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葛喜潭(khgxt@ )
浙江省开化县教育局教研室(324300)
感受化学
写给同学们的话
1、化学是什么?
2、化学的眼光和思维是什么?
3、教材中的栏目
兴 趣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什么样的化学?
怎样学习化学?
化学学科的价值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与社会发展
化学与生活质量
化学与未来职业
化学与科学技术
……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
正面阐述化学的作用
欣赏和感受化学
正确理解化学
形成观念
化学学科发展艰难曲折
——探究属性
化学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社会属性
教材:
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
课程标准: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
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
1、化学是什么?
2、化学的眼光和思维是什么?
相互作用的思想、结构观、能量观
实验、探究、创新
可持续发展
3、教材中的栏目
⑴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多元的学习方式
三维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终身学习
提出
问题
猜想
假设
制定
计划
进行
实验
收集
证据
结论
解释
反思
评价
表达
交流
科学探究
素养
教材呈现
思路
教材中的
栏目
提出
问题
收集
资料
处理
资料
获得
结论
应用
知识
引言
你知道吗
图片
……
活动与探究
交流与讨论
观察与思考
拓展视野
……
信息提示
回顾与总结
整理归纳
……
问题解决
练习与实践
本专题作业
……
⑵栏目的整合:教材呈现的思路
⑶教学过程中栏目的使用:
①活动与探究——学生实验
②拓展视野——灵活使用
……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物质的分散系
初中已学 《专题一》第一单元 后续模块
物质分类的方法(纯净物、混和物,单质和化合物,无机物和有机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
氧化还原反应(得失氧)氧化剂、还原剂等,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图
分类的思想方法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些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1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学生已学的物质种类、化学反应不是很多
化学用语不熟练
经过一个假期,许多知识已遗忘
学生没有学习各类物质的命名,特别是盐类的命名
学生没有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同一种物质,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交叉分类),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少数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
教学建议
分类学习的基本方法
类比
演绎
归纳
典型物质的个性
同类物质的个性
同类物质的共性
物质
氧化物
无机物
有机物
化合物
单质
混合物
纯净物
盐
碱
酸
非金属
金属
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
掌握依据组成给物质分类的方法
强化分类思想的指导作用,重视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将他们渗透在各部分教材内容之中,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内在的关系,增强他们对化学科学的整体认识。
教材分析
1、宏观————微观
定性————定量
2、知识要求与原教材变化不大
(仅删除了为什么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等)
学习难点:计算分子数、原子数、离子数
教学建议:
1、计算是一种基本技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
把握深广度,保证练习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加深
2、规范书写格式:物理量、单位、计算题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n(H2SO4)=m (H2SO4) /M (H2SO4) = =0.5mol
49g
98g/mol
n(H2SO4)=
=
=0.5 mol
49 g
98 g·mol-1
m (H2SO4)
M (H2SO4)
49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简单计算题
关于物质的量计算的较复杂的计算题
初中已学 《专题一》
第一单元 后续模块
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
高锰酸钾溶液、碘酒
电离 物质的分散系(溶液、胶体)
电解质、非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 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物质的分散系
九种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气
液 液
固 固
1、溶液、胶体属于何种分散系?
