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4 22: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茂腾腾、燥热、飞溅、震撼、烧灼、威逼”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
2.结合上下文理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好处,进而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命力。
教学难点:
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领悟“比喻、排比、反复”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学会运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导学案。(见后附件)
教师:设计导学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图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示标示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本单元内容的主题是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就跨越时空,到黄土高原,感受一下被誉为“中华第一鼓”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震撼和魅力。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画面。(学生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和粗犷,引起强烈的阅读期待)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塞”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sài”)
(二)出示目标
1.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出现的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茂腾腾、燥热、飞溅、震撼、烧灼、威逼”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与气势。
二、借助导学案,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记。(同桌互读,互相默写,互相纠错)
2.借助描红练习,指导书写。(引导学生对照课后第二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重点指导“骤”的写法,强调结构的左窄右宽和笔画的穿插与避让,最后一捺要写舒展)
3.检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朗读,生评价。(指导学生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从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2)指导读好排比句。(引导学生读好第6段,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用上面的方法练读整篇课文。
(4)再读,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表达顺序。(学生按照“鼓响之前” →“腰鼓表演” →“鼓声止息”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从而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5)小组间交流初读感受。你对安塞腰鼓有了怎样的认识?出示:这是 的腰鼓?用一个词来概括安塞腰鼓给你的感觉。(引导学生用课文上出现的词语回答,如“亢奋”、“豪迈”、“惊心动魄”、“震撼”、“火烈”、“壮阔”、“磅礴”等)
(6)学生齐读“这是 的腰鼓”,再次感受感情基调。(粗犷、豪放)
三、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感受蓄势待发的安静美
1.学生自由读1-4节,通过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茂腾腾”的意思,后生的神情是沉稳而安静的,他们正在静心等待,等待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
2.这幅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非常安静,但却积蓄着一种强大的力量,演出的大幕将要徐徐拉开,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朗读1-4段。
4.如果把第2、3段去掉,语句同样连贯,能去掉吗?为什么?(第2段中的“一片高粱地”衬托出场面的宏大及后生的朴实无华;第3段则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即将到来)
5.再次感情朗读。
小结:表演之前,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但却积蓄着一种强大的能量,接下来会是怎样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演出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示标示导
(一)复习导入
(1)提默本课的重点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结合上下文理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好处,进而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命力。
3.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体会比喻、排比及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表演已充满了期待,带着这种期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17自然段,看一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请找出这几句话读一读。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这样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
感受豪放火烈的场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8段,体会第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儿?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说说你的感受。(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②你是如何感受到的?作者在这句话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预设一:比喻
A.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以第一句为例,作者把鼓点比作像骤雨一样急促)
B.同学们见过骤雨吗?我们会听到怎样的声音?雨点是急促有力的,那我们就想象着这幅画面来读一读这一句。
小结: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读。就用这种方法,同学们自己练读一下这一整句。
C.我们在打比方时往往是说“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可作者为什么把“骤雨一样”放在前面呢?(突出腰鼓特点,增加语势)
D.师生合作读这一整句。(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感受语句的气势)
预设二:排比
A.作者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用了排比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气势。作者借助比喻和短句式的排比,把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具体、形象,别致感人,使我们如临其境)
B.这种磅礴的气势让我们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感情朗读。
教师语言过渡:难怪作者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学生齐读这句话。
继续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①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②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引导:如果说第六节是对舞蹈场面的具体描写,那第七节是写的则是作者的真切感受。作者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方法运用之妙,感受到这腰鼓舞太热烈奔放了,让我们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受它感染,阳光活力四射,整个世界都极度地兴奋。所以说这里的飞溅并不是真的飞溅起来,而是被着火烈、豪放的腰鼓感染的)
③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节,你还发现什么了吗?(几组词语对比着写,冰冷对燥热,恬静对飞溅,困倦对亢奋)又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
2.教师语言过渡:作者用这样三组对比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激越,激动人心。难怪作者会发出强烈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齐读。
3.总结: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感受撼人心弦的鼓声
1.过渡:那么,第二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9—11段,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①学生谈感受。(鼓声沉重,响亮,有气势)
②带着这种感受读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体会鼓声的巨大力量)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句。
(3)想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会碰撞在哪里?你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并感情朗读。
(4)隆隆的鼓声感染了山崖,震撼了观众,就连你们的朗读也与这鼓声、山崖、观众的心融为一体了,真不愧是: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2.总结:安塞腰鼓好在哪儿?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学生练说。
感受元气淋漓的后生
1.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沉重响亮的鼓声强烈震撼着我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看看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
学生交流:
(1)“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①学生谈感受。(后生的全身心投入)
②教师引导:鼓用敲击就好,为什么要用搏击?(第一层次感受,后生们在用力量、用生命敲击)
③请你读出这种用生命敲击的力量。
④老师建议同学们再小声读读这一整段,你也许会对搏击有新的感受?细细谈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第二层次感受,后生们与恶劣的环境在搏击,与艰苦的生活条件搏击,与自己的命运搏击。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韧性和坚强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从“居然”一词,要体会出惊奇,震撼!)
