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七国形成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1、形成匈奴晋赵魏韩三 家 分 晋齐晋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jìyǐng2 社会状况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战 国庞涓孙膑围魏救赵赵魏齐桂陵救命啊!魏齐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
马陵之战庞涓孙膑魏齐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秦赵 公元前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白起廉颇我离间!赵括劳动工具的改进耕作方法的改进铁农具牛 耕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三、商鞅变法身份的变化奴隶主封建地主奴隶农民出租土地收取 租税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背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1.政治: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变)2.经济:
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爵并赏赐田地3.军事:
军队战斗力增强(变)国富兵强加强中央集权(变) 变法内容 作用 意义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PK分封制(权利和任期)(世卿世禄)(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实行连坐法)(《秦律》,严刑峻法)(长度、容积、重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变)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变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本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请大家阅读教材P33“动脑筋”部分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总结:
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败,最终实现了秦国由落后到强盛的巨大飞跃。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他是谁?他曾修筑了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嬴得了“天府之国”之美誉。这项大型水利工程,建造于战国时期,2008年,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的考验。保卫了千万中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那么,这项水利工程的设计建造者是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时间:
地点:
修建者:
作用:
二、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四川岷江李冰(秦国)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灌溉 外江:分洪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控制内江的喉咙:
灌溉农田 美丽的都江堰 课后活动春秋时期:老马识途 、 退避三舍 、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 三令五申 、 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百发百中、 朝秦暮楚、 完璧归赵 、 纸上谈兵老马识途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退避三舍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唇亡齿寒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一鼓作气春秋时代,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国王鲁庄公带着谋士曹刿guì指挥作战。齐军第一次击鼓以后,鲁军准备发起进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攻了。”结果齐军大败。战斗结束后,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说:“打仗要考勇气。第一次击鼓,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士气有些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敌人士气耗尽,我们发起进攻,所以取得了胜利。” 后来,“一鼓作气”形容鼓起劲头,一下子把事情干完。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百发百中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完璧归赵战国时候赵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国想要据为己有,为了不让秦王得逞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他胆大心细,智斗秦王,最后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还给了赵国。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农业大变革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兴修水利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生产关系大变革公田私田奴隶农民奴隶主地主社会性质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本课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