2、溶液与胶体的定义(本质区别)、鉴别(丁达尔现象)、
胶体的应用(——纳米材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溶液中粒子数的计算)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电离与导电性实验
单元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
一
单
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基本要求
①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根据物质的导电状况等进行分类,掌握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②认识物质的量,并利用物质的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④能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⑤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单元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
一
单
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发展要求:
①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②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③阿佛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不宜拓展提示:
① 对氧化还原反应只要求学会判断,不要对其它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扩展,也不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相关内容将在后续课程中学习
② 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27、(15分)置换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2) 6种单质分属不同的主族
平均得分:7.56 难度系数:0.50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1、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2、常见物质的检验
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案例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一、学习任务分析
1、了解物质分离的目的
2、了解物质分离方法的依据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的差异:过滤、结晶(过滤)
根据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萃取(分液)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的差异:蒸馏、分馏
根据物质的吸附性能的差异:层析
3、理解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方法
结晶过滤法、萃取法、蒸馏法、层析法
4、知道物质分离方法的应用:
海水淡化(蒸发法、反渗析法、离子交换膜法)、溴水中溴的提取( 萃取、分液、蒸发、冷凝)
二、学生分析:初中已学相关实验知识及技能
第三册§1-6:溶液(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高锰酸钾溶液、碘酒,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第三册§1-7: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第三册§1-8:晶体的形成(蒸发溶剂、结晶),结晶水合物
第三册§1-9:水的净化(沉淀法,明矾、活性炭等作为凝聚剂),过滤操作,粗盐的精制
第三册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后续学习相关内容
化学与生活-专题一第二单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活中的饮用水(明矾的净水作用、平衡移动原理、硬水的危害、臭氧消毒);水质评价与污水处理
化学与技术-专题一第一单元: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硬水软化、海水淡化)
实验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题1: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
三、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初步学会相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发展要求: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四、教学过程
No1、生活中的事例
泥浆水的净化 海水晒盐 蒸馏法制酒
No2、归纳过滤、蒸馏两种基本分离方法
过滤:分离液体和难溶物
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
No3、交流与讨论1:请根据要求设计分离
和提纯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你
的方案与同学交流讨论。
已知氢氧化镁难溶于水,硫酸钡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酸,碳酸钡难溶于水,但可溶于酸。现有含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的粗食盐,请设计实验方案,由粗食盐提纯氯化钠。
粗食盐
溶于水
过滤
A
氯化钡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足量)
(足量)
(足量)
过滤
B
盐酸
(至呈中性)
蒸发
较纯的氯化钠
No4、归纳水溶液中物质提纯的要点:
除杂务尽 不引入新的杂质
No5、交流与讨论2:现有氯化钾和硝酸钾的固体
混合物50g,其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10%,
请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No6、归纳结晶法提纯物质的原理及方法:
原理:利用物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物质分离
操作方法:饱和溶液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
度影响较大的首先大量析出,然后过滤。
No7、演示P17“观察与思考”:
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
No8、提问:用酒精可以萃取溴水中的溴吗?
No9、简介萃取要求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
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No10、简单介绍层析法
教学策略
实验观察、比较归纳
混合物
分离方法 适用范围 典型事例 实验器材 操作要求
过滤
结晶
蒸馏、分馏
萃取、分液
层析
案例2:《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简案
一、学习目标
初步了常见物质的检验思路,学会NH4+、Cl-、 SO42- 、 CO32- 、Na+、K+的检验方法。
二、学习重点
物质检验思路的形成及常见离子的检验
三、实验用品 (略)
四、学习流程
(一)物理方法
情境1:展示实物
问题1:这些都是同学们熟悉的物质,你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物质吗?
活动1:看、溶。
交流讨论:
(二)化学方法
情境3:展示实物
问题3 :现有失去标签的五瓶化学试剂(1、2、3、4、5),已知它们是: NH4Cl、KCl、(NH4)2SO4、K2SO4、Na2CO3溶液,如何设计实验检验他们?
活动3:设计方案 论证方案 实验探究 交流发言:
现象:
结论:
归纳: NH4+、Cl-、 SO42- 、CO32-等离子的检验方案
研讨:为什么检验Cl-、 SO42-分别要用HNO3、HCl酸化?
总结归纳:化学方法检验物质的总体要求
情境2:展示实物
问题2:现有失去标签的三瓶试剂(A、B、C)中,盛放的溶液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物质,请同学们鉴别,并贴上标签。
活动2 :讨论、实验
问题4 :KCl 和Na2CO3中K+、Na+如何检验?
活动4:阅读教材P21信息提示、实验探究。
情境4:展示实物
问题5:何者是毛线?如何鉴别?