⑤播放黄土高原画面,配上解说词:这就是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这群土生土长的后生们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搏击着腰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舞姿都在倾诉着他们的心声。(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句式训练做好铺垫)
⑥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每一个鼓点,都在倾诉: ;
,都在呐喊: ;
,都在
……
⑦带着你的体会感情朗读这一段。
⑧此时,相信同学们对下面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这几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震撼、烧灼、威逼我们的不仅仅是舞蹈的场面、鼓声,更是后生们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的精神)
⑨把你的感受送进读中,再次感情朗读这一段。
⑩学生尝试背诵这一段。
2.教师小结:是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作者不禁赞叹道: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学生感情朗读。
3.作者又怎能不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4.学生练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这群冒腾腾的后生们充满活力,元气淋漓)
感受变幻莫测的舞姿
1.急促的鼓点倾诉着他们的心声,飞扬的流苏展现着他们的希望,变幻的舞姿也是一种语言,师引读第15段: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
2.学生交流感受后,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
3.学生发挥想象,仿说:每一个舞姿都 。
4.确如作者所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5.学生练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变幻莫测的舞姿)
6.体会反复句的妙用:课文完全可以用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作总结,而这句话却是反复出现了四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火烈的舞蹈场景到声音的震撼,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激荡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听,(师范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同学们读读,联系上文的内容看看你能读出什么?(他们努力摆脱的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的生活……追求富裕、美好的新生活……三组对比的词语写出了这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要生命还在,他们就不会停止搏击)
3.师简述背景:“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后来,这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而这片土地上的汉子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搏击着,20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刘成章先生为之怦然心动,他以安塞腰鼓为题,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4.看这每个词语的后面都是感叹号,标点符号可是会说话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四个感叹号的?(四个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情感,用在这递进的词语后面,情感层层递升)
四、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拓展练笔。
课文写到这儿应该是完整具体了,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了“静态”的腰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从布局谋篇上体会文章结构的完整,二是从对比中感受演出前和演出后“静”的不同含义)
1.此时此刻,如果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你想说什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西北汉子,好一群后生,好一个中华文化……)
学生带着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2. 拓展练笔:
①回忆学校举行的校园艺术节或其他文艺活动,尝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其中的一个场景。
②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8.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12—16自然段。
②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为读书交流会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14 安塞腰鼓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演出后 寂静的腰鼓 静

第二课时
一示标示导
(一)复习导入
(1)提默本课的重点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结合上下文理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好处,进而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与生命力。
3.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体会比喻、排比及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品读课文,赏析探究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表演已充满了期待,带着这种期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5-17自然段,看一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请找出这几句话读一读。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这样的话为什么反复出现?
