用专列护送到西昌发射场后,再与卫星发射中心的人员一起,对火箭各部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检查,直到负责把火箭卫星安全发射上天。充分展示他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3分)
6.(2分)浙江“千万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7.(2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1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平衡(1分)。
8.(4分)(选择其中一人提问,每问2分,共四分。称谓,语气一分;问题及语言表达1分)
彭佳学:彭副省长,您好。请问浙江“千万工程”实行十五年来,浙江农村出现哪些新气象?
彭副省长,您好。请问浙江“千万工程”实行十五年来,浙江农村取得哪些成效?
裘丽琴:裘女士(裘大姐),您好。请问十五年来,你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裘女士(裘大姐),您好。环境变化后,你的家乡如何发展新经济的?
9.(4分)(每格一分) ①1万多个建制村率先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② “整体推进”:③主抓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④“深化提升”
10.(4分)(选项不得分,可随意组合。理由能清晰表述画面特点且契合浙江新农村的特征,每幅图两分。)
示例:因为甲图描绘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树,黛瓦白墙,夕阳斜照,符合文中“宜居美丽乡村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江南好风景”之意。
因为图乙是一幅俯瞰图,其间交错相同,屋舍错落有致,青山横郭,绿水绕城的景象很好地体现文综“整体规划,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之意。
因为图丙白云悠悠、绿水青青与民居相映成趣体现文中“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之意。
因为图丁中远山近水、古村小道,体现文中“历史文化村落,白水绿树,风光旖旎”之意。
11.(3分)D
12.(4分)(选项不给分)
示例:我选A,正面、侧面相结合。选文中既有直接叙述梅贻琦先生事迹的材料,如第⑤段中叙述他在看榜时尽管名列第六,却始终神色自若、不喜不忧;又有他人对梅先生的回忆和评价,如第③段中引述清华老校友的评价。这样正侧结合,表现了梅先生的淡泊名利,不骄不躁的君子之风,丰满了人物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我选B,详略得当。全文在处理材料上有详有略,如详写了梅先生处理军警闯校逮捕学生事件,体现了他的沉着冷静、敢于担当;又如第⑩段略写了几件事来体现梅先生的律己。这样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丰满了人物形象。
我选C,细节描写。如第⑤段中描写了梅贻琦先生看榜时“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始终神色自若;第⑦段中描写梅先生劝阻学生时,“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真实而细致地表现了梅先生淡然、沉着的性格特点。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
我选D,以小见大。文中选取的多是些轶事趣闻,如给大学“定性”的故事、看榜的故事、妻病送花的故事等,事情虽小,点点滴滴中却体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13.(6分)分层赋分。(1—3分: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发表看法,但只侧重于单方面)
示例:梅贻琦校长为清华奠定了“校格”,创造了清华的辉煌,提升了它的声誉,的确是清华之幸啊(1分);又为中国在动荡中研究了学术,造就了优秀人才,为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在是国家之大幸(2分)。
或:梅贻琦先生为清华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建立在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的基础上(1分)。如清廉的他罹患癌症时付不出治疗费;律己的他在母亲去世时仍然召开联大常委会;以身作则的他让儿女提前参军或随军做护士(2分)。
(4—6分: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发表看法,看法较全面,体现出一定的思考)
示例:①梅贻琦校长为清华奠定了“校格”,创造了清华的辉煌,提升了它的声誉,的确是清华之幸啊;又为中国在动荡中研究了学术,造就了优秀人才,为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在是国家之大幸。(2分)②梅贻琦先生为清华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建立在他个人和家庭的超大付出的基础上。如清廉的他罹患癌症时付不出治疗费;律己的他在母亲去世时仍然召开联大常委会;以身作则的他让儿女提前参军或随军做护士。(2分)③这种付出令人钦佩,体现了他的伟大的人格。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这种志士仁人的无悔付出,那么它是无法进步与发展的。这样无私的人作为国之脊梁,值得提倡和赞美!(2分)
14.(2分)昏 黑 无 往 来 /时 闻 风 铎/ 及 佛 灯 隐 现 林 梢 而 已?。
15.(5分)
(1)“耳”是“罢了”的意思,作者感慨正因自己和怀民被贬成了闲人,所以才有机会欣赏到如此澄澈的月色,“耳”字既加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也突出了自己被贬的忧愁之情。(3分)
(2)“耳”表示肯定,作者一生造访虎丘才两次,就见到了虎丘的本色,“耳”字加强了作者的庆幸、喜悦之情。(2分)
16.(4分)两文作者皆擅长营造意境。(1分)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月色晴朗,清辉茫茫,竹柏之影与月光相映成趣,恰如其分地渲染幽静澄明的意境。(1分)乙文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句,此时万簌俱寂,万念俱灭,物我合一幻化为一个静谧的境界。(2分)
17.(2分)湿重的船帆 (迟飞的归鸟) 朦胧的入海口(湿润的江边树)(每联各选一景)
18.(3分)比喻(1分),一个“比”字,把沾襟的泪水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1分),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间深深的情谊和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1分)。
四、写作(30分)
19.(30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PAGE



