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动物的发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鸟类的发育过程(重点)
2、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激趣-探究”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课件演示和课本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自学教材,小组讨论、主动探究,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鸟类的发育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对此采取任务驱动模式,激活学生思维去主动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领学
重点明确
3分钟
过渡:春季是温暖的季节,有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热闹,也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温馨。鸟类是在春季繁殖,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鸟的发育。
展示教学目标
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了解春季是大多数鸟的繁殖季节
学生读出学习目标,并记忆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利用学生熟知的场景入手既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目标引领,学习更有方向
一、观察鸡的发育过程
教师出示鸡卵的孵化过程图
仔细观察,你能猜测出各部分的作用吗?
师生共同归纳鸡蛋的各部分功能
走进生活:
1、所有鸡蛋都能孵化成小鸡吗?
2、如果你是鸡孵化厂的厂长,你应选择什么样的鸡蛋呢?
3、你知道如何区分已经受精的鸡蛋和未受精的鸡蛋吗?
教师点拨:将蛋对着灯泡照,如果在有气室的那一面,出现一小圈阴影,则表示该蛋已受精。
4、分析下表,你认为鸟的孵化期与什么有关?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二、早成鸟与晚成鸟
过渡:小鸟孵出来了,观察这两种雏鸟,见课件
参考教材112页,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雏鸟一样吗?试从它们的眼睛是否睁开、腿脚是否有力、羽毛是否丰满、能否独立生活等方面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教师出示鸟的图片:你还知道哪些早成鸟和晚成鸟?你来判断判断
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晚成雏不能独立生活,那怎办呢?
教师:育雏有什么意义?
对于晚成鸟,其亲鸟就要负担起为幼鸟喂食(半个月-8个月)的重任。亲鸟常常不辞辛劳一趟一趟地为小鸟喂食,只要小鸟张开口,亲鸟一定为其送上食物。
雏鸟的食量大,所以晚成鸟在育雏阶段能消灭大量的害虫。它们又被称为“农林卫士”。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
对,请记住“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而很多鸟也有“反哺”的现象,亲鸟老了之后,小鸟为它们捕食。比如乌鸦。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动物界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该如何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我们学习了三种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你能列表比较一下吗?
想一想
鸡蛋各部分的功能
学生认真观察、热烈讨论
(卵壳—保护
卵壳膜—保护
气室—提供氧气
系带—固定、减震
卵白—保护、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
卵黄膜—保护
卵黄—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
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学生讨论交流:
1、只有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化成小鸡。
2、受精的、较大的鸡蛋,含有的营养物质较多。
3、未受精的鸡蛋内部是卵细胞,受精的鸡蛋内部是多细胞的胚胎。可以迎着光来观察。
4、一般来说,鸟卵的体积越大,孵化期越长;反之,则孵化期越短。
学生观察
学生列表比较早成雏和晚成雏的区别。
学生观察、判断
亲鸟育雏。
育雏使后代得到亲代的有效保护,成活率高。
学生认真听讲
(保护鸟类)
学生交流
学生列表比较昆虫两栖类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特征.
归纳总结
知识整合
3分钟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用课件展示本节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归纳总结出本节内容
生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2节 动物的发育(第1课时)
一、鸟的发育
受精卵 胚胎 雏鸟 成鸟
早成雏 晚成雏
第2节 动物的发育(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栖类和昆虫等动物的发育过程
2.描述青蛙和家蚕等动物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能力目标:
3.通过实验、图示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了解动物正常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对动物繁衍后代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与指导】
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说出青蛙鸣叫的时间、意义,卵上面和下面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自学指导(一)
观察图形,结合课本P113,分析讨论青青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自学,通过图片,明确了小蝌蚪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蝌蚪在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是变态发育过程。
学习新知识
二、昆虫的发育
1、发育期(四个期)
卵—幼虫—蛹—成虫
讲述: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幼虫,蛹最后才发育为成虫。如吐丝的家蚕,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较典型昆虫类动物。
首先学习家蚕:蚕与人类的关系
想一想:蚕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播放视频短片使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观看短片,看后回答。
播放短片蚕宝宝的一生,提问:家蚕发育有哪几个期?
卵——幼虫——蛹——成虫
学生回答:家蚕全身是宝,体内有大量的蛋白质,经加工可食,它吐出丝做的茧加工制许多珍贵的丝织品供人用并且出国,历史上闻明丝绸之路,不是历史的见证吗?
学习新知识
2、各个期特点
3、完全变态发育
播放视频短片,让学观看,分析,家蚕、卵、幼虫、蛹、成虫各有何特点?
讲述:回答的可以。幼虫、经4——5天蜕皮一次,一共蜕皮四次后成长,开始吐丝结茧。对比较家蚕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通过播放视频短片,看后让学生认真总结补充自己没有答出知识。
提问:通过几个短片观察对比,家蚕为什么叫完全变态发育?再举几例。
讲述:学生根据播放短片对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观察比较,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对完全变态发育概总结的好。它属昆虫类动物。
练习:家蚕的幼虫、成虫、蛹在形态特点生活习性进行列表比较。
学生结合教材补充回答
提出: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完全变态发育,如:蜜蜂、蚊、苍蝇等。
讨论总结
学习新知识
蝗虫的发育
讲述:蝗虫是农业害虫,它也是昆虫类动物,它的发育跟家蚕有些不同。
播放蝗虫的发育过程短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经看短片,蝗虫发育有哪些哪几个期?各期有何特点?
总结:有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期。
提问:为什么它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有哪些昆虫类动物。
结合信息库117页回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基本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未发育成熟叫若虫。蝗虫一生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期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蟋蟀,蝼蛄等。
小结
1.两栖类的发育过程
2.列表比较家蚕与蝗虫的发育
课堂检测
蛙的受精卵在_____中发育成蛙,该过程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发育。
青蛙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的原因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