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等级
得分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阅卷人
得 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落叶飘落到地面上,经过很长时间的变化,最终成为土壤中的__________(矿物质 腐殖质);
把土壤颗粒放到盛水的烧杯中,看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中有__________。
小明放寒假外出旅游,他看到当地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该地形是__________。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__________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__________内。
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__________。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海洋,深蓝色表示海很__________,浅蓝色则表示海比较
__________。
长江的入海口在1300多年前,有两个露出水面的小沙洲,今天却成为了我国第三大岛——
崇明岛,这是因为在长江入海口水流速度比较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地球表面的地形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造成地形变化的原因很多,除了像__________、
__________等产生地球表面的猛烈变化外,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是在__________、
__________、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
阅卷人
得 分
二、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水流动较快时能携带走一些物体,水流变得缓慢或停止时,被携带的物体就沉积下来。
( )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如果把鸡蛋比作地球的模型,那么蛋白相当于地核。
( )
在大山里,很多植物都生长在岩石的缝隙里,这些植物的生长会加快岩石的破碎,促使岩石
风化。 ( )
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河流大多数是南北流向。 ( )
土壤中的腐殖质是风化过程中由岩石转变而来的。 ( )
风化作用、河流沉积、火山和地震都可以让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 )
当我们看到堆满了卵石的河床,则可以判断这是河流的上游。 ( )
坚硬的石头永远都不会改变模样。 ( )
养护植被、改造河道、水库蓄洪等措施,能有效预防我们的家园遭遇暴雨袭击受到的灾害。
( )
地球表面形成海洋、高原、平原、山脉等多样的地形,离不开地球内部运动和各种自然力量
的作用。 ( )
阅卷人
得 分
三、选择题。(每空2分,共30分)
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
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高山,西部多平原
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西部多高山
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高山,西部多平原
下列自然灾害不是由地壳运动引起额是( )。
A.火山爆发 B.地震 C.台风
下列土壤各层中,处于比较上层的是( )。
有腐殖质的表土层 B.岩石碎屑层 C.亚土层
将烧热的岩石放进冷水中,反复几次后,岩石破碎了。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 )影响
岩石的变化。
A.地表变化 B.温度变化 C.植物生长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地球上的板块是在海洋上慢慢移动的
河流的沉积作用使地表出现许多溪流和沟壑
虽然地球上有很多水,但是淡水资源仍然贫乏
土壤中的微粒有:粉沙、黏土、沙砾、沙。把一块土倒入水中,搅拌,静止一段时间,沙砾会出
现在( )。
A.最底层 B.中间层 C.最顶层
( )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
A.岩石被风化 B.火山和地震 C.河流的沉积
下列三个地区中,土地最容易受到侵蚀的是( )。
土地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降雨量适中
土地坡度小,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
土地坡度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
中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我国河流流向大多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小明把豌豆放入石膏糊中,发现豌豆发芽后石膏的状况是( )。
A.豌豆发芽,石膏没变化 B.石膏越来越硬,豌豆没有发芽 C.豌豆发芽,石膏开裂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地形。例如雄伟的喜马拉
雅山,它的形成原因是( )。
A.地震 B.大陆板块间的碰撞 C.大陆板块间的分离
小明与同学研究雨量的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方案比较科学的是( )。
在一块有草皮覆盖的土地上,先下“小雨”,然后再下“大雨”进行现象比较
在两块都无植被覆盖,且坡度相同的土地上,一块下“小雨”,一块下“大雨”进行现象比
较
在坡度相同的土地上,无植被覆盖的土地下“小雨”,有植被覆盖的土地下“大雨”进行现
象比较
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如高原、盆地、峡谷、丘陵等。下面有一段关于地形的描
述:“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与这段描述相符的地形是( )。
A.盆地 B.丘陵 C.山地
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地势平坦的平原一般在大河的( )流域形成。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检验土壤中有沙和黏土的实验时( )。
把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看是否有气泡冒出
把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沉淀后,看颗粒分布情况
把干燥的土块放在石棉网上少,当土块冒烟时,可闻到臭味
阅卷人
得 分
四、实验探究题。(共45分)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实验中,我们将烧热的小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做多次。(18分)
我们这样做是在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岩石的作用。
需要的器材有:小岩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水、烧杯、火柴、护目镜。
实验结束后,全班有3个小组发现他们的小石块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可推出的结论是( )。
这三个组的实验失败了
该因素不一定会引起岩石的变化
该因素会引起岩石的变化,只是变化是一个缓慢、细微、
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易觉察
除该因素外,还有水、大气和动植物等因素也会引起岩石的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_。我能预测这些碎石如果再继续变化下去,最后会变成__________________。
某个实验小组想探索土地被侵蚀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先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雨水侵蚀的影响,决定做对比实验。他们先将喷水壶灌了200毫升的水,再在塑料盆盆地铺上石子,最后再倒入土壤,做成4种土壤样本。如下图:
选择一组合适的材料来做对比实验,要达到实验目的,他们的选择可以是( )。(3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在这个实验中,喷水壶洒水代表____________。(3分)
材料选好后,接下来就是分别拿两个量杯放在土壤样品的下面接雨水了。他们应该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冲击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减慢不再足以继续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是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上游的泥沙冲积而成。(9分)
冲积平原是怎么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哪个平原属于冲积平原?它的形成与哪条河的泥沙冲积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图中标出水流速度快的区域、水流速度慢的区域和泥土主要沉积的地区。
参考答案
一、
腐殖质 空气
盆地
内部 地壳
平原
风化
深 浅
缓慢 沉积
地震 火山 流水 风
二、
√
×
√
×
×
√
×
×
√
√
三、
B
C
A
B
C
A
B
C
A
C
B
B
B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