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科学家中,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基础的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爱迪生
2.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火车进站时,提前减速 B.货车车主为了赚钱超载运输
C.开车不系安全带 D.汽车在公路上超速行驶
3.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科学家们去认识它们的基本研究方法是( )
A.猜想 B.假设 C.科学探究 D.实验
4.某同学在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结构时,用课堂上听课的同学、课间交谈的同学、操场上游戏的同学作比照,则此种方法是( )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 C.等效代换法 D.模型法
5.哪种发明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 )
A.火药 B.造纸术 C.蒸汽机 D.发电机
6.在1876年发明电话的科学家是( )
A.爱迪生 B.贝尔 C.奥斯特 D.法拉第
7.自来水管两端水压不同,形成水流;电路两端有电压,形成电流。由比较水压形成水流得到电压形成电流,这种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 )
A.类比法 B.比较法 C.转换法 D.等效法
8.如图所示,是城市交通标志,其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
9.下列四位物理学家中,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哥白尼 D.伽利略
10.物理学是一门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科学,它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的贡献有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B.新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促进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C.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科技、经济和生活
D.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1.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有某些相似之处,从而建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运动三大定律。他是 。请你再说出一位物理学家和他的主要基贡献 。
12.为下列科学家找出相应的物理贡献
(1)查德威克 ; (2)卢瑟福 ;
(3)盖尔曼 ; (4)汤姆逊 .
A、发现电子 B、发现质子 C、提出夸克理论 D、发现中子。
13.玻尔和爱因斯坦进行长达20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这丝毫不影响二人的友谊,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善于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 自己的错误的观点。
14.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 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 来收集证据,然后作出评价,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15.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 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的。对各种现象结果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进行 。
16.使用酒精灯时,严禁用酒精灯 另一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 盖灭(不能用 );如有酒精洒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刻用 扑盖。
17.“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 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理想实验”能深刻地揭示出物理规律的本质,想想看,初中物理学习中,你在研究什么问题时用过“理想实验”的方法,请举两例: 、 。
18.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那么蝙蝠到底是用眼睛看东西,还是用耳朵“看”东西呢?为了揭开这个迷,我们可以先堵住蝙蝠的耳朵,然后让它在 (明亮/黑暗)的环境中飞行,看它的飞行情况;如果 说明 。
19.“浸入”、“浸在”所表示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形可能是 ,也可能是 ,而“浸没”一定是 。(填“部分浸没”或“全部浸没”)
20.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探索时,常常是在 的基础上,先提出某种 ,它一旦被众多的实验事实所证实,就可转化为 。
21.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 ,“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 。
22.如图所示,是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玻璃管装置。内径1cm、长约60cm,管中注满水,两端用木塞堵住,管内留有一个小气泡,外侧面标有刻度值。
(1)翻转玻璃管,小气泡自下向上运动,源于水受到 的作用,要向下运动;小气泡开始做的是由静到动的 直线运动。
(2)小气泡运动到零刻度线时开始计时,数据记录表中。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路程s/cm
0
10
20
30
40
时间t/s
0
2
4
6
8
(3)分析图象可知,气泡向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 (选填“正比”或“反比”),运动的速度为 m/s。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3.体育项目“掷实心球”,实心球被投掷出去的距离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的猜想是 (不要写与下文中相同的猜想)
(2)写出能验证你的猜想的实验方案 。
(3)交流评估
小华同学猜想“投掷实心球的距离与实心球的质量大小有关”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A.用相同的力投掷质量较小的实心球,测出实心球的运动距离S1
B.用相同的力投掷质量较大的实心球,测出实心球的运动距离S2
C.用相同的力投掷质量最大的实心球,测出实心球的运动距离S3
D.比较S1、S2、S3的大小就能得出投掷实心球的距离是否与实心球质量大小有关。
请你对该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估 。
24.如图所示的图标表达的思想意义是:“水是生命之源,珍借每一滴水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徽标有上方弧线代表自来水管道和水龙头,滴下的一滴水被伸出的手掌接住。将“节水“之意寓于“接水“之中。请你调查一下你的家里或同学中有哪些地方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提出两条节水措施。
25.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
(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