1






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一、书写(3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16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⑴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读书时,仿佛置身于生意àng ① 然的春天,指尖一拨弄便已是草长yīng ② 飞,春意撩人。
⑵每逢骤雨cù ③ 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 ④ 息。
① ▲ ② ▲ ③ ▲ ④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⑴东皋薄暮望, ▲ 。(王绩《野望》)
⑵ ▲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⑶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⑷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 。(郦道元《三峡》)
⑸《与朱元思书》中,面对奇山异水,作者不由地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慨,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 。”
⑹思乡之情历来是诗人歌咏的主题,请写出连续两句你喜欢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 , ▲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⑴略无阙处 ▲ ⑵互相轩邈 ▲
⑶晓雾将歇 ▲ ⑷横柯上蔽 ▲
三、阅读(51分)
(一)(6分)
4. 《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很多红军领导人和他们感人的故事,下列故事中的“他”是谁?(3分)
①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有力。他很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喜欢的马被敌人俘虏了,他又去打仗夺回来了。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
②他是“行伍”出身,他小时候被继母赶出家门,做过各种工作,童年遭受了各种苦难。他十八岁当上了排长,参加了推翻当时一个姓胡的督军的密谋。(▲ )
③他貌不惊人,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在长征途中,他把马给走累的同志骑,自己大部分步行。每次作战不管大小,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 )
5. 《长征》、《飞向太空港》这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前辈们在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立足世界的进程中以身许国的豪情、不计得失的品质。请任选一部结合内容阐述他们的精神 。(3分)

(二) ▲ (16分)
新华社联合国9月29日电  新华社记者马建国 何玲玲 王俊禄
  ①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6日晚,在世界瞩目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中国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下称“千万工程”)。
  ②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说,“千万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主席和万千农民携手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
  ③15年前的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冒着雨雪,专程来到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当时的这个山村还没有水泥路,全村没有一个公厕,许多人家都还用露天粪缸。当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高增长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④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万工程”,即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⑤15年后,湖州市安吉县递铺镇鲁家村的村民裘丽琴在联合国的颁奖仪式上讲述她的感受。“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在全场的掌声中,裘丽琴走到麦克风前激动地说,“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⑥裘丽琴的家乡安吉在“千万工程”中开启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全新路径,使村庄美丽起来,让生态产生效益。如今,这里已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一派魅力江南好风光。
  ⑦党的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引向深入,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人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一系列生态惠民举措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⑧彭佳学又讲起了一大串故事:在仙居县上横街村栽着花草的“花香猪舍”,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养猪变成了集中养殖、污水纳管。仙居还全面推进城区医化企业的搬迁改造,通过“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民参与治水,仙居成功创建了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连续两年获得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
  ⑨杭徽古道、浙西民俗、耕织图园、太湖源头、水韵潜川……“千万工程”建设这些年,杭州市临安区农办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联合,突出临安山水人文特色,先后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文件。
  ⑩从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到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再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裘丽琴所在的村庄环境美化后,村民们在家里办起了民宿,并以制作手工木制品、种植茶叶、销售蔬菜等产业实现增收,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11)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推进”,再到“深化提升”……15年的持续奋斗,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稳扎稳打、坚持群众视角,是“千万工程”生动实践带来的经验。
  (12)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3)浙江省环保厅厅长方敏说,如今,无论是什么季节,行走在浙江大地,都会发现一道道旖旎的美丽乡村风光接连呈现,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选自新华网 有删节)  
【学习消息以后,小文和小涵针对上文展开讨论,下面是他们讨论的片段。请你根据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
6.【拟写标题】(2分)
小文:看了上面的文章,我感觉很兴奋。家乡的前所未有的美,让世界震惊。我想用《我看见未来世界的模样》作为文章的标题,以表达我内心的激动。
小涵:你拟写的标题很有诗意,让人向往。可是我觉得标题最好根据导语来拟写,能够概括主要的事件,我想用 ▲ 作为标题,它更能表现出我作为浙江人的骄傲和自豪。
小文:嗯,从消息的构成这一点看,你拟写的标题很契合内容。我为你点赞。
7.【发现背景】(2分)
小涵:我还有一个发现:背景材料暗含在主体当中,它介绍了“千万工程”启动的缘由。
小文:我也发现了,就是第③段中“15年前的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冒着雨雪,专程来到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考察调研”这一句话。另外我还发现这一段还介绍了当时浙江农村存在的两大问题: ▲ ; ▲ 。
8.【设计提纲】(4分)
小文:副省长彭佳学和村民代表裘丽琴在世界的瞩目下接受采访,我能采访他们该多好。
小涵:那我们针对文中划线句对不同的的人物拟写采访提纲,好吗?
小文:好的,每人选一个人物提两个不同的问题。
小涵:开始吧。请填在我设计的表格内。
我采访的人物是: ▲
问题1 ▲
问题2 ▲
9.【梳理信息】(4分)
小文:通过采访,我了解到治理改变落后面貌的过程太艰辛。我们一起整理在下面的表格中。
阶段 整体规划 具体策略
第一阶段 示范引领 ① ▲
第二阶段 ② ▲ ③ ▲
第三阶段 ④ ▲ 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美丽乡村创建全面铺开。
小涵:久久为功,15年的坚持和付出,缔造了今天浙江美丽的乡村。
10.【选用插图】(4分)
小文:“千万工程”缔造大美浙江,可惜这则消息只有文字没有美图,不能目睹。
小涵:这有何难?我在网上找了四幅图,配合本则消息使用。请你从中选择两幅来展现浙江新农村的不同面貌,并结合图片及文本说明你的理由。



