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17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①
苏 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②,未随埋没有双尖。
注①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
C.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
D.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
(2)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题。
过 岭①
苏 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毵(sān)毵: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中。
B.颈联用典。“濯足”一词用的是《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C.尾联第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宏、激情磅礴的特点。
(2)本诗是如何表现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
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是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小题。
上枢密韩肖胄①诗二首(其二)
李清照
想见皇华过二花②,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③里桃应在,花萼楼④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注①韩肖胄:南宋绍兴三年,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奉表出使金国。②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③连昌宫:唐宫殿。④花萼楼:唐玄宗时期的花萼相辉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华”出自《诗经》,意谓极大的光华,后以“皇华”作为使者或出使的典故,在此指“韩公”。
B.在这首诗里,诗人首先想象了韩公出使金国,受到旧都百姓夹道欢迎的情景。
C.颔联中写连昌宫和宫内桃花,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
D.颈联写皇帝对百姓的怜悯和上天顾念苍生,意在表明恢复宋朝江山社稷本就是众望所归。
(2)“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如何表现?请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归雁(其一)
杜 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做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专题突破练17 古代诗歌鉴赏 (综合选择题)
1.(1)D 解析 D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寂寞惆怅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2)参考答案 ①a.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b.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
②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写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情感时,注意注释及诗中“同归”“故国”等词蕴含的感情。
2.(1)A 解析 A项,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没有时局暗示,也未突出作者心情紧张,属无中生有。
(2)参考答案 ①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高耸起,没有被雪覆盖,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的形象。②诗句表面上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
解析 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入手,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3.(1)D 解析 D项,“气势恢宏、激情磅礴的特点”理解有误。这首诗写的是“空涧”“翠岚”“花雨”之景,体现不出“恢宏”的气势;表达的是遇赦后的轻松和喜悦之情,没有“澎湃”的激情。
(2)参考答案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中,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写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等景象,尽显他置身自然的愉悦之情。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结合诗的内容:首联写自己被贬七年后归来,在曹溪饮水的甘甜感觉,表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态度;颔联回顾自己的贬迁犹似一梦,而自己却是在“醉中”度过,没有显示被贬的痛苦之情;最后两联写景,优美的景色显示了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心情。
4.(1)B 解析 B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参考答案 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
解析 诗歌的颔联是写通往永康之路的艰险,因此,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从描写的角度看,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从修辞的角度看,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也可以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如“悬”“泻”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通往永康之路的险峻。
5.(1)C 解析 C项理解错误,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大得人心的使者。
(2)参考答案 ①旧都百姓看见南宋使者时的惊喜之情,诗人久盼南北统一的爱国之情。②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旧都百姓见到南宋使者出使金国的惊喜之情。③诗人通过想象鸟鹊以惊喜的心情迎候南宋使者的场景,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的是一种“惊喜”之情,连鹊都“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可见使用的手法是拟人、想象。
6.(1)B 解析 B项,“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不当,颔联写大雁避开人飞行,写出大雁北归时的苍凉与落魄。
(2)参考答案 全诗塑造了大雁北归时苍凉与落魄、急迫与凄凉的形象,寄托着诗人的无限感怀,表达了诗人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凄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首联“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表明本诗所写之雁是北归之雁。颔联“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写大雁飞行时的状态,写出大雁的苍凉与落魄。颈联“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写出大雁互相急切地呼唤、在沙滩上独自栖息的孤独与凄凉。尾联“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写诗人想让大雁传书,又不敢随意乱写,想到家乡的薇草忧愁寂寞,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专题突破练18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情感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晚 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乘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于政事,面对堆放在案头的文卷,他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日到那里洗濯一下冠缨。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小题。
画 堂 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②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③归。
注①霁山:雨后山色。②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③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的描写既有近景和静景,也有远景和动景,三、四句的描写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写出了景色的优美。
