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课件+教案[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表课件+教案[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5-12-08 09:56:00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 单元复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江苏省金湖中学
高一化学备课组
二00五年三月十六日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随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得失电子能力呈周期变
主要化合价呈周期变化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编排原则结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原子结构考点 ⑴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⑵ 同位素的概念 ⑷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的特点推断元素种类。⑶ 元素原子量的计算[例1] (1997,全国) X、Y、Z 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
如果aXm+、bYn+ 、 cZn- 、 dRm- 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
构相同( a b c d 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则下列关系正
确的是 ( )
a – c = m - n (B) a – b = n – m
(C) c – d = m + n (D) b – d = m + n思路:同周期元素的简单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 = 质子数 - 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 = 质子数 + 离子电荷数 的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例1] (1997,全国) X、Y、Z 和R分别代表四
种元素。如果aXm+、bYn+ 、 cZn- 、 dRm- 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a b c d 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 c = m - n (B) a – b = n – m
(C) c – d = m + n (D) b – d = m + n
由 aXm+ 和 cZn- ,得:a – m = c + n由aXm+ 和 bYn+ ,得:a – m = b - n由 cZn- 和 dRm- ,得:c + n = d + m由 bYn+ 和 dRm- ,得:b – n = d + mDA. 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它占原子中极小体积B. 原子核带正电荷,且电荷数远大于α粒子C. 金原子核质量远大于α粒子畅通无阻- 有空间笔直弹回- 碰到质量大带正电荷微粒。[例2] (1992,上海) 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的带2个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竞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例3] (1995, 上海) 硼有两种同位素10B、11B, 硼元素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 80,则对硼元素中 10B质量分数
判断正确的是( )
(A) 20% (B) 略大于20% (C)略小于20% (D) 80%设10B 的原子个数百分含量为x 可用十字义叉法求出原子个数含量则有 10x + 11(1-x) = 10.8解得 x = 20%10B的质量分数=注意审题C1×101×10 + 4 ×11 ×100% = 18.5% 由于10B质量小于11B,故10B质量分数 < 20%[例4] (2000全国春) 第ⅣA元素R,在它的化合物
R(OH)n中,其质量分数为0.778,在它的另一种化合物
R(OH)m中,其质量分数为0.636。
⑴ 试求n 和m 的值:
⑵ 试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a / (a +17n) = 0.778解得 n : m = 1 : 2R为ⅣA元素,化合价呈+2,+4价,故 n =2, m=4a / (a +17m) = 0.636a / (a +17 ×2) = 0.778n =2, m=4a = 119a = 119[例5] 已知1 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 kg, 1 个N2O5分子
的质量为b kg ,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
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为 kg× = kg一个NO2分子的质量为N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kg÷ kg = kg kg设生成H2 的物质的量为x ,生成D2 的物质的量为yx( x + x/2 + y + y/2 ) ( 22. 4 ) = 33. 6n ( H2 ) : n ( D2 ) = 3 : 1 xx/2yyy/22x + 4 y + (32) (0.5x +0.5y) = 18. 5x = 0. 75moly = 0. 25mol[例6] 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生成气体 的物质的量为33.6/22.4 = 1. 5 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n(O2) = 1.5mol×1/3 = 0.5mol n ( H2+D2 ) = 1.5 - 0.5 = 1mol 设H2物质的量为x,则 2x + (4) (1-x) = 2. 5m ( H2+D2 ) = 18.5 – (0.5)(32) = 2.5g x = 0. 75molD2物质的量= 1 - 0. 75 = 0. 25mol解法二:[例6] 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生成气体 的物质的量为33.6/22.4 = 1. 5 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原混合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由质量守恒定律,知1mol水质量为18.5g 重水 20普通水 1818. 50. 51. 5==解法三:[例6] 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再见!作业:
   课课练
   课本习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⑴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⑵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第三周期,ⅠA,ⅦA ⑷ 判断微粒半径大小,元素及化合物的递变
规律,或者它们的逆向推断。⑶ 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结构及性质的关系。 ⑸ 推断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例1](1997年全国)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
出贡献是 ( )
(A)提出原子学说
(B)发现元素周期律
(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 B 发现电子:汤姆生(英)道尔顿(英)舍勒(瑞典) 普得斯特里(英)
拉瓦锡(法)门捷列夫(俄)阿伏加德罗(意) 研究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荷兰)[例2](2000年,广东)在周期表中,第三、四、
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8、18、18
B 元素周期表有 个周期, 个族。第三周期元素:第ⅠA元素:第ⅦA元素:零族元素:七十六 Na Mg Al Si P S Cl ArH Li Na K Rb Cs FrF Cl Br I At2He 10Ne 18Ar 36Kr 54Xe 86Rn[例3](2000年,全国)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
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 x,则乙的原子
序数不可能是( )
(A)x + 2
(B)x + 4
(C)x + 8
(D)x + 18
B 甲为H,乙为Li甲为第二周期元素或第三周期的Na 、Mg 若甲为第六周期元素(Cs、Ba),则乙的原子序数为 X+32。甲为第三周期ⅢA~零族元素或第四周期元素或第五周期的Rb、Sr元素[例4] (1998年,全国)X、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A)XY (B) XY2 (C) XY3 (D) X2Y3 A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 若 X为Li,则Y为H , 能组成 LiH 。X可能是Li (2,1) 或 Si ( 2,8,4 ) 若 X为Si,则Y为Li ,不可能生成题目所示
  的化合物。[例5](1999年全国)X、Y、Z为短周期元素,这
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4,6,则由
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XYZ (B) X2YZ (C) X2YZ2 (D) X2YZ3 A X为H 、Li 或Na(B) H2CO , HCHO (甲醛)Y为 C 或 SiZ为 O 或 S(C) H2CO2 , HCOOH (甲酸)(D) H2CO3 , Na2CO3 , H2SiO3, Na2SiO3 等。[例6](1997年全国)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
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D)单质跟冷水反应生成氢气A C 4Be和5B同是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 4Be和20Ca都是ⅡA元素,铍的金属性比钙弱。铍的金属性比镁弱。镁与冷水不反应,与沸水才反应。[例7](1995年上海)今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与C,B与D分别是同族元素,B、D两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A、C两元素质子数之和的两倍,这四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单质溶解于CS2的溶剂中,则四种元素是:A B C D ,写出都含这四种元素的两种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由题意可知A、B、C、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能是第二周期 A B 第三周期 C D第一周期 A
第二周期 B
第三周期 C D2( 2x+8 ) = 2y+8 ( x,y 为正整数) 解得 x=1 , y=6 ( 不合理)若为①,设核电荷数A = x,B = y,
则 C = x + 8,D = y + 8若为②,则A为H,C为Na,2(1+11)=2y+8 y=8 即B为OONaS[例8](1996年全国)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
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序数比Y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C D X元素与Y元素的相对位置是(结构相同的离子,阴上阳下,序大径小)变式: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A.LiI B.NaBr
C.KCl D.CsFD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⑴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离子(相同电荷)半径从左到右渐小 ⑵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从上到下渐大 ⑷ 同种元素的微粒:阳离子<中性原子<阴离子
价态越高,微粒半径越小。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随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Na >Mg >Al >Si Na+ >Mg2+ >Al3+ Li < Na < K F- < Cl- < Br- O2 > F- > Na+ > Mg2+ > Al3+ (第二周期阴离子)(第三周期阳离子) Fe+3 < Fe2+ < Fe H+ < H < H-化学键 ⑴ 化学键类型的判断 ⑵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