(甲) (乙)






(丙) (丁)



小文:我的选择是 ▲ 、 ▲ 我的理由是: ▲ 。
小涵:小文,你说得有道理。看来,经过学习,我们已经出色地掌握有关消息的知识。真棒!


(三)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13分)
徐百柯
①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②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③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④《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⑤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⑥“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叶公超教授忍不住了,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而不说话?”他隔了几秒钟回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请他出面说服撤退军警。最终,包围清华体育馆的士兵撤退了。
⑦后来,学生们怀疑军警特工手里的名单是校方提供的,所以把教务长架到大礼堂前接受质问,并有学生扬言要打。此时,他们的校长身着一件深灰色长袍,从科学馆方向慢步走来,登上台阶,对着二三百学生,有半分钟未发一言,然后用平时讲话同样的声调,慢吞吞地说出了5个字:“要打,就打我!”
⑧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⑨“他的情趣是那种很单纯的,一种……不晓得……一种很特别的幽默感。”他的儿媳、北大退休教授刘自强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眼睛微微向上,显然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回忆中,想寻找一种确切表达来描述她的校长和公公。“那时候校长住在清华园甲所。我有一次去他那儿,梅太太病了,我就看见他到前面的小花园里,摘了一朵他自己种的花,紫色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到梅太太的卧室去送给她。”
⑩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他节衣缩食,分文不取,上任不久就辞退了司机和厨子。“这些钱应该拿来买图书、器材,给教授们提高提高待遇。”为了一家人维持生活,堂堂校长夫人韩咏华还自制米糕,每天挎着篮子叫卖,并取名“定胜糕”,意寓着抗日一定胜利。教育部发给联大的一笔补助金,梅家的孩子按理可以领取,他却让出了4个名额,全部交给了更困难的学生,带着自家人吃白饭拌辣椒。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
⑾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65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封存了。两个星期后,在有各方人士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打开提包一看,原来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 选文开头说“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意在说明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就够了。
B.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明梅贻琦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不注重校舍的建设,只注重人才的汇聚。
C. “就是没人愿意倒梅(霉)”一句是梅贻琦的自谦之词,非常风趣。事实上,梅贻琦没有被学生驱逐是因为他为人老实寡言,学生很可怜他。
D. 第⑧段中陈寅恪的话既嘲讽了政府制定法令的多而不够谨严,又表达了对梅贻琦寡言少语的欣赏。
1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颇有特点。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取一个角度,细读文段,仿照示例,简要分
析。
A 正侧结合 B 详略得当 C 细节描写 D 以小见大
【示例】点面结合。选文既有“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等这样的总体评价,又选取了不少有关他的具体言行、事例, 这样点面结合,使梅先生的形象既丰满又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选项(▲ )我的分析: ▲ (4分)
13.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后,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微博上掀起了
一股有关他的讨论热潮。网友在了解他的经历后,纷纷留言发表自己的观感。
网友A:梅贻琦校长执掌清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清华之幸,更是中国之幸啊。
网友B:国家大幸的背后,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巨大付出和牺牲啊。
这两位网友的留言各有侧重,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具体内容,发表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①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人物》杂志《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②梅贻琦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贯中西、文理建通的学术大师。 (黄延复《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你的看法: ▲ (6分)

(四)(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虎丘①,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②,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③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④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⑤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③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④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⑤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4.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昏 黑 无 往 来 时 闻 风 铎 及 佛 灯 隐 现 林 梢 而 已。
15.“耳”,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肯定,也可以相当于“而已”、“罢了”。请从“耳”这个语气词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5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 ▲ ?
16.甲乙两文作者都是书画大家,常常“潇洒数言,便使读者如身出其间,真是文中有画也”。请结合文中划线句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 ▲ ? ???
(五)(5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 唐 ] 韦应物 (?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index?type=poem&page=1&author_poem=%E9%9F%A6%E5%BA%94%E7%89%A9?)
楚江①微雨里,建业②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④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①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②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浦:近岸的水面。
17.诗的二、三联各描写了 ▲ 、 ▲ 等雨中景物,营造了朦胧沉重的氛围。(2分)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后一联的妙处。(3分) ▲
四、写作(50分)
19.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当我们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欣赏世间风土人情,感受生活平凡细节,那
山、水、景、物、人情风貌、生活琐事犹如一帧帧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同学,你
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到其中蕴含的美了吗?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幅画面呢?是什么打动
了你?为什么能够打动你?用你的笔写出你看到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你的真情。
请你以“荡漾在心底的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PAGE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