B.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呈现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下阕转景入人,描写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
C.“人影鉴中移”,写出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现。
D.“小荷障面避斜晖”,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带来绿荷的阴凉。
★(2)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小题。
拟咏怀(其十八)
庾信[注]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北周取代西魏后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残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2)本诗的第三、四句“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夜宴左氏庄①
杜 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②不忘。
注①此诗为杜甫漫游齐、赵时所写,时间应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之后。②扁舟意:作者曾在二十到二十四岁时游吴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夜景,又紧承宴事,在林风、纤月的映衬下,悠扬的琴声油然升起,意境超然。
B.颔联描绘奇幻夜景:暗水沿着花径流转,春星映带茅椽草堂。不仅雅致非常,而且富有野趣。
C.颈联上句“检书”恬淡虚静,下句“看剑引杯”挥洒灵动,紧扣诗题,而宾主欢洽之情透在字间。
D.尾联写席上杜甫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顿时回忆起自己曾经泛舟游览吴越的美好记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岁夜咏怀[注]
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过衡阳时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写下许多悼友之作,《岁夜咏怀》即是其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反常情,写自己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即使新年来临也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B.颔联将“昔”与“今”进行对比,蕴含着诗人对岁月无情的伤感。
C.颈联说自己闲居、自由自在,只一味想长寿;表面写自己的颓伤,实是饱含愤激。
D.此诗表面上写诗人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真正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小题。
渔 家 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只恐莺啼春又老”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2)有人说词的下阕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挥金退傅: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所得。
D.第六句作者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的意蕴。
专题突破练18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情感题)
1.(1)A 解析 A项,由颈联的“乘兴出”“醉回花舫”和尾联中“明朝更濯尘缨去”等可知,本诗后两联没有围绕“晚起”进行描写。
(2)参考答案 ①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冬冬衙鼓声”。②人至迟暮。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他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⑤情操高洁。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注意从诗中的细节入手分析诗人的形象特征,如从“卧听冬冬衙鼓声”可知其官吏身份;“头虽白”可知其人至迟暮;通过“眼校明”可知其明辨曲直;通过“乘兴出”和“醉回”可知其及时行乐;通过“濯尘缨”可知其情操高洁。
2.(1)D 解析 D项,“写出荷花高高挺立的情形,以至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
(2)参考答案 下阕描写了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诗人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先总体概括歌女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具体分析。词人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
3.(1)C 解析 C项,结合注释可知,“辅政尽忠”属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2)参考答案 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半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忧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意象抒发了作者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解析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要借“琴”“书”抒发愁思难解除的凄凉哀伤之情。
4.(1)D 解析 D项,“听到有人咏唱吴地歌谣”错,“吴咏”应是“诗成后听客以吴音吟咏”。
(2)参考答案 ①首联、颔联写夜之美景:林风初月,衣露静琴,暗水花径,春星草堂,脱俗而奇幻,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②颈联写夜宴的欢愉场景,“看剑引杯”体现了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③尾联写诗人听到宴会上有人以吴音咏诗,顿时想起了自己泛舟吴越的美好经历,又体现了他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解析 此诗首联、颔联写“脱俗而奇幻”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由颈联“看剑引杯”可以看出诗人胸有大志、抱负满怀的情感;通过尾联的“闻吴咏”“扁舟意”可以看出其热爱山水、归隐自然的超脱心境。
5.(1)B 解析 结合诗歌下面的注释可以看出。B项,“蕴含着对岁月无情的伤感”错误,应是“既是伤悼众友早逝,更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了“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2)参考答案 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度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由此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②对众友早逝的哀痛,尤其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根据注释可知,主要表达出对挚友柳宗元逝世的痛悼。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末联写年年春色如故,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但字里行间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解析 此题注意根据首联的“不得意”“又如何”可见诗人“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通过颔联中的“同游者”“有几多”和注释中的“悼友之作”可知诗人表达“对众友早逝的哀痛之情”;最后两联要体会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从字里行间隐透出诗人的伤感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6.(1)A 解析 A项,“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
(2)参考答案 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对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 此题要求分析词的下阕表达的情感,可抓住“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的伤时之情、“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的孤独失意之感分析。
7.(1)C 解析 C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参考答案 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解析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诗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和本诗尾联分析“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专题突破练19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技巧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秋雨叹①(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年,夏秋淫雨不止,农田遭受涝灾,宰相杨国忠不予上报,国家衰乱之象已经显现。②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避丑拙,不避悲惨,一个“烂”字写出了雨中百草凋零、衰败的景象。
