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列举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2.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三、资料准备
课本,教参书,网络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姗姗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种子咽下去了。这粒种子在姗姗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他先遇到了像轧钢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被压得粉身碎骨;然后咯噔一下掉进了万丈深渊;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又钻进了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走出迷宫又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又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最后在姗姗上厕所时离开了姗姗。
设计意图:以故事的形式开始,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导入新课--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环节二: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消化系统模式图,请同学们描述消化系统的器官组成。
刚才同学们按照食物的经过路线描述的消化系统的组成,我们把食物经过的通道称之为消化道。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要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简单的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人体细胞吸收,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
一、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腺--分泌唾液
肝脏--分泌胆汁
消化腺 胰腺--分泌胰液
胃腺--分泌胃液
肠腺--分泌肠液
教师活动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胃的相关知识。胃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可以暂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胃壁有四层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浆膜(结缔组织膜)、肌肉层、粘膜和粘膜下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哪些?
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分子小,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如水、无机盐、维生素,但蛋白质、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中被消化,必需要什么物质参与?更确切的说,食物的消化与消化液中的酶有重要关系。
消化酶的作用示图: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它必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适宜的酸碱度、温度)工作。
环节二: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消化道各器官及吸收的主要物质图示。
从图示中你能总结出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吗?它们分别吸收什么物质?吸收的最主要器官是什么?
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小肠的结构是否有关?书P85第一段,观察图5-6,说出小肠的结构。
小肠皱壁、小肠绒毛、小肠绒毛细胞示微绒毛的图片,请学生填图。
教师活动
小肠的皱襞、绒毛等结构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关系。
肠全长5-7米,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和每个小肠绒细胞游离面上的1000-3000根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可达200m2。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采用简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充分说明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和功能相统一的。
建议:制作模型时,采用纸、泡沫塑料、布等常见材料。
设计意图: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五、小节与收获: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那些疑惑?
2、前置作业准备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六:反馈达标
1.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2.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 )。
A.口腔、食道、胃? B.消化道和肠腺? ???C.消化道和消化腺? D.口腔、胃、小肠
3.下列消化腺中,位于消化道内的是(?? )。
A.肠腺? ??? ??? B.唾液腺??? ??? C.肝脏? ??? ??? D.胰
七、教学反思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尝试通过通过探究找出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3.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食物消化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以及文字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
方案1
方案2
1、资料分析: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文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消化系统的各器官和各种食物,演示消化吸收过程。
4、学生间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完成讨论题。
1、观看录像,或在网络教室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食物消化、吸收过程。
2、完成讨论题。
3、讲故事,写短文,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一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联系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提出假设。
3、分组制定计划,通过收集资料、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4、各组交流各自的探究计划、实施过程,得出结论。
1、角色扮演:医生给消化不良的病人症治。(扮演医生的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去医院调查、向医生询问,了解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2、扮演医生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探究方法和过程。
3、学生交流归总结,得出结论。
4、学生讨论:其它的探究计划,课后可继续探究。
三、活动指导:
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
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过程形成初步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及“信息库”中文字和图片资料,与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将书本知识理解、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在交流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要照本宣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在回答讨论题中“人体的消化器官从上到下顺序是怎样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身体或模型,指出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名称,或以让学生画消化系统的简图的方法让学生描绘出消化系统的组成。在回答讨论题中关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一餐为例,或某种食物为例,说出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内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或者以表演小品或讲故事的形式以拟人化的方法来介绍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这样,抽象的知识可以变得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关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信息库”中的资料,来“动手做”,由学生来设计小制作方法,来证明小肠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证明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重点在于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根据教材的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搜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探究、向医生等专家咨询等方法来进行探究。这个活动的实施有部分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要注意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比如开放计算机教室、实验室、为学生联系有关专家等,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仅重视结果的呈现,更加要重视给予学生必需的过程性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在交流表达时,注意尊重同学、耐心倾听,互相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如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学习。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网址、或指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运用网络来收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