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体的运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人体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难点: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展示奥运会运动员图片
观察图片,问:骨骼在体内都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播放骨骼录像片。让同学们体验骨骼运动之美
(二)学习新课
一、人体骨骼
教师: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围绕着关节活动完成的。因此,骨、骨连接和骨骼肌就组成了人体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运动。
教师:骨与骨骼一样吗?
教师: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通过骨连结构成的。(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展示:59页图17-1人体的骨骼组成模式图或人体骨骼模型,认识人体骨骼的组成。尝试在自己身体上指出骨的位置。小组相互考认一些熟悉的骨的位置。
教师: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
教师:下面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指着骨骼模型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且讨论一下: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教师: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
学生: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
教师: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
教师:脊柱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侧面有弯曲
教师: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
教师: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同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教师 :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
教师: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二、观察长骨的结构
取一块新鲜的猪的长骨(如股骨),用锯子把它纵向锯开,从外向内依次观察。
1.用解剖刀从骨的表面剥离出一层膜,这是骨膜。用镊子拉一拉骨膜,感觉骨膜坚韧吗?观察骨膜的颜色,里面有血管吗?
2.对照图16—2,观察长骨纵剖面上的骨松质和骨密质。看一看,这两种骨质分别位于长骨的什么部位?骨质的形态结构又有什么不同?
3.观察骨髓分布在什么部位,是什么颜色,用解剖刀除去中央一部分骨髓,可以看到中空的骨髓腔,说明长骨是管状的。
教师:骨的成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着变化,其物理性质也随着发生改变,这一变化表明,骨是生活器官。骨的生命活动还表现在能够生长。
教师:骨的生长主要表现在长长和长粗两个方面,骨端软骨层在儿童少年时不断产生骨组织,使骨长长;骨膜中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质使骨长粗。随着长骨增粗,骨髓腔也增大,以保持轻便的特点。
教师: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使骨各部分增强了营养,改善骨的结构,使骨密质增厚,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这样骨更加坚固。
教师:骨折后我们应该怎么急救呢?
教师:主要骨折部位多发生在四肢,不要活动骨折部位,可用夹板或其它材料把骨折部位两端关节固定,立即送往医院及时治疗。
教师:骨有哪些结构特点与运动功能相适应呢?下面我们以长骨为例,研究骨的结构。
(学生开始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由外到内一步步正确地观察。观察骨膜时要用解剖刀在骨表面切开,再用刀尖轻轻从骨质表面剥离,同时提醒同学注意骨膜的颜色,坚韧程度,与骨质之间有无联系的结构,这些结构是什么。观察骨质时注意两种骨质的区别,如部位、颜色、结构、坚硬程度,想一想作用;观察骨髓时先看黄骨髓,注意位置和颜色,然后看一看骨松质空隙中的红骨髓。)(播放观察录象)
教师:总结归纳。长骨是管状骨,它使骨既轻便又坚固。这一特点是与运动相适应的。
教师:骨的坚固还表现在既坚硬又有弹性。
(三)课堂小结
头骨
人体骨骼 躯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骨膜 骨密质
骨 骨质
骨髓 骨松质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人体的运动
1、骨骼组成及作用
2、长骨的结构
3、通过锻炼增强骨的坚固性和牢固性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同步练习》
七、教学反思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离不开人体的运动系统,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主要突出动物和为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身体,认识人体骨骼和骨骼肌,从而认识了解人的骨、骨连接、骨骼肌分兵形态特点和功能、骨的结构和成分。明白长骨的结构特点是与其运动功能相适应的。观察和体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第1节 人体的运动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骨连结的形式。
2.通过观察说明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说出人体主要的骨骼肌及骨骼肌的结构和收缩特性。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 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人体主要的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们来做一个屈肘动作,想一想,这个动作是由人体的哪些部分参与完成的?
教师:骨坚硬、富有弹性、适于运动,但是骨本身不能产生运动,只有在肌肉收缩的牵引下才能产生运动。假如肌肉附着在一块骨上,肌肉收缩能产生运动吗?
(二)学习新课
教师:肌肉只有附着在不同骨上,形成活动的骨连结,才能产生运动,这种活动的骨连结叫做关节。
教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逐一活动肘、肩、腕、膝等关节,请大家从外形上认识关节的多样性、牢固性和灵活性。
观察关节结构示意图:
教师:关节为什么如此灵活牢固呢? (请一学生总结关节的结构。)
教师:关节是活动的骨连结,其它骨连结与关节有哪些不同呢?(出示骨连接方式挂图)指出颅骨之间的连结是不活动的,有利于保护脑;椎骨之间的连结是微活动的,这与脊柱支持等功能有关。不活动连结和半活动连结都不能与关节的活动相比,因此各种范围大的活动和复杂的动作,都是以关节力支点进行的。
教师: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囊增厚,周围的韧带增粗,肌肉力量加强,这就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长期锻炼可使关节囊和周围的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强,灵活性也增强。
教师:那么什么是脱臼呢?
学生:脱臼是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此时关节囊拉紧,如乱活动会加重伤势,应赶快请医生诊治,使关节复位。
教师: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骨转动的动力未自骨骼肌的收缩。那么,骨骼肌又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呢?下面我们研究骨骼肌。
观察骨骼肌
教师:首先请大家观察P62人体的主要骨骼肌,将他们进行分类。(出示骨骼肌模型或挂图)
人体骨骼肌群是由600多块骨骼肌组成的,按部位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教师:眼轮匝肌为什么是表情肌?咬肌引起什么动作?胸大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师:骨骼肌主要由肌腱(结缔组织),肌腹(外有结缔组织膜,内部主要是骨骼肌组织,并分布许多血管神经)组成。因此,一块骨骼肌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它的收缩特性是由其中的骨骼肌组织表现出来的。
另外,骨骼肌收缩之所以能产生运动,是由于一块骨骼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附着在两块骨上。(教师出示骨骼肌协作关系挂图或模型,说明肱二头肌结构和附着点)
教师:任何一个准确动作都是由多块肌肉组成的肌群共同协作下完成的。(做一屈肘动作)
教师:“这个动作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在神经传来兴奋的刺激下,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牵引所附着围绕的肘关节产生的。(播放录象)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一个准确动作都与屈肘动作产生的原理一样吗?
学生:回答是肯定的,只是由于骨骼、关节及骨骼肌不同,产生的动作也不同。我们进一步了解全身的骨骼和骨骼肌群。
教师:为什么经常锻炼,骨骼肌会变得粗壮?
(三)课堂小结
人体的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人体的运动
关节囊
关节的结构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腔
头颈肌:额肌、胸锁乳突肌
骨骼肌 躯干肌:三角肌、胸大肌、
背阔肌、腹直肌
四肢肌:肱二头肌、肱三
头肌、臀大肌、
腓肠肌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同步练习》
七、教学反思
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教学过程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过程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