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化学Ⅱ 淮安中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学习方法及要求1、勤学、会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2、善思: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3、好问:有疑必问。
4、整理:教学案、错题集。
5、上课:精神饱满、记笔记。
6、作业:按时、认真。
7、科代表作用:及时、协助、反馈。
【复习】元素同期表 一、???????????? 元素同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一共 行, 纵列。从横的方面看,分为 个短周期, 个长周期,共
为 个周期。从纵的方面看,分为 个主族, 个副族,一个 族和 族。
用口诀表示 。 七 18三 三七七七0 VIII 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0和VIII
二、??原子结构和构成粒子数量间的关系
1、原子(AzX)中,质子有 个,中子有 个,核外电子有 个。
2、相互关系
(1)??质量数=
(2)??原子中:质子数=
(3)??阳离子中:质子数=
ZA-ZZ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
电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
电子数-离子电荷数巩固试题:
1、电荷数分别为16和6的 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 )
A、电子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电子层数 D、次外层电子数D三、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________的____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____和一定数目的____的____原子。
同位素:______相同而______不同的同一元素的____原子,互称同位素。质子数一类质子中子一种质子数中子数不同 若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 , 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 + n
(B)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C)若碳原子的质量为w g,则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该原子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m + n 仅能表示 此元素的这种原子的质量数,该元素可能有同位素正确。即不能由单个原子的原子量代替该元素的原子量。若碳12原子的质量为w g, 设此原子的质量为x ,
w : x = 12 : (m + n ) x = (m+n) w/12 g 绝大多数的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普通氢除外),故
中子的总质量大于质子的总质量B【复习】 若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158、160、162。在天然单质中,此三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由此推断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此元素有三种同位素
(B)其中质量数为79的同位素占原子总数的1/2
(C)其中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80
(D)此元素的单质的平均式量为160此元素有aX 和bX 两种同位素,组成 aX2 , aX bX , bX2 三种单质分子 正确。由于三种分子的个数相等,故 aX 和 bX 原子个数相等。 若a < b , 则 2a = 158, a = 79; 2b = 162, b = 81正确。 (158 + 160 + 162) /3 =160B D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
【课时作业】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AB D D D ACC AC C C A B B C D
17、1∶2 1∶2 2∶5 1∶2 1∶4
18、(1)AB (2)A (3)B (4)D
19、(1)Z=20 ,A=40
(2)第四周期,ⅡA族
(3)有气泡产生
Ca+2H2O = Ca(OH)2+H2↑
【回顾】
1、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
2、卤素性质递变,其本质原因?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怎样变化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通过来学习认清这些问题【思考与交流】
我们不烦来看一看:
我们前辈是如何来认识原子的 历史1、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原子模型 (空心球)波尔原子模型 电子云模型 (几率说)人类探索自然的努力自古就有,并且也从没有停止。前辈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物质财富,还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我们难道不应加倍努力学习吗?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可以准确地测出它们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及运动的速度;可以描画它们的运动轨迹。一、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微观粒子(电子)的特征:A、电子的质量很小,电子的运动速度很大,核外电子的运动范围很小(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
B、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轨迹(测不准原理)我们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大小——几率 (电子云)我们如何来描述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电子云密度大小反映电子在该区域(单位体积)出现的机会(几率)大小一例电子云的概念:用小黑点的疏密来形象化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机会多少的图象----------电子云.★电子云演示【小结】①在描述核外电子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而不能描会出轨迹.②用的是小黑点的疏密来代表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③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KL
MNOPQ1、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3、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K为最外层
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
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说明:ⅰ 对于上面三点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孤立的去理解.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以排布18个电子,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可以排布8个电子.又如,当O层为次外层时,就不是最多排50个电子,而是最多排布18个电子.ⅱ:对于第三条规律,我们不能类推.即:我们可以说排满了K层才排L层,排满了L层才排满M层.但不能类推为排满了M层才排N层.练习 画出 37Rb 、 34Se 和 53I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画出含有10个电子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有O2-,F-,Ne,Na+ , Mg2+ 等)电子排布 :2,8.18,8,12,8,18,62,8,18,18,7 已知X,Y原子的核电荷数分别为a和b,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列正确的是: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n-m练习A练习 某元素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的 5 倍,其质子数是
最外层电子数的 3 倍,试画出该元素的原子示意图。 设质子数为x ,电子层数为y ,最外层电子数为z 。 则 x = 5y, x = 3z故 y = 3,z = 5 为合理 5y = 3zy和z 均为正整数,y≦7, z≦8x = 5 ×3 = 15该元素为磷元素,外层电子排布为2,8,5 (图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运动的特征分层的排布排布的规律不定向高速自旋绕着原子核运动象带负电的云雾由于电子能量的不同而分层排布,由近到远,由能量低到能量高。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是2n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三、元素周期律 请阅读和比较1-18号元素的有关数据,从中能找出什么规律? 门捷列夫的伟大创举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祝您成功!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负化合价数 = 8 – 最外层电子数思考并讨论:23【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和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影响半径大小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③核外电子数: 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
最主要因素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的影响较大。半径有增大的倾向。<><<<>>微粒半径比较规律r(Cl-) r(Cl),r(Na+) r(Na)r(Na+) r(Mg2+) r(Al3+)r(Na) r(Mg) r(Al) r(Si) r(P) r(Cl)r(Na) r(K) r(Rb),r(Cl-) r(Br-) r(I-)<<<<>>>>>>>><稀有气体的半径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相比显得特别大 和氯原子相邻的氩原子是单原子分子,测定半径方法与氯原子不同。 氯分子中两个氯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视为氯原子的半径。为什么要这样测定氯原子的半径?氯原子不能单独存在【知识拓展】1、在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核电荷数递增而粒子半径递减的一组是
A.F、Cl、Br B.P、S、Cl
C.Na、Al、F D.Na+、K+、Rb+
3、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比值最小的是( )。
A.NaF B.MgI2 C.BaI2 D.KBr
4、某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比K层电子数多5个,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
A.+5 B.+6 C.+7 D.无最高正化合价 B.B.D 结论: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
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周期性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
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疑问【回顾】科学探究:镁与冷水反应缓慢,滴入酚酞试液粉红色。而镁与沸水反应加快,产生气泡,溶液红色(颜色加深)。
镁的金属性比钠弱与金属钠对比 科学探究: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
气泡。但镁反应比铝剧烈。镁的金属性比铝强列表总结:NaOH
强碱Mg(OH)2
中强碱
Al(OH)3
两性氢氧
化物剧烈 迅速
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元素14Si15P16S17ClSiO2P2O5SO3Cl2O7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硅 酸磷 酸硫 酸高氯酸极弱酸中强酸强 酸最强酸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科学事实 非金属性:Si < P < S < Cl很不稳定不稳定较不稳定稳定科学事实稀有气体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小结:第三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小结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
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练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