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7.1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1-26 14:56:23

文档简介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练习
一、填空
1. 植物的(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
2. 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 )合成( ),产生了( )。
3. 淀粉遇碘变成( )色。
二、判断
1. 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都从土壤里来。( )
2. 光合作用只能在阳光下进行。( )
3. 花朵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
4、一直老鼠与一株死亡的植物能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共存。( )
三、简答题
1. 简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通过学习这些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精神?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答案
一、填空
1. 光合作用
2. 二氧化碳和水 碳水化合物 氧气
3. 深蓝
二、判断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三、简答题
1. 答: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2.普里斯特利的“空气实验”;3.豪斯的“水草实验”;4.谢尼伯的“阳光实验”;5.萨克斯的“淀粉实验”。
2. 答: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以说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言之有理即可)
.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教案
课题
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被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简单了解科学概念“光合作用”;了解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重点
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方法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难点
分析科学家们建立学说的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一粒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而来的。
“土壤汁”这一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按照“土壤汁”的说法,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2.普里斯特利的“空气实验”
3.豪斯的“水草实验”
4.谢尼伯的“阳光实验”
5.萨克斯的“淀粉实验”
了解本节课主要流程。

能一目了然光合作用发展的经过的流程,增加讲课的线性顺畅度。
讲授新课
为了验证“土壤汁”的说法,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柳树实验”。他用一个大木桶,装上100千克不含水分的土壤,中上了一棵重2.5千克的小柳树,只给它浇雨水。
5年后,柳树长大了,重量达到84.5千克,比刚种下时增加了82千克。这是他把木桶里的土壤烘干了再称,只比原来减少了0.1千克。这是怎么回事?
很显然,使小柳树长大的物质并不是全部来自土壤。那其中的大部分又是来自哪里的呢?海尔蒙特认为一定是来自雨水,并且得出结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他的结论正确么
海尔蒙特之后,人们继续探索着。1771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封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
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进这个密封的玻璃罩里。他发现 ,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
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而且小白鼠很活泼。
普里斯特利把自己的实验写成了论文《各种气体之实验与观察》。他认为,蜡烛燃烧后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坏了,所以小白鼠死亡;放进植物后,又能把坏空气变好,所以小白鼠安然无恙。
当时,普里斯特利不知道点燃的蜡烛把空气变坏及植物使空气变好的原因,但是他的实验给人们以启示:这种气体能够助燃,也是动物生存所需要的,同时还表明,植物能生产这种气体。
一石激起千层浪。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论文发表后,人们纷纷重复他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植物有时候能把坏空气变好,又是也会把好空气变坏。
拓展提高
1779年夏天,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他用一个盛水的大烧杯,把水草浸在水里,水草上面倒扣一个玻璃漏斗,漏斗管上再倒扣一个试管,然后把烧杯放到阳光下。
不久,漏斗里就有小气泡上升。等试管里收集了一大半气体后,他把点燃的蜡烛放到试管里,顿时看到火焰增亮了。多次实验都是这样,他认定这种气体是一种纯化的气体。
如果把这个烧杯放在暗处,就没有气泡产生。他发现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把坏空气变好,而在黑暗中植物和动物一样,只会把好空气变坏。
英格·豪斯发现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只有绿叶和绿枝才能真正把空气由坏变好。
豪斯的实验证实了阳光对植物 的作用,他的依据是什么?
英格·豪斯用实验证实了阳光照射在植物上是使坏空气变好的条件。但他不能解释,在密封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和植物长期共存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瑞士的牧师谢尼伯。
谢尼伯以传教为职业,但对植物学有着广泛的兴趣。他继续重复并研究普里斯特利和豪斯的实验,于1782年发现,植物在阳光下既把坏空气变好,又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
谢尼伯的实验圆满地解释了普里斯特利实验中小白鼠和植物共存的问题——小白鼠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植物产生的氧气又为小白鼠呼吸所用。
谢尼伯的贡献是什么?
