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 (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12.19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12.19
复 备 人
复 备 人
所在单位
课 题
26 清平乐村居?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1
第 1 课时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 程
方 法
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教
?
学
?
环
?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目标导向,确定航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教
?
?
学
?
??
环
?
??
节
二、自主学习,探索航行: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三、合作交流,共享航海: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四、拓展创新,放眼航程: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4、布置作业: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1、自学思考。2、逐“片”讨论: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⑶配乐朗读。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2、交流。评价。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板
?
书
?
设
?
计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
课
?
后
?
反
?
思
?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