活动5:在酒精灯上灼烧。
启发延伸:现代化学分析测试中运用元素分析仪、
红外光谱仪等。
小结:
情境问题主线:
展示实物
提出问题
问题1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问题2
解决问题
活动探究主线:
活动探究1
活动探究2
活动探究3
归纳总结
得出规律
形成能力
拓展延伸
核心知识主线: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NH4+、Cl-、SO42-、CO32-
Na+、K+
(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试剂 常见、结论可靠、注意环保)
(焰色反应)
(一看,二闻,三溶,四其他)
案例3:溶液的配制
(小组合作探究,4人一组,实验室教学)
教学活动1
创设情景给出配制溶液的任务(要求:含NaCl 0.1mol、100mL、尽量准确),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配制溶液的方案。
教学活动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对小组方案进行评价,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得出最优的配制溶液的方案。
教学活动3
学生实验:按照得出的方案配制NaCl溶液,教师指导。
教学活动4
学生将配制好的NaCl溶液回收到大试剂瓶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怎样给所得溶液贴一个标签,讨论后引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及表达式。
“活动探究”:一定体积溶液的组成的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中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不再过分强调操作的规范化,而是强调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使具体操作服务于实验探究活动。
课程标准中将化学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结果等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这有利于全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单元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
二
单
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基本要求:
① 了解蒸馏、萃取、分液、过滤、结晶等实验方法。
② 初步学会NH4+、Cl-、SO42-、Na+、K+的检验方法,能用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常见物质的组成。
③ 知道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初步学会溶液配制的实验技能,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发展要求:
① 物质的分离、提纯及物质检验的一般原则。
② 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溶液中化学反应中的计算。
不宜拓展:
①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② 把物质、离子的检验过于具体化。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原子的构成
在上一节中用实心的圆球模型代表原子从而表示出分子结构模型。那么实心球模型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结构呢?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案例:八年级下科学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行星绕太阳模型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不断地修正的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电子云模型
以前科学家的模型
有待同学们将
来去发展充实
原子核
分层绕核运
动的电子及轨道
中学阶段用这二种模型的结合体更便于学习,也已达到多数符合事实的要求了。中学阶段原子模型用图可表示为:
揭开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种科学方法:
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进行研究。
原子核和原子间的电性关系、质量关系、空间大小关系。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数
氢原子
1
1
0
1
氦原子
2
2
2
2
碳原子
6
6
8
6
氮原子
7
7
7
7
铝原子
13
13
14
13
硫原子
16
16
17
16
氯原子
17
17
20
17
铁原子
26
26
30
26
分析下表: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还有哪些结论
氧原子
氧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夸克
氢原子
水分子
一杯水
很多水分子
构成一杯水
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
构成一个水分子
原子
夸克
物质
分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物质的结构层次
同种原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以及中子数都是一定的。而不同原子中其核外电子数和原子核内质子数以及中子数都可能不同。为了分类我们把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质子数也就是原子核内所带的电荷数目也称为核电荷数。
同类元素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称为原子的同位素。
元素和同位素
常见元素的同位素及其符号和用途
元素
同位素(符号)
用途
氢(H)
H、D、T
D、T制造氢弹的原料,D2O可作核反应堆中的中子减速剂
碳(C)
C 12 、C13、
C14
C 12: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
C14:考古学中测定年代
氧(O)
O 16 、O17、
O18
铀(U)
U234、U235、
U238
U235—制造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的燃料
示踪
1.利用它的射线;2.利用它核反应放出巨大能量;3.利用它的示踪性
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正电的微粒
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成为一个带负电的微粒
我们把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叫钠离子。 ,叫氯离子 。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共有分子、原子、离子。
e
+ -
钠原子 氯原子 氯化钠
氯化钠的形成
单元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第
三
单
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基本要求:
①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②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发展要求:
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
不宜拓展:
①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同位素知识我省学生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已学习掌握。
②对夸克等不宜作过多纠缠,只要有不断发展的概念即可。