成过程。 ⑷ 键长、键能、键角知识及其应用⑶ 成键原子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判断[例1] (1991年全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中键能越大,键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B)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

(C)在化学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该元素被还原。
(D)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离子,其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多而减少。
D 键能大,键长短,分子稳定。不一定,如碳原子,难失电子,也难得电子。 Fe3+变为Fe 被还原; Cl-变为Cl2 被氧化。O2- > F- >Na+ > Mg2+ > Al3+S2- > Cl- >K+ > Ca2+ [例2](1997年上海)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 ︰S︰2- [Na+]
(B)
H :N: H [:Cl:]-

(C)
H :N: H
(D)H+[:S:]2-H+ B ︰︰H::H+:::H::孤对电子[例3](1998年全国)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
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
(A)光气(COCl2) (B) 六氟化硫
(C) 二氟化氙 (D) 三氟化硼A 硫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氙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六氟化硫及二氟化氙后,最外层电子必然超过8个。 三氟化硼是共价化合物,硼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分别与氟形成三个共价单键后,硼原子最外层只有六个电子。各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例4](1999年全国)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
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 PCl3 (C) PCl5 (D) N2B D BeCl2分子内B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它与氯原子形成共价键时,构成PCl3分子中的磷原子、氯原子最外层都是8电子结构。若构成PCl5 分子,磷原子最外层电子已是10电子结构。氮分子中两个氮原子通过叁键结合:
N≡N,两个氮原子最外层均
满足8电子结构。
某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
为R2On,则R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和R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A、HRO 、HRn-8 B、HRO1+n 、RHn-8
C、HRO 、RH8- n D、HRO1+n 、RH8- n C 能够说明元素A的非金属性比元素B的
非金属性强的理由有 ( )
A、通常条件下,元素A的单质是气态,
元素B的单质是固态
B、A、B两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 原子半径AC、A的气态氢化物比B的气态氢化物分解
温度高
D、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弱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BC 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 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A从酸中置换出H+生成的H2比1molB从酸中置换出H+生成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D 有Xn+、Ym+、Zn—三种离子,已知它们各自带有的 电荷数m>n,且X、Y、Z三种原子的M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均为奇数。若按X→Y→Z的顺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增强                            B、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C、 常温常压下的密度依次减小                        D、X单质有强还原性,Y单质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 性,Z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A长、短周期的比较作业 《课课练》
课本复习题元素的推断技巧: 1.应用内层电子数,巧解元素推断题 ?1? 前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内电子层数为:
第一周期—0,第二周期—2,第三周期—8。
?2? 质子数之和—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内电子层数之和将内电子层总数分解为若干个2和10的加和形式?加和的项数要等于元素的种数?,再根据各项的数值即可确定元素所处的周期。如已知三元素内电子层电子总数为14,可分解为2+2+10,表明有两种元素在第二周期,一种元素在第三周期。
?3? 若已知三种元素中有两种元素同周期,两种元素同主族,则同主族的两种元素的族序数a等于三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b的三分之一。另一元素的主族序数即为a b。若已知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相邻,则b只能取1?b为主族序数之差? 晶体结构 ⑴ 晶体类型的判断,晶体类型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 ⑵ 构成晶体的微粒与微粒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⑷ 有关晶体熔沸点的比较⑶ 晶体类型与物理性质(熔沸点)之间的关系 ⑸ 晶体的空间结构 ⑹ 根据微粒空间排列推断化学式[例5] (1999年, 上海)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分子式的是( )
(A)NH4NO3
(B) SiO2
(C) C6H5NO2
(D) CuC 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中,
实际不存在单个的分子。 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例6](1999年全国)关于晶体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晶体中只要有阴离子就一定有阳离子
(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
(C)原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
(D)分子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低A 正确。离子晶体是由阳离子由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金属晶体中有金属阳离子,没有阴离子。晶体硅的熔点(1410 ℃)就比铁的熔点(1535℃)低。碘的熔点(113.5℃)就比金属汞的熔点(-38.9 ℃)高。 固体金属单质是由金属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晶体。金属易失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金属晶体。[例7] 右图中直线交叉点的圆圈为NaCl晶体中Na+或 Cl-所处的位置。请将其中代表Na+的圆圈图黑(不考虑体积大小),以完成NaCl晶体的结构示意图。在每个Na+周围与它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 Na+离子共有 个。12物质熔沸点比较的规律 ⑴ 不同晶体熔沸点比较 ⑵ 组成相似的离子晶体,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电荷越大,离
子键越强,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⑷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式量越大,熔沸点越高。⑶ 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键能越大,键越强, 一般来说 原子晶体 > 离子晶体 > 分子晶体 KF > KCl > KBr Al2O3 > MgO 如 金刚石 > 碳化硅 > 晶体硅 F2 < Cl2 < Br2 < I2 HCl < HBr < HI晶体熔沸点越高。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一、画出下列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
Li P Al O Cl
原子序数: 。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 稳定时最外层电子
1~2
3~10
11~1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 的变化
三、原子半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变化
3~9
11~17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的变化
决定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 、 、 。
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1、电子层不同,核电荷数不同,
2、电子层相同,核电荷数不同,
3、电子层相同,核电荷数相同,
4、电子层不同,核电荷数相同,
四、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3~10
11~1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的变化
有关化合价的几点规律:
1、
2、
3、
4、
小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 、 、 均呈现 的变化
课堂练习:
1、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
A.Na B.Li C.F D.S
2、某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RO3,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 )
A.RH3 B.RH5 C.H2R D.HR
3、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为HnR,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不可能是( )
A.HnRO2n B.Hn+2ROn+2 C.HnROn D.Hn+1ROn-1
4、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B、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Li、Na、K、Rb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5、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可推断原子的 ( )
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质量数 ④核电荷数 ⑤核外电子数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各组元素按最高正价由小到大,负价绝对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 )
A.N、O、F B. C. D.F、Cl、Br
7、某元素的原子2311A能与B形成A3B型化合物,则B的原子序数可能是 (   )
A.7 B.8 C.9 D.17
8、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
A.XY2 B.X2Y3 C.X3Y2 D.X2Y
9、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元素最高正价逐渐降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
A.F、Cl、Br B.Al、Mg、Na C.N、S、P D.P、S、Cl
10、写出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
原子序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元素符号
最高价氧化物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课后作业