B.第二句“决明”颜色鲜艳,与首句“烂死”的百草对比,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C.颈联亲切地用“汝”称决明,表明对风雨中决明能否长久挺立的关切与担忧。
D.尾联用“堂上书生”遥相呼应“阶下决明”,既有理性的安排,又有感性的联想。
★(2)结合全诗,鉴赏尾联的“空”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春 尽
郑 獬[注]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代得很清楚。
B.第二句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风趣地来责怪自己。
C.颔联写了正值小雨初霁,落花飘满山溪,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喧闹灵动的晚春风景图。
D.尾联写山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行人洋溢着如羁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2)全诗最后一句的重点在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小题。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C.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
D.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2)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小题。
莎 衣①
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遮雨。②饶:比。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表现无遗。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小题。
北戍琅琊城诗
江孝嗣[注]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江孝嗣,南朝诗人,此诗作于诗人急赴戍地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先写急赴戍地时的紧迫情形。“连翩”一词刻画出一位急国家事功的志士形象,“情不息”进一步刻画了志士汹涌翻腾的内心世界。
B.对于道路羁旅愁苦的渲染,诗人欲抑先扬,目的是表现诗人战胜与亲人离别、颠沛道路的磨难之后,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更为坚定。
C.最后四句连用“安得”“谁能”两个有力的反诘句,言近旨远,强调诗人毅然抛弃儿女情长的纠缠,追求远大抱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D.全诗语言清劲,慷慨悲凉,充满慷慨刚劲之气,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身处国家山河割裂、失地待复时期的爱国志士的英雄本色。
★(2)本诗的三、四句“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 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青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谢太傅:晋谢安出仕后,曾游憩于青溪附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颔、颈两联对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三句写鱼儿察觉行船沉入水草,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专题突破练19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技巧题)
1.(1)B 解析 B项,没有象征诗人坚强意志,而是写“雨中”决明的颜色,尽管“百草秋烂死”,但决明仍“颜色鲜”,凸显决明本身的特点。
(2)参考答案 ①“空”,白白的,徒然。②“我”虚度岁月,无法爱护你,只能逆风闻到你的香气而潸然泪下。③表达作者虽关心担忧决明能否长久挺立于风雨中,但无能为力,充满无奈与悲慨。④也表达作者面对国家混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的悲伤。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目,答题时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在分析效果时,要结合注释,明确两点:一是对决明子,作者无能为力,充满无奈与悲慨;二是对国家,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的悲伤的情感。
2.(1)D 解析 D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
(2)参考答案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生青苔的情景。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想到这是花影的“宿”处,可见是拟人手法。到院里散步,庭院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滋长”了青苔。本联主要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3.(1)C 解析 C项,“喧闹灵动”错,应为“清新优美”。
(2)参考答案 最后一句的重点在“清”“白”二字。“清”“白”二字与黑暗官场的“尘埃污”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倦,“清”“白”带来的美好感觉,表明作者独善其身、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解析 先找到字,然后分析效果。首先找到句中“清”“白”二字,然后分析效果,从手法上和“尘埃污”形成对照,结合诗后的注释“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可以看出“清白”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以及独善其身、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4.(1)B 解析 B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
(2)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解析 从艺术手法看,“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可以看出,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后产生的飘零之感,以及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之情。
5.(1)B 解析 B项,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2)参考答案 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句所写的内容看,是对比手法,“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表现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其中“紫绶金章”和“莎衣”又有象征意味,前者象征为官的富贵生活,后者象征捕鱼砍柴的平淡生活。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6.(1)B 解析 此题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设误。B项应为“欲扬先抑”。
(2)参考答案 运用新颖的比喻,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睹物思人,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表现出来。强烈的思念使诗人忽然产生幻觉,似乎望见自己思念的亲人正伫立在前方,不觉感到无比高兴,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路旁的花树,又立刻使诗人感到满怀的失望和惆怅。这一联将诗人内心感情的瞬间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多层次地显现诗人前往戍地途中复杂的心理状态。
解析 回答时注意从遣词造句、结构及手法等角度分析。“芳树似佳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惆怅余何极”直抒胸臆,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7.(1)C 解析 C项,错在“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借描写鱼儿表达的应是愉悦情趣。
(2)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村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
解析 赏析此句,要注意从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诗句描绘了村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从手法看,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渲染了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从情感看,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