③对离子键、共价键等不必深化,《化学2》还要研究。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模型——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反应的本质。
A
zX
原子的构成——质量数(质量关系)——原子组成的符号( )
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等的计算
1-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关系
1-1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不同种类 不同类型物质间的转化及规律(四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定量关系:物质的量) 从聚集状态分类(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 物质的分散系(胶体、电解质、电离方程式)。
1-2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提纯(过滤、结晶、萃取、蒸馏、层析) 物质的检验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配制,滴定分析)
对宏观物质的基本认识
化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
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物质组成分析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知识与技能
核心概念理论知识 三套教材共有的内容 三套教材分别特有的内容
山东科技版 人教版 苏教版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及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浓度 气体摩尔体积 气体摩尔体积
胶体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丁达尔效应 电泳,聚沉
电解质、电离 电解质,电离 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 从电离角度对酸碱盐下的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 氧化剂与还原剂
物质研究的基本方法
模型研究
实验研究
定量研究
分类研究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过程与方法
体验和感受
化学家研究和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
1、为了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化学家采用多种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种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无论是对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还是化学家新合成的物质,化学家首先对它们分离提纯,然后对其结构、组成、性质等进行实验研究
3、化学家需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转化关系。
4、化学家通过假说→模型→实验→假说的方法研究物质的结构,特别是研究原子的结构等。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自试教区的声音——新教材的启示
新教材严格按课程标准编写
必修教材的有益启示是 :
1.教学要求降低。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基本上都定位在:知道、说出、举例、了解、认识等第一和第二层次上,对于应用、设计、评价、掌握、灵活运用、形成、养成、具有、树立等第三、第四层次的要求很少。
2.知识点显著减少。新教材是从人们接触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研究化学学科中的主干知识,删去许多知识。
3.学生参与的活动内容多。相对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学生参与的活动较多。
4.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呈现很多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背景,体现了化学来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5.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
必修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对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不会选择性地处理栏目内容,“超前”、“超标”、“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致使课时紧张。
2、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尚未真正理解新教材对知识内容处理的特点,盲目依赖过去的教学内容处理经验和惯性,导致穿新鞋走老路。
3、由于教师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习题教学和训练模式,加之教材中个别习题的表述和问点与教材正文内容之间的跨度偏大,市场上的习题教辅资源往往偏难、偏繁、偏旧,所以出现了学生“学得高兴,做题痛苦”的现象。
4、实验室不够、实验条件差、缺少实验员;新课程教师工作量核算不合理,教师人均教学班数太多的问题普遍存在。
5、高考方案不明确,乃至对实验区选修课程的开设和实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导向偏差……。
对必修教材处理的原则
“到位不越位”,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学习阶段 学习要求
初中 从得氧、失氧判断氧化和还原
必修专题一 能根据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必修专题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简单分析(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后续专题 补充实验,巩固加深;电化学
例:不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
教师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将新课程神化,不能辨证发展性地看待文本与现实的落差(典型表现是面对实验区产生巨大失望感,因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将新课程泛化,不想努力改变。(典型表现不进行任何改变就可以实施的课程和教材才是可行的、好的)
3、将新课程虚无化,出现经验断带、头脑和心理空白,原有经验无法迁移。(典型表现是教了多年的老师不知自己该怎么教了)
4、表面上认同新课程,实质上抗拒新课程(典型的表现是将自己的责任摘开+只想困难不想对策,不承认有成功的经验)
新课程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学会选择(基于多样化的选择)
学会整合(减法、加法还是乘法)
学会运用网络式处理方式(链接、插入、返回、多层面、互动窗口)
运用心理机制(元认知、动机、心理调适、问题解决策略——问题拆解)
和学生一起
体验探究乐趣,善于进行选择;
调整竞争心态,学会与人合作;
乐于与人分享,培养创造意识。
跳出题海克服惯性,享受教学的乐趣;
认识化学的价值, 发展化学的兴趣;
掌握核心知识技能,了解化学观念、方法;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学自己的化学。
研究、把握新课程;获得教育观念的更新
从21世纪高中教育的理想回到世纪初中国教育的现实,从批判和憧憬走向变革和奋斗。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学的三种境界
真 善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