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设计+反思+前置预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教学设计+反思+前置预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2 20: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在理解、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任务二 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列数据的写作方法。
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明末清初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
我们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谈迁几次撰写《国榷》(两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谈迁,进一步了解《国榷》,我们一起读课题 激情地(这是坚不可摧的信念,再读 )(这是永不言弃的信念,再读)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力量,谈迁第一次是怎样撰写《国榷》的呢?
民主导学
任务一 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学习策略:
默读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圈一圈关键词语,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展示交流:
出示:“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师:你关注的是谈迁写作的细节,很会读书。这里说家境贫寒,那么他“家境贫寒”到什么程度了呢?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家徒四壁。
师:“徒”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有。
师:是啊,家里只有四面墙壁,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了。那他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你们能想象一下吗?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师:你很会抓句子的关键词,透过这些数字,你能体会到什么?请围绕这些具体的数字,谈谈你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20多年、50多岁”“6次修改”,“400多万字”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谈迁对待学问的严谨认真。
师:那这样的一部书籍,用文中的一个词那就叫——(鸿篇巨制。)
师:透过这些数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做事认真,精益求精)
透过数字,我们感受到了《国榷》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严谨认真)感受到了谈迁信念的(坚定)带着这些感受,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过渡:经过20多年的努力,6次修改,谈钱终于在50多岁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谈迁欣喜若狂,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国榷书稿被盗了)
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了什么?(他的命根子、他的生命)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真是: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板书,齐读)
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谈迁来说,简直就是----(引导学生说:痛不欲生、灭顶之灾,青天霹雳、飞来横祸,厄运)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是谈迁垮下去了吗?谈迁就此沉沦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 引读:“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撰写这部史书。
(2)(什么在支撑着他,对信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为信念坚定的谈迁加油打气,再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是信念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 再读!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任务二、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过渡:可是,20多年的心血,400多万字,没有百折不回的信念,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
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
任务呈现: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用“——”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写关键词语即可)
(同学们学得都非常的投入,我们就是要用双眼去读文字,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情感)
1、指名交流。(顺序可以打乱)
(1)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是啊,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四处寻访,搜集考察”(多媒体着重)
(2)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是啊,环境如此恶劣,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3)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是啊,一天劳顿下来,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依旧“面对孤灯,奋笔疾书”
2、出示情景,想象画面 (音乐《二泉映月》)
过渡:作者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谈迁为了撰写《国榷》,战胜了许多困难,但课文没有直接写困难,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这组词语,想一想,谈迁在第二次编写《国榷》时又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提起手中的笔,任选一幅画面,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在组内读一读,做好汇报的准备。
“四处寻访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 ( ),渴了 ( ),累了( )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风沙奔波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孤灯奋笔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也许有一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也许( )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3、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1)引读:“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名垂青史。”
(2)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
4、小结:是的,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并且明垂青史的。这真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  (板书)
拨开云雾见青天
5、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赞美谈迁的小诗吧!
谈迁的故事学完了,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永恒的,难怪作者蒋光宇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绝望之云。”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可以对谈迁说,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
让我们再次深深地读这句朴素的话语,让他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把他永远地记在心中。
播放歌曲《从头再来》,再次深情的读好这句话。
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有信念,就会有希望;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二十余载成巨制,
一夕之间化云烟。
厄运不改男儿志,
拨开云雾见青天。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反思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备课时,始终想用一个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研读多遍教材也没有找到这个突破口,继续思考……
本节课围绕两大任务,一条主线(有信念就会有希望),设计了学生活动。两个任务顺利完成,学生无论是精读“家贫著书”部分还是品读“从头再来”部分,都感受到了信念的力量,对第四段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自己的课也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2.????积极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每个孩子动起来。
3.????课堂评价贯穿始终,量化评价加描述性评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互评,
欣赏优点,取长补短。
不足之处:
1.?虽然前置学习非常充分,但课堂上学生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学生拘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第一段中的数字感悟谈迁的编书艰辛,学生整体感知到了,但每个数字背后的内容没有感悟到,小组合作学习也没有关注到。备课时,我认为这一点不难,没有预设学生感悟不到的方案,课堂出现冷场,自己应变也不够灵活,处理的草率,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3.?检测导结设计了用一两句话写写对最后一段的理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已下课,没有进行,很遗憾,第二节课让学生写了写,效果很好。
4.?刘欢的《从头再来》,听过无数次,感动过无数次,我想原因是我听出了歌词的含义,今天给学生播放作为结课,感觉学生没有我那么激动。如果让学生能一边看到歌词,一边听,我想效果会好一些。
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创新优质课堂,为学生服务,是我努力的方向。
前置预习
任务一 围绕“厄运”,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任务呈现:
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这部书来之不易?
1、“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这里说家境贫寒,那么他“家境贫寒”到什么程度了呢?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吗?那他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你们能想象一下吗?
(补充资料:)
谈迁自幼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来维持生活。当时,相关的史书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于是谈迁经常忍受屈辱上门求借,珍贵的书籍不肯借,就当场掏出纸笔抄录,这其间没少受到别人的嘲笑和驱赶。
读完这些资料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透过这些数字,你能体会到什么?请围绕这些具体的数字,谈谈你的理解。
那这样的一部书籍,用文中的一个词那就叫——
谈迁竟然完成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他靠的是什么?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也不难想象这部书在谈迁眼里被看做是——
过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的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他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同学们,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偷走了什么?
任务二、品悟谈迁二写〈国榷〉的艰辛以及他的不垮之志。
任务呈现: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走近这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去看看他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用“——”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写关键词语即可)
过渡:虽然文章只用了短短的几句话来描述谈迁重写《国榷》的情景,但用心读来,那一幅幅“四处寻访”图,“风沙奔波”图,“孤灯奋笔”图又清晰而又生动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把这一幅幅生动而又心碎的画面写出来吧!
提示:任选一幅画面,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在组内读一读,做好汇报的准备。
“四处寻访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
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 ,渴了 ,累了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风沙奔波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中午,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 ,当人们 ,谈迁一袭破衫,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孤灯奋笔图”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也许有一天谈迁累倒在病床上,
;也许                    
;但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过渡:“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再多的困难都压不倒谈迁,再大的厄运都打不垮谈迁,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什么叫“名垂青史”,谈迁为什么会明垂青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