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B的核电荷数比A大1个单位,C的质子数比B要多3个,1molA的单质与酸反应,能置换出2g H2,这时A转化为具有Ne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试问:
(1)A是 元素,B是 元素,C是 元素;
(2)写出A、B、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有X、Y、Z三种元素,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Y、Z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X与Y能形成YX2和YX3化合物,Y原子核内质子数是X的2倍,X与Z可形成化合物Z2X5。问X、Y、Z各是什么元素?分别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27张PPT。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1、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式123882周期性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大)逐渐减小 (大)周期性 如何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决定因素: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1、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试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 Mg Cl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试比较原子半径的大小: Li Cs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试比较离子半径的大小: Na+ Ca2+ H+ S2- F-
4、同一元素: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根据以上结论,判断下列粒子的半径大小<><(1)F Cl (2) Cl S P
(3)Cl- S2- (4)Na+ Mg2+ Al3+<<>3、元素化合价周期性1、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除氟、氧)
2、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出现负价。
3、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4、稀有气体化合价看成0。化合价判断依据4、元素的性质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 元素单质与酸反应的难易 元素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非金属性(易~强)(强~强)(易~强)(强~强)(易~强)(稳定~强)规 律冷水剧烈热水较快一般金属性 Na > Mg > Al强碱中强碱 ?不反应较剧烈剧烈一、试比较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两性碱结论:1、钠、镁、铝和水的反应 金属性
Na>Mg > Al2、镁、铝和盐酸的反应 金属性
Na > Mg > Al2Na + 2HCl = 2NaCl + H2? 将Al(OH)3沉淀分盛在两只试管中,然后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 HCl溶液和3mol/L NaOH溶液。氢氧化铝 和酸、碱的反应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氢氧化物,叫作两性氢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象Al2O3这样,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AlCl3 + H2OSiO2P2O5SO3Cl2O7H4SiO4H3PO4H2SO4HClO4弱酸中强酸强酸最强酸高温加热加热点燃或光照SiH4PH3H2SHCl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二、试比较硅、磷、硫、氯非金属性的强弱稀有气体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________的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律周期性这个规律叫做__________。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化学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小结练习: 1、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 的是 ( )
A. 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单
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B. 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气态氢化
物稳定性增强
C. 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 Na、K、Rb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依次增强C2、同一横行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是 HXO4 > H2YO4 > H3ZO4,则下列说法判断错误的是 ( )
A. 阴离子半径 X > Y > Z
B.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HX > H2Y > ZH3
C. 元素的非金属性 X > Y > Z
D. 单质的氧化性 X > Y > Z A1、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次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
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
(A)X>Y>Z?????????? (B)Y>X>Z
(C)Z>X>Y?????????? (D)Z>Y>X2、A、B、C、D四种元素,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依次为
1、2、3、7,它们的原子序数按A、B、C、D递增,
A和B的次外层电子数是2,C和D的次外层电子数是8,
试判断:A、B、C、D各为何种元素,写出它们的
元素符号。练习:(答案:ALi,BBe,CAl,DCl )D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概念
元素的金属性:指
元素的非金属性:指
2.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3.元素性质的实验验证(11~17号元素)
(1)金属性的比较:
钠、镁与水反应现象: 结论:
镁、铝与酸反应现象: 结论:
写出Al(OH)3分别与酸和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两性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2)非金属性的比较:
Si P S Cl
结论:
对于11~17号元素
Na Mg Al Si P S Cl
元素的金属性
元素的非金属性
对于其他元素:
小结: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




4.元素周期律:

元素 变化是 变化的必然结果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B.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
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例2] 甲、乙两种非金属: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②甲单质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乙的酸性强;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目比乙的多;⑤甲的单质熔、沸点都比乙的低,
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课堂练习:
1、下列各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 )
A.Si B.S C.P D.Cl
2、下列递变情况中不正确的是 ( )
A.Na、Mg、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B.Si、P、S、Cl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C.C、N、O、F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3、下列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
A.HCl B.PH3 C.H2S D.SiH4
4、原子电子层数相同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是HXO4>H2YO4 >H3Z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X>H2Y>ZH3
C.非金属性:X>Y>Z
D.阴离子还原性:Z3->Y2->X-
5、写出Al2O3与盐酸、与K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6、下列各项决定于原子结构的哪一部分:A.核外电子数;B.质子数;C.中子数;D.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用A、B、C、D填空)
(1)同一元素的不同中原子之间相同的是: ;
(2)元素的化合价主要取决于: ;
(3)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
(4)原子的质量数取决于: ;
(5)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取决于:
课后作业:
已知A、B两种元素,A能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2O,其中A的质量分数为74.19%,B的阴离子结构与氪相同,B单质在常温下是一种易挥发的液态物质,通过计算和推理回答A、B各是什么元素?并画出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20张PPT。 期中考试复习课系列之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化学键 极性分子 非极性分子 一 基本概念辨析 1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与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Fe O1.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核素;
2.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元素;
3.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2 质量数 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数之和,即原子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将原子的真实质量与 原子质量的 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按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例1:(1)已知一个 原子的质量为  g,一个 原子质量为 g,求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
(2)已知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为 ,原子的相对质量为  ,在自然界中原子约占75%, 约占25%。求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3 两性氧化物与两性氢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例如  
    +   =___ +
    +     =____+
两性氢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例如
     +    =___+
     +    =____+4 周期表 周期 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三个_周期(1,2,3周期)   周期(_个) 三个_周期(4,5,6周期)
           一个___周期(7 周期)
元素
周期    主族_个 ⅠA~ⅦA 
表   族  副族_个 ⅠB~ⅦB
       Ⅷ族_个 表中第___三个纵行
       零族_个 表中最_边短长不完全7718 9 101右二 基本关系和基本规律[引入] 已知某元素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三个电子,① 能否知道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② 能否知道它的核电荷数。