谢尼伯的阳光实验证明:植物只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经过自身的加工制造出氧气来。
德国科学朱里斯·萨克斯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1864年,他做了这样的实验: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把其中的一片叶子的一般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液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颜色没有发生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开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产生了氧气。
课堂练习
1、淀粉遇碘变成深蓝色。(对)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生不息的动力。(对)
3、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都从土壤里来。(对)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判断练习。
巩固基础知识
作业布置
作业:课下搜集这几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做成连环画,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学生课后练习,加深巩固。
帮助理解、巩固课本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光合作用发展的知识。
课堂小结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1648年
2.普里斯特利的“空气实验” 1771年
3.豪斯的“水草实验” 1779年
4.谢尼伯的“阳光实验” 1782年
5.萨克斯的“淀粉实验” 1864年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1648年
2.普里斯特利的“空气实验” 1771年
3.豪斯的“水草实验” 1779年
4.谢尼伯的“阳光实验” 1782年
5.萨克斯的“淀粉实验” 1864年
课件28张PPT。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大象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新知导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获得的。新知导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一粒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而来的。按照“土壤汁”的说法,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土壤汁”这一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新知导入新知讲解 为了验证“土壤汁”的说法,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柳树实验”。他用一个大木桶,装上100千克不含水分的土壤,中上了一棵重2.5千克的小柳树,只给它浇雨水。土壤100公斤 幼树2.5公斤只浇雨水(几乎不含任何养料)新知讲解 5年后,柳树长大了,重量达到84.5千克,比刚种下时增加了82千克。这是他把木桶里的土壤烘干了再称,只比原来减少了0.1千克。这是怎么回事?五年后树长大了土壤烘干后称重,只比原来减轻了0.1公斤,树增加了82公斤新知讲解 很显然,使小柳树长大的物质并不是全部来自土壤。那其中的大部分又是来自哪里的呢?海尔蒙特认为一定是来自雨水,并且得出结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柳树增重82kg
土壤减轻0.1kg
新知讲解 海尔蒙特之后,人们继续探索着。1771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设计并做了这样的实验: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封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了。新知讲解 接着,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进这个密封的玻璃罩里。他发现 ,植物能够长时间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 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够正常地活着,而且小白鼠很活泼。新知讲解 普里斯特利把自己的实验写成了论文《各种气体之实验与观察》。他认为,蜡烛燃烧后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坏了,所以小白鼠死亡;放进植物后,又能把坏空气变好,所以小白鼠安然无恙。新知讲解 当时,普里斯特利不知道点燃的蜡烛把空气变坏及植物使空气变好的原因,但是他的实验给人们以启示:这种气体能够助燃,也是动物生存所需要的,同时还表明,植物能生产这种气体。新知讲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论文发表后,人们纷纷重复他的实验,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植物有时候能把坏空气变好,又是也会把好空气变坏。拓展提高 1779年夏天,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实验。他用一个盛水的大烧杯,把水草浸在水里,水草上面倒扣一个玻璃漏斗,漏斗管上再倒扣一个试管,然后把烧杯放到阳光下。 不久,漏斗里就有小气泡上升。等试管里收集了一大半气体后,他把点燃的蜡烛放到试管里,顿时看到火焰增亮了。多次实验都是这样,他认定这种气体是一种纯化的气体。拓展提高 如果把这个烧杯放在暗处,就没有气泡产生。他发现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把坏空气变好,而在黑暗中植物和动物一样,只会把好空气变坏。拓展提高 英格·豪斯发现了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只有绿叶和绿枝才能真正把空气由坏变好。豪斯的实验证实了阳光对植物 的作用,他的依据是什么?拓展提高 英格·豪斯用实验证实了阳光照射在植物上是使坏空气变好的条件。但他不能解释,在密封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和植物长期共存的原因。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瑞士的牧师谢尼伯。 谢尼伯以传教为职业,但对植物学有着广泛的兴趣。他继续重复并研究普里斯特利和豪斯的实验,于1782年发现,植物在阳光下既把坏空气变好,又把坏空气作为自身的养料。拓展提高 他用实验证实:植物不是把普通空气变为好空气的,因为普通空气中有好空气(氧气),也有坏空气(二氧化碳)。植物只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阳光下照射经过自身的加工制造出氧气来的。拓展提高 谢尼伯的实验圆满地解释了普里斯特利实验中小白鼠和植物共存的问题——小白鼠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植物产生的氧气又为小白鼠呼吸所用。拓展提高谢尼伯的贡献是什么?谢尼伯的阳光实验证明:植物只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经过自身的加工制造出氧气来。拓展提高 德国科学朱里斯·萨克斯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1864年,他做了这样的实验:把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把其中的一片叶子的一般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液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颜色没有发生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拓展提高小组讨论1、为什么对天竺葵先进行暗处理?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为什么所取的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呢?为了进行对照。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有机物)。拓展提高 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终于解开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阳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绿叶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产生了氧气。拓展提高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普里斯特利的“空气实验”豪斯的“水草实验”谢尼伯的“阳光实验”萨克斯的“淀粉实验”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课堂练习1、淀粉遇碘变成深蓝色( )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生不息的动力( )
3、植物的生长需要的营养都从土壤里来( )
√×√作业布置作业:课下搜集这几位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做成连环画,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课堂总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