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化学Ⅱ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淮安中学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化学家。 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彼得堡(今列宁格勒)。1850年入 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门捷列夫简介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于1869年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激起了人们发现新元素和研究无机化学理论的热潮,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955年科学家们为了纪念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 1869年2月 门捷列夫(俄)的第一张周期表?1871年 ?门捷列夫(俄)的第二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由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 2、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 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而又
按照原子序数递增顺序
由左往右排列的一系列
元素。周期数 = 电子层数 短周期
short periods 长周期
long periods 不完全周期
uncompleted period 第7周期:26种元素三长三短一不全2、族: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 族
Groups
or
Families主族:副族:ⅠA , ⅡA , ⅢA , ⅣA ,ⅤA , ⅥA , ⅦA 第VIII 族:稀有气体元素 零族:共七个主族ⅢB , ⅣB ,ⅤB , ⅥB , ⅦB ,ⅠB , ⅡB 共七个副族包含三列七主七副零八族镧系元素:
57—71号,共15种锕系元素:
89—103号,共15种超铀元素:
92号以后(由人工合成之故)过渡元素:
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镧系与锕系 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
位置,取决于该元素的
(A)最外层电子数和原子量
(B)原子量和核外电子数
(C)次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
(D)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D【课堂练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
电子层数递增排成8行
(B)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
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
层电子数
(C)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
表现形式
(D)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按原子
序数递增排成七个横行A 下列各图若为元素周期表中的
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
其中X为35的是AD X、Y、Z是周期表中相邻的
三种短周期元素,X和Y同周
期,Y和Z同主族,三种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7,核内质子数之和为31,
则X、Y、Z是
A.Mg、Al、Si B.Li、Be、Mg
C.N、O、S D.P、S、OC X、Y是短周期元素,两者能
组成化合物X2Y3,已知X的原
子序数为n,
则Y的原子序数为
(A)n+1 (B)n+4
(C)n+3 (D)n-5ACD练习 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82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6号元素: 6-2=4 第二周期第ⅣA 族。 第13号元素: 13-10=3 第三周期第ⅢA 族。 第34号元素: 34-18=16 第四周期第ⅥA 族。 第53号元素: 53-36=17 第五周期第ⅦA 族。 第88号元素: 88-86 =2 第七周期第ⅡA 族。 第82号元素: 82-54 =28 第六周期第ⅣA 族。28-14=14①基本组成(行、列、周期、族) ②上下,左右相邻元素序数的关系;③性质的递变规律;④记1~36号元素;⑤主族元素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6、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几个递变规律:逐渐减弱逐渐增强单质氧化性逐渐增强逐渐减弱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结构(2)同主族从上到下 (1)同周期从左到右 熔沸点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碱金属)——逐渐降低非金属(卤族、氧族、氮族)——逐渐升高 元素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那么这种周而复始是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了呢? 每一主族的元素性质相似,是不是完全相同?【思考与交流】Na
11钠Li
3锂K
19钾Rb
37铷Cs
55铯 它们的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点?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碱金属元素单质:Rb三、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自主学习】教材第5页“科学探究”,填写第5页表格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碱金属原子结构有何异同?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
相同, 都为 。
②递变性: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
的原子结构中, 依次
增多。最外层电子数1个电子层数思考与交流 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 是否完全相同? 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思考 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探究实验1钠、钾化学性质比较黄淡黄色紫浮熔游红探究实验2 在小烧杯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钠、钾化学性质比较黄淡黄色紫浮浮熔熔游游红红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性。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其余碱金属的性质又如何? 思考 钠与钾都能与氧气、水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①与O2的反应 结论更为复杂K2O、K2O2、KO2Li2O更为复杂Na2O、Na2O2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比较(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①与O2的反应 ΔΔ4Li + O2 = 2Li2O 2Na + O2 = Na2O2②与水的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2K + 2H2O = 2KOH + H2↑通式:2R +2H2O = 2ROH + H2↑结论Li、Rb、Cs 又如何呢? 例: 某碱金属3.9g与足量水反应,生成氢气0.1g,则该金属是什么? (2)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Li 、Na、K、Rb、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 ,原子核对 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 。 结论增多最外层电子增强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 ,与水和氧气的反应越来越 ,生成的氧化物越来越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 。增强剧烈复杂强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已知金属A可与冷水反应,金属B和热水才能反应,金属C和水不能反应,判断金属A、B、C金属性强弱如何?金属性 A 〉 B 〉 C 例: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已知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 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如何? 例:金属性 Na〉Mg〉Al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氧化性 Al3+﹥Mg2+﹥Na+ ,则元素金属性顺序为 例:Na﹥Mg﹥Al碱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何相似性和递变性?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相
似
点递变性颜色硬度密度熔沸点导电导热性密度变化熔沸点变化Li Na K Rb Cs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柔软较小较低强逐渐增大(K特殊)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1.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
锂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催化剂。
锂制造氢弹不可缺少的材料。
锂是优质的高能燃料(已经
用于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和
超声速飞机)。 3.铷铯主要用于制备光电管、真空管。铯原子钟是目前最准确的计时仪器。
2.钾的化合物最大用途是做钾肥。硝酸钾还用于做火药。碱金属元素的用途: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