   1。周期表中的基本关系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由此可知,原子结构与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原子结构决定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元素周期律周期律:元素的__随着元素____的递增而呈___变化的规律;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                    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性质原子序数周期性 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等性质的变化,其实质是由于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决定我们刚才已经推出
原子结构        在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性质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可以对工农业生产有一定的
指导作用,例如,可以在周期表里金属与非金属分
界线处找到半导体材料,这反映了元素在周期表中
的位置与其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决定决定反映原子结构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元素性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逐渐增大最高正价+1 +7
负价  -4   -1主要价态基本相同主族序数-(8-主族序数)减弱增强增强减弱减弱增强增强减弱易增强难减弱3.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单质跟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反应越易说明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金属性也就越强。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2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单质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跟氢气化合非金属性越强。
(2)氢化物的稳定性。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练习题 1 基础题1 下列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 )
A SiH4 B PH3 C H2S D HCl2 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 )
A 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
B 1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
C 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 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气的难易。 2 能力题
1 放射性原子在人类的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类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作为示踪原子。最近医学界通过用放射性14C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断裂DNA来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下面有关14C叙述正确的是( )
 A  14C与14N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4C与C60互为同位素;
 C  14C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D  14C与12C互为同位素。2 已知元素砷(As)的原子序数为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砷元素的最高化合物为+3;
 B 砷元素是第四周期的元素;
 C 砷原子的第三电子层有18个电子;
 D 砷的氧化物的水溶液呈强碱性。课件21张PPT。元素周期表江苏省金湖中学高一化学组第一课时复 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主要包括: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 你能否将前18号元素编一个表方便于我们学习吗?要求:
能体现元素周期律
1、能体现原子序数递增;
2、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在表中能进行归类;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能进行归类。 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导致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显然,
元素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1869年门捷列夫在继承和分析了
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
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
成功地对元素进行了科学分类。
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以及
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
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
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
周期。
他还预言了一些未知元素的性质
都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时代的局
限,门捷列夫揭示的元素内在联系
的规律还是初步的,他未能认识到
形成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
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编排原则: ⑴ 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⑵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⑶ 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
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Na
11钠H
1氢He
2氦Li
3锂Be
4铍B
5硼C
6碳N
7氮O
8氧F
9氟Ne
10氖Mg
12镁Al
13铝Si
14硅P
15磷S
16硫Cl
17氯Ar
18氩K
19钾Ca
20钙IAIIAIIIAIVAVAVIAVIIA01234族: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列周期: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的行元素周期表A:主族
IIBIBVIII
VIIB
VIB
VB
IVB
IIIB
B:副族元素周期表IAIIAIIIAIVAV
AVIAVIIA0主族周期副族
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短周期长周期第1周期:2 种元素第2周期:8 种元素第3周期:8 种元素第4周期:18 种元素第5周期:18 种元素第6周期:32 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26种元素镧57La – 镥71Lu 共15 种元素称镧系元素锕89Ac – 铹103Lr 共15 种元素称锕系元素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 (横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族主族:副族:ⅠA , ⅡA , ⅢA , ⅣA ,ⅤA , ⅥA , ⅦA 第VIII 族:稀有气体元素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数 (纵行) 零族:共七个主族ⅠB , ⅡB , ⅢB , ⅣB ,ⅤB , ⅥB , ⅦB 共七个副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B 与ⅠB中间 请您回答 氦元素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为什么
不把它排在ⅡA族? 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分别是周期表的哪
一族? IA族就是碱金属元素吗? K层填充两个电子已达饱和,性质与ⅡAⅦA、ⅥA 不对,它还包括氢元素。族的元素完全不同。小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七主七副七周期,熟记: 三个短周期,七个主族和
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Ⅷ族零族镧锕系。 零族元素(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扇形元素周期表立式周期表螺旋型周期表练习与思考: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3457IVAIIIAVIAVIIAIIA练习 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82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6号元素: 6-2=4 第二周期第ⅣA 族。 第13号元素: 13-2-8=3 第三周期第ⅢA 族。 第34号元素: 34-2-8-8=6 第四周期第ⅥA 族。 第53号元素: 53-2-8-18-18=7 第五周期第ⅦA 族。 第88号元素:88-2-8-18-32-18-8=2 第七周期第ⅡA 族。 第82号元素:82-2-8-18-32-18=4 第六周期第ⅣA 族。练习与思考:3、下列各表为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为原子序数),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D练习 A、B、C是周期表中相邻的三种元素,其中A、B是同周期,B、C是同主族。此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质子数之和为31,则A、B、C分别为什么元素?观察,可得A是氮元素
B是氧元素
C是硫元素练习 X、Y是短周期元素,两者形成化合物
X2Y3,若Y的原子序数为 n , 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 ) (A) n + 8 (B) n-3 (C) n-11 (D) n + 5 由化学式 X2Y3可知:X元素+3价,第ⅢA族元素 若Y的原子序数为n ,X 在同一周期,原子序数为 n-3 Y元素-2价,第ⅥA族元素X 在上一周期,原子序数为 n-3-8 = n-11 X 在下一周期,原子序数为 n-3 + 8 = n + 5 A课件36张PPT。元素周期表江苏省金湖中学高一化学组第二课时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因此,可以根据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某些性质:同样,也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因此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示意图二、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原子半径逐渐变小 在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下到上,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的化合价+1+2+3+4
-4+5
-3+6
-2+7
-1RH4RH3H2RHRR2OROR2O3RO2R2O5RO3R2O7三、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价电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主族元素)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主族序数(除O、F)=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最高正价+|负化合价|=8
副族和第VⅢ族化合价较复杂 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非金属共有___种四、元素的分区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种数
