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生字词。(重点)
2.学习文章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难点)
3.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感悟生活的真谛。(重点)
◆生难字
瘫痪( ) 憔悴( )
诀别( ) 捶打( )
仿膳( ) 淡雅( )
翻来覆去( )
tān huàn
qiáo cuì
jué
chuí
shàn
yǎ
fù
◆多音字
( )踩扁
( )扁舟
( )整宿( )风餐露宿( )星宿
扁
biǎn
piān
宿
xiǔ
sù
xiù
◆词语集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我”有什么样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2.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生活态度?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内心的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当时,忍住的仅仅是哭声吗?
身患绝症 病入膏肓
儿子瘫痪 暴怒无常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可活什么劲儿!
——没有
饱受苦楚的母亲
3.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里?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突出了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怕“我”有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表现了母亲的细心。
合作探究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既显示出癌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央求”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令人心酸不已。
③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细节描写。表现了回忆“我”儿时的趣事母亲十分快乐,高兴得手足无措,暂时忘记了眼前烦恼。但是母亲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怕又勾起“我”的烦恼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此刻,母亲内心比“我”更沉重。
4.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高洁
热烈而深沉
淡雅
母亲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所剩时间不多了,所以想在生前带儿子去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母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希望,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5.课文为什么不以《怀念母亲》为题,却以《秋天的怀念》为题?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儿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儿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课文两次出现了“好好活儿”这个关键词句,联系课文和切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段母亲说“好好儿活”,是为了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结尾作者重复母亲“好好儿活”,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