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件(共39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课件(共39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2 18: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能流畅地朗读
并背诵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
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难点)
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1
2
3
学习目标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之间。此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边任教边研究学问,工作的顺利、家庭生活的和谐等,使得他的心境较为平淡恬静,满目的春光把他带入了江南美好的境地, 因此,写下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散文名篇。作者写此文时, 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文体知识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或时间等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景物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
字词学习

生难字
多音字
词语集注
欣欣然: 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 明亮滋润。
赶趟儿:? 本文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是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 本指造酒时的发酵过程,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词语集注
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

盼 春

绘春

颂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
的盼望和兴奋喜悦
的心情。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
全面细致地描绘出
春景图。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第1部分(1)
总写

第2部分(2-7)
具体写

第3部分(8-10)
总写

第1部分(1)
总写

第2部分(2-7)
具体写
盼春
01
课文解读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
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
了喜春的感情。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
轻声诵读第1段,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营造了一个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
绘春
02
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图的散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春草图
在第③段里,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描写春草?分别表现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钻” 写出了小草顽强的挤劲和生命力。“嫩嫩的” 写小草的质地。“绿绿的”写小草的色泽,两词放在句末,更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写出小草长势旺盛。
春花图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中,文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
绘写春花,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情态;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写出了蜂喧蝶舞的场面,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一种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荣景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能否调换顺序?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
不能。这一句运用排比手法描绘花色的鲜艳、缤纷。句中的三种颜色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春风图
诵读课文第5段,找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感受一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将最难描绘的无形、无色、无味的风描绘得细腻优美,有情有感的呢?
触觉
嗅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听觉
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
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
笛声的嘹亮,让人感到春风的柔和。

春雨图
江南春雨的妙处在哪里?试结合文章第6段说明。
迎春图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
要珍惜大好时光,
奋发向上。
颂春
03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比喻、拟人: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他是新生的,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比喻、拟人: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她是娇美的,突出春天艳丽的容颜。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比喻、拟人: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他有无穷的活力,突出他健壮的身姿。
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他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深入探究
1.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 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顺序不能颠倒。这三句是按“娃娃” “小姑娘”“青年”这一特定人类成长顺序来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此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味。”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

从多种感官写。如: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风的轻柔。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从嗅觉写风的芳香。③“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从听觉写风的悦耳。

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写。如: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①句从正面描写春草充满生机、嫩绿的特点。②句从人的活动侧面烘托上述特点。

虚实相结合写。如: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②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①句是写眼前实景。②句是写联想、想象到的景色,借以突出花的香味浓郁。
结构梳理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2.语言朴实清新,能生动传神地表现景物的特征。
作者锤字炼句,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凝练形象的字、词。如写蜜蜂嗡嗡地“闹” 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写乌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 写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等等,言简义丰, 形象生动。而且本文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夹杂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在描述中运用叠词叠句,增强了表现力。
艺术特色
有些口语,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显得活泼、 自然。 此外,本文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比喻句,如写地上的野花, “像眼睛,像星星”, 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了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细密、闪亮、绵长,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拓展迁移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面,赞美、抒写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勇前行。“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风光无限好的我们,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如何,迎接未知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试列举计划或摘录座右铭以激励自己。
课后作业
模仿本文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段,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