与周期数有什么关系?22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逐渐金属性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1、金属性递变规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五、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关系碱性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碱性性增强碱性逐渐减弱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3、非金属性递变规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4、非金属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难逐渐易易逐渐难易逐渐难难逐渐易5、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逐渐增强热稳定性逐渐减弱热稳定性逐渐减弱热稳定性逐渐增强6、氢化物的还原性还原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7、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8、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酸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原子结构表中位置元素性质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周期数= 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同位-化学性质相同 相似性
递变性(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同主族递变性(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主族)最外层电子数 =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8 = 负价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性质

同周期元素的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虽然相同,但从左而右,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讨论:1、同周期元素,至左而右元素的金 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逐渐性增强。 2、同主族元素,至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主族元素,至上而下,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上至下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练习:
1、Mg与Al相比:
①原子半径___>____;
②元素的金属性____>____;
③ 氢氧化物的碱性 Mg(OH)2 ____ Al(OH)3
④等物质的量时,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Mg___AlMg AlMg Al>>2、下列哪组比较正确的 ( )
A、碱性(同浓度):Ca(OH)2 > Ba(OH)2
B、 金属性: Mg > Ca
C、非金属性: O > S
D、还原性: I- < Br -C   3、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3XO4<H3YO4<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元素的金属性强弱: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单质的氧化性: X>Y>Z
D、相对原子质量:X>Y>Z
D4、(1996年全国)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
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序数比Y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小C D X元素与Y元素的相对位置是(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小,半径大)变式: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   )
A.LiI B.NaBr
C.KCl D.CsFD5、(1997年全国)已知铍(Be)的原子序数为4。
下列对铍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弱
(D)单质跟冷水反应生成氢气A C 4Be和5B同是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 铍的金属性比镁弱。镁与冷水不反应,与沸水才反应。 4Be和20Ca都是ⅡA元素,铍的金属性比钙弱。提高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它可能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AgAt不溶于水,砹单质是有色固体,HAt不稳定 B: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有多种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C:镭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第ⅡA族,它的氢氧化物可能具有两性,其碳酸盐易溶于水,还原性比钙弱 D:硫酸锶是难溶于水和稀盐酸的白色固体C再 见
用A表示质子数,B 中子数,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E 电子层数 填写下列各空:⑴ 原子种类由 决定⑵ 元素种类由 决定⑶ 元素同位素由 决定⑷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 决定⑸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 决定⑹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 决定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决定⑻ 价电子通常是指A BABD EA EDDD 用A表示质子数, B 中子数, C 核外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E 电子层数
填写下列各空:⑴ 元素种类由 决定⑵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 决定⑶ 元素的原子半径由 决定⑷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 决定⑸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决定⑹ 价电子通常是指AD EA EDDD 1B Al SiGe As Sb Te 2 3 4 5 6 7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0 Po At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结构的递变规律 相 同 逐渐减小 最高正价:+1 →+7 逐渐增大 负化合价:- 4 → -1 增 大 增 多 逐渐增大 最高正价=族序数 负化合价= -(8-族序数)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叫做价电子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增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SiO2P2O5SO3Cl2O7H4SiO4 H3PO4 H2SO4 HClO4原硅酸磷 酸硫 酸高氯酸极弱酸中强酸强 酸最强酸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化合条件稳定性SiH4PH3H2SHCl高温下少量反应磷蒸气,困难加热反应光照或点燃化合很不稳定不稳定较不稳定稳定本节总结: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用结构观点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 元素单质与酸反应的难易 元素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元素非金属性(易~强)(强~强)(易~强)(强~强)(易~强)(稳定~强)规 律课件27张PPT。1周期表、周期律意义 第三课时2原子结构表中位置元素性质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周期数= 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同位-化学性质相同 相似性
递变性(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同周期同主族递变性(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主族)最外层电子数 = 最高正价 最外层电子数-8 = 负价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性质3例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工 ) A: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它可能易溶于 某些有机溶剂,AgAt不溶于水,砹单质是有色固体, HAt不稳定 B: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有多种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C:镭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第ⅡA族,它的氢氧化物可能具有两性,其碳酸盐易溶于水,还原性比钙弱 D:硫酸锶是难溶于水和稀盐酸的白色固体4例2:铊与铝同属第三主族,下列关于铊的性质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合物中铊元素为+3价 B:在第ⅢA族中铊的原子半径最大 C:氢氧化铊是两性氢氧化物 D:铊可跟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5 科学家预测原子序数为114的元素,具有相当稳定的同位素,它的位置在第7周期第四主族,称为类铅,关于它的性质预测,错误的是( ) A:它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 B:它具有+2、+3、+4化合价 C:它的金属性比铅强 D:它的活泼性比铅强6例:有人预测可能存在的“类钫”是第119号元素,试根据现在的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合物中 “类钫”呈+1价 B: “类钫” 的单质有较高熔点 C: “类钫” 的单质的密度小于水 D: “类钫” 的单质和水可以缓慢反应7例: 若发现了116号元素M,请用所 学知识推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M是金属元素 B:其钠盐的化学式为Na2M C:其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O3 D: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B8一、同位素1、原子
2、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做元素。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______。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可以 _____。
同种元素: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可以有几种不同原子。相同不相同93、同位素
把原子里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即:两同(同质子数、同一元素)
两不同(中子数不同、原子不同),如12C、l3C、14C等。
其特点为:
⑴同位素在周期表里占据同一位置。
⑵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⑶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各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丰度)一般为定值。10  ⑷ 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同位素原子也可    组成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分子。
如: 氢: 氕、   氘、   氚
         氢  重氢  超重氢
    元素符号: 11H 12H   13H
 原子符号: H D   T
    单质:
与氧化合成水: 这些水分子的最大式量_____,
最小式量_____,共有___种式量。22518H2、 D2 、 T2、H-D、H-T、D-TH2O、D2O、T2O、HDO、DTO、HTO11思考:下列符号代表几种元素?
