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元素周期律(二)余二高 邹丙铎Email:zbd2005@265.com思考:1.元素的种类由__________决定.
2.原子的种类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3.元素的化学性质由___________ 决定质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1、理论推导(相同电子层数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引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
得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减弱
非金属性增强2、实验推导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
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金属性就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
强,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弱;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
的金属性比乙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条件及生成氢化
物的稳定性。越易与氢气化合,生成的氢化物
也就越稳定,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
强,其非金属性越强。③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科学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Na、Mg、Al的金属性依次减弱?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一:比较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方案二:取大小相似的镁、铝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方案三:把NaOH、Mg(OH)2、Al(OH)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方案四:把NaOH溶液滴入MgCl2、AlCl3溶液直到过量,观察现象。方案五:……。
取一段镁带,
用砂纸磨去表
面的氧化膜,
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
2mL水,并滴入
酚酞溶液。观
察现象将试管
加热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实 验 一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滴入酚酞试液粉红色。而镁与沸水反应加快,产生气泡,溶液红色(颜色加深)。镁的金属性比钠弱与金属钠对比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
气泡。但镁反应比铝剧烈。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实 验 三科学探究:都产生白色沉淀,NaOH过量时,Al(OH)3沉淀又溶解,但Mg(OH)2沉淀不溶解。碱性:NaOH>Mg(OH)2>Al(OH)3Mg 2+ + 2OH- = Mg(OH)2↓Al 3+ + 3OH- = 2Al(OH)3↓取两只试管分别放入1mol/L的AlCl3和MgCl2溶液,分别加入3mol/L的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现象。Al(OH)3 + OH- = AlO2- +2H2O列表总结:NaOH
强碱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氢氧
化物非常剧烈 迅速 结论:金属性:Na>Mg>Al
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元素14Si15P16S17ClSiO2P2O5SO3Cl2O7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硅 酸磷 酸硫 酸高氯酸极弱酸中强酸强 酸最强酸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科学事实1结论:非金属性:Si < P < S < Cl很不稳定不稳定较不稳定稳定科学事实2总结: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元素周期律含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本节小结:1.电子层相同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熟练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判断的依据。1.下列气态氢化物中最不稳定的是( )。
A.PH3 B.NH3
C.H2O D.H2S2.某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比K层电子数多5个,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
A.+5 B.+6
C.+7 D.无最高正化合价课堂练习ACC4.已知Be的原子序数为4,下列对Be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铍的原子半径大于硼的原子半径
B.氯化铍分子中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
C.氢氧化铍的碱性比氢氧化钙的弱
D.单质铍跟冷水反应产生氢气AC5.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 A从酸中置换H+生成H2比1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 D6.下列各组中的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
①酸性:②碱性:③还原性:④稳定性:A.都正确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D思考题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NaOH溶液中,会观察到什么现象?镁与水的反应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