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1-03 15: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 淳 县 湖 滨 高 级 中 学 集 体 备 课 讲 学 稿
高二化学备课组 备课组成员 : 尹六香 、万勇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
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 学 过 程
【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
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
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 H2O 2CrO42- + 2H+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 滴加3~~10滴浓H2SO4 滴加10~~20滴6 mol/LNaOH
K2Cr2O7溶液
实验结论:
【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Fe3+ +3SCN- Fe(SCN)3 (红色)
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0.005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0.01mol/L
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3
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 2
步骤(1) 滴加饱和FeCl3溶液 滴加1 mol/L KSCN溶液
现象
步骤(2) 滴加NaOH溶液 滴加NaOH溶液
现象
结论
【思考与交流】
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
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2)用v-t图表示化学平衡的移动:
v v
例:
t t
①旧的化学平衡 ②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请同学们用v-t图表示下列平衡的移动:
③减少反应物的浓度
④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⑤减少生成物的浓度
说明:(1)
(2)
(3)
(4)
【实验探究三】: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阅读教材30页实验2-7)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v-t图表示:
反馈练习:
1、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平衡: ,CO2的平衡浓度为C1摩/升,现再充入CO2使其浓度达到2C1摩/升,重新达到平衡后, CO2的浓度为C2摩/升(设温度不变),则C1和C2的关系是( )
A. C1 < C2 B. C1 = C2 C. C1 > C2 D. 2C1 = C2
2、现有可逆反应2A + B + H2O C + D已达到平衡,往平衡体系中加水稀释,平衡向_____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于mA(气)+nB(气) pC(气)+qD(气)的平衡体系,当升高温度时,体系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从16.5变成16.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m+n>p+q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m+n>p+q 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m+n4在密闭定容容器中,有可逆反应:nA(g)+mB(g)pC(g)+qD(g)ΔH>0处于平衡状态(已知m+n>p+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升温时C(B)/C(C)的值减小 ②降温时,体系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③加入B后,A的转化率变大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V正
V逆
V逆
V正
V′正
V′逆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