几种原子?
4018Ar 4019K 4220Ca
4119K 4020Ca 4019K+ 12 (1)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如一个168O原子的质量为2.657X10-26kg,一个126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等。
(2)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为1.66×10-26 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出)。
原子量= 某原子的绝对质量/126C 原子的绝对 质量×1/12=某原子的绝对质量/
1.993×10-26kg×1/122、相对原子质量13(3)原子质量数:如果忽略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为1,则它们加起来的数叫质量数(为正整数值)。A=Z+N

(4)同位素原子量,各同位素原子的质量与126C原子的质量的1/12的比值。
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当有几种同位素原子量,如3517C1为34.969, 3717Cl为36.966等。14(5)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平均原子量),指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数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与各同位素原子量乘积的加和,即:
Ar=∑同位素原子量×原子个数百分比
=AXa%十BXb%十CXc%十…

☆(6)元素的近似原子量:指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与各同位素质量数乘积的加和,即:
Ar≈∑同位素质量数×原子个数百分比
≈A1×a%+A2×b%+A3×c%+…15[练习]1.已知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m,中子数是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m+n
B 、不能求得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 若 C-12的质量是w g,则该原子的质量是12w g
D 、若C-12的质量是w g,则该原子的质量是12(m+n)w gB162、硼(B)有两种同位素,一种核内有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6个中子,B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8,
⑴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⑵在自然界中B的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的质量比又为多少?
17 3、 等质量的H2O、D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与足量钠反应放出的H2、D2的体积比为___(相同条件)。
等物质的量的H2O、D2O的质量比为____,与足量钠反应放出气体的体积比为 (相同条件),质量比为____。
10∶910∶99∶101∶11∶2184、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194、 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204、 电解水和重水的混合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若两极共产生18. 5g 气体,其体积为33. 6L(标准状况),试求生成的H2 和D2 的物质的量的比。21  5、某氯原子的质量ag,12C原子的质量是bg,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a/b
B、mg该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一定是m/(aNA)mol
C、该氯原子的摩尔质量是12aNAg
D、ng该氯原子所含的电子数为17n/aBD22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2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
的三大意义 ⑴ 学习和研究化学的规律和工具⑶研究发现新物质⑵论证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 预言新元素,研究新农药,寻找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材料。预测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
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24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通常农药中所含的元素(F、Cl、P、S、N、As等)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
2、半导体材料(Ge、Si、Ga、Se等)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
3、在过渡元素(Fe、Ni、Ti、Nb、Mo、W、Cr等)中可以找到新型催化剂材料、新型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 25例:元素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常农药中所含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角 B:半导体材料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 C: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新型催化剂材料 D:在主族元素中寻找新型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D26274、铜(原子序数为29)有两种同位素,中子数分别为34和36,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3,则铜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为____。
课件29张PPT。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本章试图从物质结构这一本质上来剖析物质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根源,以期使同学们从根本上认识物质.1、原子的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3、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主要内容我们要回答的问题: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及其本质原因
2、卤素性质递变及其本质原因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1、原子本身的结构又到底如何呢?
2、原子是以那些方式构成物质的呢?