感受豪放火烈的场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8段,体会第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儿?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说说你的感受。(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②你是如何感受到的?作者在这句话中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
预设一:比喻
A.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以第一句为例,作者把鼓点比作像骤雨一样急促)
B.同学们见过骤雨吗?我们会听到怎样的声音?雨点是急促有力的,那我们就想象着这幅画面来读一读这一句。
小结: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读。就用这种方法,同学们自己练读一下这一整句。
C.我们在打比方时往往是说“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可作者为什么把“骤雨一样”放在前面呢?(突出腰鼓特点,增加语势)
D.师生合作读这一整句。(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感受语句的气势)
预设二:排比
A.作者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用了排比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弘磅礴的气势。作者借助比喻和短句式的排比,把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写得具体、形象,别致感人,使我们如临其境)
B.这种磅礴的气势让我们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感情朗读。
教师语言过渡:难怪作者这样说:
出示: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学生齐读这句话。
继续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①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②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引导:如果说第六节是对舞蹈场面的具体描写,那第七节是写的则是作者的真切感受。作者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方法运用之妙,感受到这腰鼓舞太热烈奔放了,让我们感觉到周围的一切都受它感染,阳光活力四射,整个世界都极度地兴奋。所以说这里的飞溅并不是真的飞溅起来,而是被着火烈、豪放的腰鼓感染的)
③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节,你还发现什么了吗?(几组词语对比着写,冰冷对燥热,恬静对飞溅,困倦对亢奋)又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
2.教师语言过渡:作者用这样三组对比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激越,激动人心。难怪作者会发出强烈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生齐读。
3.总结:安塞腰鼓好在哪里?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感受撼人心弦的鼓声
1.过渡:那么,第二句“好一个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9—11段,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
(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①学生谈感受。(鼓声沉重,响亮,有气势)
②带着这种感受读这一句。(引导学生抓住“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体会鼓声的巨大力量)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句。
(3)想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会碰撞在哪里?你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并感情朗读。
(4)隆隆的鼓声感染了山崖,震撼了观众,就连你们的朗读也与这鼓声、山崖、观众的心融为一体了,真不愧是: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2.总结:安塞腰鼓好在哪儿?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学生练说。
感受元气淋漓的后生
1.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沉重响亮的鼓声强烈震撼着我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4自然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看看安塞腰鼓又好在哪儿?
学生交流:
(1)“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①学生谈感受。(后生的全身心投入)
②教师引导:鼓用敲击就好,为什么要用搏击?(第一层次感受,后生们在用力量、用生命敲击)
③请你读出这种用生命敲击的力量。
④老师建议同学们再小声读读这一整段,你也许会对搏击有新的感受?细细谈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第二层次感受,后生们与恶劣的环境在搏击,与艰苦的生活条件搏击,与自己的命运搏击。他们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韧性和坚强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从“居然”一词,要体会出惊奇,震撼!)
⑤播放黄土高原画面,配上解说词:这就是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这群土生土长的后生们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搏击着腰鼓,每一个鼓点,每一个舞姿都在倾诉着他们的心声。(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句式训练做好铺垫)
⑥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每一个鼓点,都在倾诉: ;
,都在呐喊: ;
,都在
……
⑦带着你的体会感情朗读这一段。
⑧此时,相信同学们对下面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体会:“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觉得这几个词语能调换位置吗?(震撼、烧灼、威逼我们的不仅仅是舞蹈的场面、鼓声,更是后生们顽强地与生命抗争的精神)
⑨把你的感受送进读中,再次感情朗读这一段。
⑩学生尝试背诵这一段。
2.教师小结:是黄土高原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作者不禁赞叹道: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学生感情朗读。
3.作者又怎能不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4.学生练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这群冒腾腾的后生们充满活力,元气淋漓)
感受变幻莫测的舞姿
1.急促的鼓点倾诉着他们的心声,飞扬的流苏展现着他们的希望,变幻的舞姿也是一种语言,师引读第15段: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每一个舞姿……
2.学生交流感受后,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
3.学生发挥想象,仿说:每一个舞姿都 。
4.确如作者所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学生齐读。
5.学生练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 (好在变幻莫测的舞姿)
6.体会反复句的妙用:课文完全可以用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作总结,而这句话却是反复出现了四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火烈的舞蹈场景到声音的震撼,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激荡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听,(师范读)“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2.同学们读读,联系上文的内容看看你能读出什么?(他们努力摆脱的是沉重的负担、贫困的生活……追求富裕、美好的新生活……三组对比的词语写出了这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只要生命还在,他们就不会停止搏击)
3.师简述背景:“安塞腰鼓”是西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后来,这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而这片土地上的汉子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搏击着,20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处处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刘成章先生为之怦然心动,他以安塞腰鼓为题,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4.看这每个词语的后面都是感叹号,标点符号可是会说话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四个感叹号的?(四个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情感,用在这递进的词语后面,情感层层递升)
四、体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拓展练笔。
课文写到这儿应该是完整具体了,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写了“静态”的腰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从布局谋篇上体会文章结构的完整,二是从对比中感受演出前和演出后“静”的不同含义)
1.此时此刻,如果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你想说什么?(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西北汉子,好一群后生,好一个中华文化……)
学生带着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2. 拓展练笔:
①回忆学校举行的校园艺术节或其他文艺活动,尝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其中的一个场景。
②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8.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12—16自然段。
②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为读书交流会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14 安塞腰鼓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演出后 寂静的腰鼓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