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原因:
(1)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实施的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危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实施的时间:1921年
4、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5、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6、结果: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7、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根据国情制定政策。)
二、苏联的成立
1.时间:1922年;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加盟国:包括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5个加盟共和国。
4.原因: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1928—1937,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特点: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2)重点:发展重工业
(3)结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4)意义: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优越性。
2、农业集体化
(1)解决粮食问题。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2)时间:30年代开始
(3)特点:“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强迫性措施)
(4)结果: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5)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建立: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36年宪法的颁布,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2)特征: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3)形成的背景:a.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b.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4)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教训:
a.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c.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d.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e.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课件30张PPT。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部编历史 九年级下第 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2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学习目标导航1921 1922 1924 1926 1928 1936 1937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活动一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列宁病逝开始工业化建设实施一五、二五计划1936年宪法
斯大林模式新知讲解活动二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材料一: 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一战:1914-1918)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4000多万人伤残.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煤和铁的产量为1917年的28%和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二:俄国的农民说,你们把土地分给我们,粮食属于你们;把森林分给我们,木材属于你们;把河流分给我们,河里的鱼属于你们。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实施背景:① 战争严重破坏了苏俄的经济,因此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新经济政策 内容政策(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固定粮食税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自由贸易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吸引外资、技术,发展了经济。材料三 对比两种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允许私有制、市场的存在。
即: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对比两种经济制度,说说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3、结合下图说说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影响: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缓解了社会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感悟:
①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的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斯大林的选择工业化 材料二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材料一 扶木犁的穷国: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①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以上两则材料反应了当时苏联面临怎样的困境?②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中。活动三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材料三 感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说说表中从1928到1937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类别(1)原因:
(2)措施:
(3)变化:1928-1937年,实施并完成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①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②国防力量大为增强。①②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材料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3、材料中“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具体指什么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①背景:
②做法:
③完成: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为了适应工业化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 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农业私有转为公有,农民集体劳动,吃大锅饭。新经济政策被抛弃了,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活动四 知道“苏联模式”的内涵,并能正确评价它。问题:
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模式??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2)有什么特征?3)为什么形成?经济特征
政治特征外因
内因4)怎样评价它?积极
消极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弊端、教训:第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二、只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
量差;
第三、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经济效益低,浪费能源;
第五、政治上高度集权,缺乏民主,造成
个人专权;个人崇拜盛行。a.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c.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不能从农民手中拿走太多东西;
d.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e.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 启示: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经济上:政治上: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1922年成立苏联(4个成员)经济上:政治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二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颁布1936年宪法
形成“斯大林模式”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 ( )
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2.1922年,苏俄农民契可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后,把剩余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依法处以小额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3、1928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4、关于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病 ③后来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采用其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
活动二 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作用。
材料一: 四年帝国主义战争(一战:1914-1918)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4000多万人伤残.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煤和铁的产量为1917年的28%和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俄国的农民说,你们把土地分给我们,粮食属于你们;把森林分给我们,木材属于你们;把河流分给我们,河里的鱼属于你们。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说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材料三 对比两种政策,了解新经济政策“新”的含义。
类别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
固定粮食税
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工业
大中小型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吸引了外资、技术,发展了经济。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2、对比两种经济制度,说说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结合下图说说新经济政策带来的影响?
活动三 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成就和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
材料一 扶木犁的穷国: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以上材料反应了当时苏联面临怎样的困境?
材料三 感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时间
类别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在世界
在世界
在世界
在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拖?拉??机
无
4
2
1
载?重?汽?车
无
11
2
1
电???????力
15
10
3
2
石???????油
2
3
2
1
2、说说表中从1928到1937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3、材料中“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具体指什么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活动四 知道“苏联模式”的内涵,并能正确评价它。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思考: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你如何看待这一模式?
【检测反馈】
1、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有
( )
①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④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922年,苏俄农民契可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后,把剩余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 )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依法处以小额罚款
C.他只能出售其中一小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3、1928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
(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4、关于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病 ③后来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曾经采用其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活动一 略
活动二
1、① 战争严重破坏了苏俄的经济,因此和平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②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允许私有制、市场的存在。
即: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影响: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缓解了社会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活动三
1、①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经济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②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中。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变化原因:1928-1937年,实施并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3、农业化运动;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活动四
列宁根据国情制定的政策。
斯大林模式;
(1)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2)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极大的优越性。
检测反馈:
1、A 2、D 3、C 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