3、原子以不同方式构成物质后物质的性质又怎样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通过来学习认清这些问题历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人类探索自然的努力自古就有,并且也从没有停止。前辈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我们难道不应加倍努力学习吗?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 一、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怎样?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请同学们回忆: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并填写上表中的相对质量请同学们推论: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如何计算? m(c)=1.993 × 10-26Kg
(1.661 × 10-27Kg )——元素符号质量数 ——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a——代表质量数;
b——代表核电荷数;
c——代表离子的价态;
d——代表化合价a b c d各代表什么请看下列表示 Z 决定元素种类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离子电荷数=原子核内质子数
与核外电子总数之差请同学们辨析:
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及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1. 氧原子的质量数为16,质子数为8,那么它的中子数是多少?( 8 )2. 钠原子的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那么它的质子数是多少?核外电子数是多少?( 11, 11 )3. 硫的二价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8,中子数为17,那么它的质量数是多少?( 33 )解:因为 S2- 的核外电子数是18,即硫原子得
到 2 个电子后,是18,那么硫原子的核外
电子数是16,则16+17=33。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及运动的速度;
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微观粒子(电子)的特征:A、电子的质量很小,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核外电子的运动范围很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
B、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轨迹(测不准原理) 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 我们如何来描述电子在核外的运动? 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电子云电子云演示氢原子的电子云的特征:1. 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而多电子原子的电子云则比较复杂。
2. 电子云示意图(课本图5-2)上的一个小黑点, 并不表示一个电子,而是表示 电子在某一时刻曾在此处出现一次。3. 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离核近的地方,小黑点密即电子云密度大,
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也就是说电子出现的几率高;
离核远的地方,小黑点疏即电子云密度小,
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也就是说电子出现的几率低;
因此,电子云并不表示电子的实际运动轨迹,
而是 表示电子出现在各点的几率高低。小结: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运动空间很小,但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快,接近于光速。
(2)在高速的运动时,不能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出电子的确切位置。
2.电子运动的描述方法:
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描述电子在一定区域里出现的机会的多少,人们称它为电子云.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道尔顿原子模型 (实心球)汤姆生原子模型 (枣糕)卢瑟福原子模型 (空心球)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几率说) 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你想到了些什么?思考题: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探索者,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地走向深入,也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先辈们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人类不尽的财富。
他们的追求除了其优秀的个人素质以外,我认为,真理本身那种理性的美,也给了他们人生以巨大的乐趣。
我们同学的学习是辛苦的,又是幸福的,每一门学科中都隐含着无穷的美。能引起情感共鸣的诗歌、散文、音乐, 陶冶我们的情操;而化学学科中的新奇、和谐、简约,同样闪耀着美的光辉。本节课小结:1、原子的构成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2、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数之间的数量关系3、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况及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方法——电子云课件15张PPT。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2)目标: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三、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一.电子的运动状态的分布:
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多,在离核远的区域内出现的机会少,因此,对多电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分层的。电子的能量与电子离核的距离关系是:2.规律的依据: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2)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 层里。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一般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不超过2)。
(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总之,是核外电子运动的客观事实。三、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是2个)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3.常见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
所谓电子层结构相同是指
(1)电子层数相同(2)电子总数相同(3)各层电子数相同1.电子层结构为 的10电子,原子,离
子(单原子 )有:O2-、F-、Ne、Na+、Mg2+、Al3+又称与Ne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
2.电子层结构为 的18电子原子、
离子(单原子)有:S2-、Cl-、Ar、K+、Ca2+,又称与Ar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
3.10电子的分子、离子(原子团)有: 一些重要元素的结构、性质特点
l、____ 原子序数最小,原子半径最小;没有中子;外层电子数=周期数;电子总数=电子层数;气体密度最小;与O可形成两种液体化合物H2O、H2O2。
2、____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单质硬度最大的,熔沸点最高的,形成化合物品种最多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气态氢化物中含H质量分数最高的是CH4。
3、____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3个;空气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化物形式最多(6种)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溶解度最大,且其水溶液唯一呈碱性的元素是N.1H6C7N4、____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有O2、O3等单质形式,有H2O2、Na2O2等特殊化合物形式的元素是O。
5、____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多5个;除H元素外,在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只有负价而无正价;不能被任何物质氧化;无含氧酸及含氧酸盐;气态氢化物最稳定;能置换出水中的O的元素是F。
6、_____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1/8,最内层的l/2;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显黄色的元素是Na。8O9F11Na7、____最外层电子数=最内层电子数,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4倍的元素是Mg。
8、____最外层比次外层少5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电子层数;形成的氧化物和氢氯化物能溶于NaOH溶液;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9、____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一半,是最内层的两倍;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都是原子晶体;其最高价氮化物对应水化物不溶于水的元素是Si。12Mg13Al14Si10、____最外层比次外层少3个电子;能形成键角为60 0正四面体型单质P4的元素是P。
11、_____最外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和;黄色粉末状单质,易溶于CS2;气态氢化物具有臭鸡蛋气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常用的不挥性强酸的元素是S。
12、_____最外层比次外层少1个电子,比最内层多5个电子,单质为黄绿色气体,其水溶液有漂白性的元素是Cl。15P16S17Cl1、画出 37Rb 、 34Se 和 53I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画出含有10个电子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 示意图练习3、下列原子示意图是否正确( )
A、 B、
C、 D、

4、下列有几元素的核外电荷数,其中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的是( )
A、8 B、14 C、18 D、20
5、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为次外层的电子数目的3倍,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A、3 B、7 C、8 D、10CCC6、某原子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
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
倍,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7、已知X,Y原子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和b,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正确的是: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n-m8、某元素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的 5 倍,其质子数是
最外层电子数的 3 倍,试画出该元素的原子示意图。设质子数为x ,电子层数为y ,最外层电子数为z 。 则 x = 5y, x = 3z故 y = 3,z = 5 为合理 5y = 3zy和z 均为正整数,y≦7, z≦8x = 5 ×3 = 15该元素为磷元素,外层电子排布为2,8,5 (图略) 9、 X、Y、Z 三种元素,其核电荷数均小于20,
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Y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Z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 4 倍,
则三种元素分别是:X 电子排布是 2,4 ,是碳元素Y 电子排布是 2,8 ,4 是硅元素 或 2,1 是锂元素 Z 电子排布是 2,8,2 是镁元素 课件13张PPT。欢迎进入化学的世界金湖中学化学高一教研组
2004、9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西博格(美)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向大家简单介绍化学发展历史,使大家初步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一些作用。
