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蜗牛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4 20: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小 蜗 牛14 猜一猜:什么牛不耕田整天背着房子跑?
  1、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
2、借助拼音读课文,并把
课文读通顺。小蜗牛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儿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唉,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1.认识“住”等12个生字,会写“对”等4个字,认识偏旁“子、王”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习故事中描述四季特征的语言,并能模仿迁移。自读要求住(zhù) 孩(hái) 玩(wán)
吧(ba) 发(fā) 芽(yá)
爬(pá) 呀(ya) 久(jiǔ)
回(huí) 全(quán) 变(biàn)自读检测 住 孩 玩 吧
发 芽 爬 呀
久 回 全 变对duì对面
对门
对错妈mā妈妈
大妈
姨妈全quán全面
安全
全家
回huí回家
回收
回去组词说句子例:对——对的——妈妈说的话是对的。
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故事里的小蜗牛去树林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出发的?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2.这时候树林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看看书中怎么写的?初读感知14 小蜗牛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 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1432品词析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儿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唉,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5678 想一想:
1、小蜗牛的家在哪里?
2、这两段写的是什么时候?妈妈让小蜗牛去什么地方干什么?
学习第1—2自然段小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想一想:
1、小蜗牛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2、妈妈说已经是什么季节了?她为什么这么说?学习第3—4自然段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想一想:
1、妈妈让小蜗牛去干什么?
2、这次小蜗牛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3、妈妈又说已经是什么季节了?她为什么这么说?学习第5—6自然段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秋天了!快去采几个蘑菇回来。”  想一想:
1、妈妈又让小蜗牛去干什么?
2、这次小蜗牛在森林里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3、妈妈说已经是什么季节了?她为什么这么说?学习第7—8自然段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冬天了!你就待在家里过冬吧,” 齐读、思考: 1、蜗牛妈妈一共说了几次话?小蜗牛到森林去了几趟? 2、蜗牛妈妈是怎么判断出来是哪个季节呢?每个季节小树林呈现出来的景色是什么样子? 3、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做了几件事?
小蜗牛都做到了吗?为什么?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说明了要珍惜时间,时间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好事、工作,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国母亲。 本文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晰,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条理清晰的说话写作。  这篇课文说明了要珍惜时间,时间有限制的,生命也一样,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无限的好事、工作,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国母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拓展延伸同学们,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