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1 22: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卷
选择题
1.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C )
A.歌曲《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电影《甲午风云》
2.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D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C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4.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 )
A. 万家岭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太原会战 D. 徐州会战
5.“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C )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从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事实是( D )
A. 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B.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B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8.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人数达( C )
A.10万人以上 B.20万人以上
C.30万人以上 D.40万人以上
9.一位网友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一帖,又一次打开了那段尘封的往事,帖子一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半个月,就引来了百万浏览量,许多网友纷纷声援,希望接英雄遗骸回家。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D )
①国民党军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值得后人去纪念 ②在此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③此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④此会战中,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而共产党的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共同抗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10.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道:“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调到其他方面作战……”罗斯福的这一谈话表明( B )
A.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D.中国最终会彻底打败日本
11.1940年春,一位身处华东日本占领区的爱国人士撰写对联讽刺当局曰:“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据此推断,该对联讽刺的可能是( C )
A.袁世凯中华帝国 B.长春伪满洲国
C.南京汪伪政权 D.重庆国民政府
12.“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反映( C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3.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该战役( A )
A.破坏了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线
B.摧毁了敌人的据点
C.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D.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
14.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场大溃退的主要原因是( D )
A.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政策
B.国统区在经济上面临崩溃
C.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D.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
15.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在这里,我们发挥了震天的威力!在这里,我们用血写就了伟大的史诗!在这里,我们泄尽了敌人的底!在这里,我们击退寇兵!在残破的北关城墙插上了国旗!……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 C )
A. 杨虎城B. 杨靖宇C. 李宗仁D. 彭德怀
16.“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的八项主张。”以上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在《告全体将士书》中所说的话,可以看出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理由是( D )
①争夺国民党的领导权 ②抗议蒋介石向日本侵略者妥协的对外政策 ③逼迫蒋介石下台 ④反对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17.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是指( B )
A. 平津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华东地区
18.如图是日本《东京日日新闻》在1937年12月报道的消息。它客观反映了日军在中国进行灭绝人性的( D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9.关于我国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有( A )
①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 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④国民党政府始终如一的积极抗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C )
A.歌曲《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电影《甲午风云》
二、填空题
21.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________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将日军全部歼灭。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________”的神话。
22.建立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_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____________战争。巩固措施:中共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__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23.________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________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________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目标:破袭日军________,摧毁敌人交通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1.林彪 第一个 不可战胜 22.延安 中国共产党 游击 减租减息 23.1940 彭德怀 华北 交通线 共产党 八路军
三、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郊上空,弯月高悬,星光点点。突然,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1)“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是日本民族一贯手法。回顾80多年前,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寻找失踪士兵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这是偶发事件吗?日军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2)材料二是《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中的文字,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3)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材料四 日军攻陷南京后进行所谓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田中军吉以其“助广军刀”屠杀300多人,向井敏明和野田毅,杀人也超过300人,战后三名“百人斩”战犯受到正义的审判,在南京被执行枪决!
(4)南京大屠杀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间悲剧,对此你如何认识?
(1)不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寻找失踪士兵不过是借口。日军的目的是借此挑起战争,扩大侵华利益。(2)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促使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从不抵抗到坚决抵抗。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4)①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使我们更加痛恨日本法西斯。②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还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坚决防止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25.(核心素养题)中国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格“看”战役】
战役名称 参战双方 国民党军队与日军
地点 山东枣庄 台儿庄 时间 1938年

(1)表格中战役的名称是什么?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电讯“显”战役】
寇酋松浦中将率一〇六师团全部……犯我……万家岭……此役为本线空前恶战,亦为空前胜利。
(2)该电讯中赞扬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该战役能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析”战役】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就中国战场而言,此战是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的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民党军队获得的较大战役级别的胜利之一。甚至战略反攻阶段最大的胜利——湘西会战都无法与之
相比。
(3)材料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次会战的重大意义。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5)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认识。
答案:(1)台儿庄战役。意义: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1938年。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山路崎岖、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
(3)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意义:扭转了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的战局,振奋了世界人民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4)不屈的抗战。(合理即可)
(5)国民党承担的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了正面战场的溃败。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二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竭力挑拨南京和西安的关系,声明不能坐视南京同西安妥协,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的内战,以便趁火打劫。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大规模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与蒋介石关系密切的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坚决反对“讨伐”,坚持营救蒋介石。
(1)从材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材料一中所说的“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指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中的形势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1)目的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是指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而国民党军队不抵抗日本侵略者,却围攻红军打内战。
(3)当时局势下如果蒋介石被杀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内战,便于日本侵华,为了抗日大业,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4)结果: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积极影响: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开始展开第二次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而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谈判,和平解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不甘作亡国奴、富有民族感和爱国心的中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民主运动,从东北、华北到华南,到处燃起抗日烽火。
材料三 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对如何处置被捉的蒋介石,存在不同的主张:有人说“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我们应该报仇雪恨,杀了他”;有人说“国难当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应该和平解决,蒋介石只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可以放了他”。
(1)材料一反映了国民政府对日军的侵略行为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九一八事变后,全民族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请你举一例,感受当时的抗日烽火。
(3)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材料三中的两种观点,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会支持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4)材料一、三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不抵抗政策。日军不到半年就完全侵占整个东北,并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抗日救亡。如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东北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3)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第二种观点。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4)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击日本的侵略,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旨在逼迫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


四、探究题
27.二、国共合作
【材料链接】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材料三

  材料四 1937年8月,许多红军战士舍不得摘下带有红五星的八角帽,不愿换上佩有青天白日徽的黄军帽。刘伯承劝道:“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问题探究1】以上四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危难之际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提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问题探究2】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所进行的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日本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中国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问题探究3】材料四中“救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对此你怎么认识?
答案提示:国共合作抗击日寇。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大义和忍辱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