从化学在近代对人类科学进步的实际作用中,去体会“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的简单内涵。情感目标:  ①在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同时,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将来学生解决实际活动时的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超显微世界 中 国 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nm=1×10-9m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一、化学发展阶段 2.近代化学阶段3.现代化学阶段1.实用技术阶段冶金、火药、造纸、酿造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二、我国的贡献和成就 三、化学与社会的关系2.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3.人类的健康与保护环境1.化学材料的分类与发展四、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 和学习建议初中和高中化学的主要区别: ①初中化学讲基础,高中化学注重理论、实验; ②初中化学多数知识是通过感受得到的,高中化学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去领悟; ③初中化学知识面很小,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与化学实际应用联系的多; ④初中化学靠学生记忆回答问题或靠模仿回答试题的较多,高中化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与初中化学比较,高中化学更需要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课外知识的积累。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1、注重化学实验2、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4、联系实际,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5、扩大阅读量,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课堂小结: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一、化学发展阶段 1.实用技术阶段 2.近代化学阶段 3.现代化学阶段 二、我国的贡献和成就 三、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1.化学材料的分类与发展 2.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3.人类的健康与保护环境 四、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建议 课件94张PPT。元素周期表高中化学多媒体教案江苏省金湖中学高一化学组复 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主要包括: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相似性质的元素周期性出现 你能否: 将前18号元素编一个元素表?要求:
能体现元素周期律
能体现原子序数递增;
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在表中能进行归类;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能进行归类。形式一形式二主菜单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周期(横行)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又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元素,称为一个周期。周期数为其电子层数。短周期:
长周期:
不完全周期:周期第一、二、三周期第四、五、六周期第七周期返回子菜单三长三短一不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族)族(纵行)
主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表示方法:在族序数后面标一“A”字。ⅠA、ⅡA、ⅢA、… 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
副族:
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 表示方法:在族序数后标“B”字。如ⅠB、ⅡB、ⅢB、…
第VⅢ族:
0族:(“八、九、十” 三个纵行)稀有气体元素返回子菜单七主七副 零 八族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元素的化合价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则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预测:从左→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以第三周期为例:
钠镁铝单质性质对比:
11号元素钠与冷水剧烈反应:2Na+2H2O=2NaOH+H2↑
12号元素镁与冷水不反应:
Mg+H2O(冷)→难以反应
Mg+2H2O(热)=Mg(OH)2+H2↑
13号元素铝极难与水发生反应。
碱性强弱:NaOH﹥Mg(OH)2结论:
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
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
金属活动性 Na>Mg>Al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2Na+2HCl==2NaCl+H2↑
2Al+6HCl==2AlCl3+3H2↑
Mg+2HCl==MgCl2+H2↑剧烈程度:Na>Mg>Al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镁铝氧化物性质对比:
氧化铝具有两性(两性氧化物)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氧化镁只能与酸反应(碱性氧化物)
MgO+2HCl==M/gCl2+H2O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钠镁铝氢氧化物性质对比:
氢氧化钠易与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
氢氧化镁可与酸反应:
Mg(OH)2+H2SO4=MgSO4+2H2O
氢氧化铝具有两性(两性氢氧化物)
2Al(OH)3+3H2SO4=Al2(SO4)3+6H2O
H3AlO3+NaOH==NaAlO2+2H2O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结论:金属活动性 Na>Mg>Al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元素 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预测:从上到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
碱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卤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Na
11钠Li
3锂K
19钾Rb
37铷Cs
55铯F
9氟Cl
17氯Br
35溴I
53碘At
85砹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小结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返回子菜单价电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在族的序数。 非金属最高正价+|负化合价|=8
副族和第VⅢ族化合价较复杂原子结构与化合价的关系元素的化合价+1+2+3+4
-4+5
-3+6
-2+7
-1RH4RH3H2RHRR2OROR2O3RO2R2O5RO3R2O7返回子菜单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示意图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族周期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在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下到上,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返回子菜单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减弱同一主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 性 增 强碱 性 增 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增强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热稳定性逐渐增强热稳定性逐渐减弱热稳定性逐渐减弱热稳定性逐渐增强已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推断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或性质
推测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位置、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举例)SeCsArB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举例)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不包括放射性元素)是 ;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元素是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元素(不包括放射性元素)是 。CsFClCs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举例)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B弱,A处于B的 边(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 ;若B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 个电子。
处于同周期的相邻两种元素A和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B弱,A处于B的 边(左或右);B的原子半径比A ;若B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则A最外层有 个电子。右大3左小2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
寻找特定性质的物质根据周期表预言新元素的存在氟里昂的发现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实际应用在周期表中一定的 区域内寻找特定性质的物质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返回子菜单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寻找用于制取农药的元素寻找半导体材料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根据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的存在类铝(镓)的发现: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镓,测得镓的比重为4.7,不久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指出镓的比重不应是4 .7,而是5.9~6.0,布瓦博德朗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经重新测定镓的比重确实是5.94,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认真阅读门捷列夫的周期论文后,感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理论的巨大意义”。根据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的存在根据元素周期表 预言新元素的存在类硅(锗)的发现 1886年由德国的温克勒在分析硫银锗矿中发现的,把它命名为Germanium以纪念他的祖国——德国(German)。元素符号为Ge。元素锗就是在1870年门捷列夫预言的基础上发现的。根据元素周期表预言新元素的存在返回子菜单氟里昂的发现与元素周期表1930年美国化学家托马斯·米奇利成功地获得了一种新型的致冷剂——CCl2F2(即氟里昂,简称F12)。这完全得益于元素周期表的指导。在1930年前,一些气体如氨,二氧化硫,氯乙烷和氯甲烷等,被相继用作致冷剂。但是,这些致冷剂不是有毒就是易燃,很不安全。为了寻找无毒不易燃烧的致冷剂,米奇利根据元素周期表研究,分析单质及化合物易燃性和毒性的递变规律。氟里昂的发现与元素周期表在第三周期中,单质的易燃性是Na>Mg>Al,在第二周期中,CH4比NH3易燃,NH3双比H2O易燃,再比较氢化物的毒性:AsH3>PH3>NH3 H2S>H2O,根据这样的变化趋势,元素周期表中右上角的氟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理想的元素,不易燃的致冷剂。氟里昂的发现与元素周期表米奇利还分析了其它的一些规律,最终,一种全新的致冷剂CCl2F2终于应运而生了。
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氟里昂会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危害人类的健康的气候,逐步将被淘汰。人们又将在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去寻找新一代的致冷剂。返回子菜单再见再见同一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变化返回周期返回周期返回周期返回主族返回副族返 回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返 回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返 回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返 回相似性质的元素周期性出现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稀有元素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