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论语》十则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论语》十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9 21: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学案:《论语》十则
作者:张恒利 文章来源:郭楼镇中学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自主预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
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道理,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
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重点把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文本研讨 [
※活动一 场景复原助理解
5.按下面的步骤,理解课文内容。
①《论语》的写作体例有的是对话体,对话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请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

②这一则谁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是怎么问的?又是谁答的?是如何答呢?
③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
④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是语录体。其实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应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示例第四则:此则仅有孔子的答语,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写出来应是: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同学们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完成后学生或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
6.课文中哪些句子是说学习态度的?哪些句子是说学习方法的?哪些句子是说个人品德修养的?请分列如下:
①谈学习态度的有:
②谈学习方法的有:
③谈思想品德修养的有:
7.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写在下面。
※活动二 小组合作品语言
8.品味《论语》会发现它的语言特色表现为:(一)通俗平易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显得质朴、简练,(二)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含蓄、形象、生动,(三)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以上特点。
※活动三 深入实际延伸读
9.有条件的话,到我们县城南的文化广场去转一趟,那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 “孔子论语墙”,请你看看墙上《论语》的名言中有哪些我们在课本上没学过,把它记下来,回来后和同学们一起搞清楚它们的意思。
10.我的疑难
]书声琅琅 [
◎美文赏读
11.下文是易中天先生给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写的序,请读一读,完成后面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做些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
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静。我灰不溜秋地坐在她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
这是 2006年11月12日的下午,地点是“百家讲坛”的演播室,话题则围绕着于丹的“论语心得”展开。服装未经设计,访谈也很自由。但我看着这一对桃红李白,总不知孔老夫子见了会作何感想,便不怀好意地问: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
谁知于丹并不上当,应声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好聪明的小妮子,好精彩的回答!我也立即回应:那我今天就有点儿像孔子了。我这一身灰,等于没有色彩。不过,灰色也有灰色的好处,那就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比如你们的鲜红和洁白。
观众大笑。
访谈在笑声中结束,我却有点儿意犹未尽。事实上,我要问的问题是:孔子是不是众人都需要的?如果是,那么,他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案其实就在刚才的笑谈中:一个大家都需要的孔子应该是灰色的。
我不知道于丹对于“色彩”和“温度”的定义,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色彩。所谓“没有色彩”,无非就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强,可以视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时又是最具普适性的色彩,因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所谓“需要一位灰色的孔子”,无非是说,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
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人们喜欢讥讽地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他们不知道,理论如果不是灰色的,就没有普适性;而没有普适性,也就没有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孔子是灰色的。或者说,我们愿意把他看作是灰色的。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因此,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我知道,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
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2006年11月13日夜于北京-厦门途中 易中天
请你试着给上面的序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考场佳作
吃透《论语》
2007中考 扬州一考生
我喜爱“吃”书,我觉得任何一本书,只有反复品读,啃净了,吃透了,才算真正吸取到精髓。吃《论语》,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想吃,到咀嚼,再到回味,馨香书气沁人,实在幸福。
初读《论语》,是在6岁,那时觉得《论语》朴实无华又秀色可餐,白纸黑字,只言片语就勾画出了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酝酿凌云壮志,“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描摹君子气概,“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面对眼前这份精神大餐,我只想用心品味,用心咀嚼。
在欣赏《论语》中,我慢慢地去咀嚼它,用它规范我的言行和改变我的学习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是:步入初三,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各种教辅书上的学习方法更使我眼花缭乱……后来,我反复咀嚼了《论语》,其中“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话语使我受益匪浅。《论语》倡导的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比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行之有效。反复咀嚼,如同在苍绿的青橄榄中嚼出丝丝清凉:做事一定不能违背原则,不仅仅是学习,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读《论语》至今已10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所追求的。
10年吃《论语》,并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说我已吃透《论语》,但从中我也吃出了很多知识、启迪……我还会坚持研读《论语》,一点一滴地通透其灵魂精髓,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名句诵读 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①《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②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③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④真正的和谐: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⑤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所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⑥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方法归结[
查一查:什么是成语?
]反思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