A.软橡胶 B.泡沫塑料
C.硬塑料 D.硬纸板
(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
A.碎钢块 B.硬纸片
C.泡沫塑料 D.木屑
(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
A.纸 B.皮革
C.木板 D.绒布。
26.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27.研究噪声问题
小宇在阅读《科海奇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条奇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空军在俄克拉荷马市上空做超音速飞行实验,飞机每天在10000米的高空行8次,半年以后,当地一个农场饲养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被飞机影鸣声杀死,幸存的4000只鸡,有的羽毛全部掉光,有的干脆不下蛋了。
这则奇闻引起了小宇他们学习小组对噪声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小组内的各位同学又分头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如下的一些信息:
噪声引起的耳病有耳鸣和耳聋两种。
噪声会损害眼睛,使人视力减弱,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对所见事物判断失误。
高架路两侧的隔音墙一般用塑料板或薄钢板制作,双层内夹入吸声材料,并弯成一定弧度。使噪声被阻挡和不断反射而消耗能量。
确定一种声音是否为噪声,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音乐很优美,但当夜深人静时放音乐,则它是噪声。
噪声的克星是抗噪声的材料。如,多孔的纤维材料,当噪声进入小孔时,就会引起纤维振动,从而将能量消耗。
在马路两旁植树,树木有着浓密的枝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当噪声通过树木时,枝叶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声音减弱。
噪声可以发电,利用“声波接受器”将噪声存放之后,经“声电交换器”来发电。
噪声可使杂草提前生长,以便于除掉。
练歌房的墙面制成楔形图案状,当声波到达楔形物体后,反射的声波就钻进里面,无法反射出来,声波就大大地被吸收了。
城市噪声有四种: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不少临马路的居民,为减少噪声干扰,在临街窗户安装双层窗。
喷气发动机是最大的人造噪声源之一。
为了减小噪声,喷气发动机排气管为多孔装。
机场附近的居民安眠药购买量与离机场远近的关系图象:
请你根据小宇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料,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1)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劣质产品,就在店铺内通过高音喇叭播放音乐。他们这是想利用噪声能够损害 ,从而对产品产生错觉这一危害,来使顾客上当。
(2)由上述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消音材料的两个作用是: 和 。
(3)小宇要将家中隔音墙的材料由棉布换成瓷瓦,晓丽认为不妥。他们由此引出一个新的探究课题,请根据他俩提出的探究课题,写出简要的探究报告。
课题:棉布与瓷瓦哪种材科的隔音效果更好
实验器材和步骤: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C、开车时系安全带,可以防止刹车时由于惯性带来的危害,故C错误;
D、超速时速度会很大,当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几种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惯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正确利用和防止惯性才能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
3.【分析】学习物理的方法与科学家们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研究方法一样都是科学探究。
【解答】解: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去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理解科学探究,并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4.【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类比法是指两类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上的相似,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的关系的思维方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等效的、容易的、易处理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解答】解: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距离逐渐增大,作用力逐渐减小,与课堂上听课的同学、课间交谈的同学、操场上游戏的同学有相似之处,以课堂上听课的同学、课间交谈的同学、操场上游戏的同学作比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结构,采用的是类比法。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物理研究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记住常用的物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应用。
5.【分析】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解答】解: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工业革命历程的了解,属于物理学史的内容,难度不大。
6.【分析】根据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明确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再做出相应的判断。
【解答】解: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贝尔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两部分组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需要了解一点物理学史,尤其是一些科学家所做出的贡献。
7.【分析】①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②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③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④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解答】解:自来水管两端水压不同,形成水流,说明水压是形成水流的条件;电路两端有电压,形成电流,说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由比较水压形成水流得到电压形成电流,这种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类比法。
故选:A。
【点评】注意类比法和比较法的区别,类比法是由某一种类的事物的特征推测处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这一特征;比较法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的分析。
8.【分析】交通标志牌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了解这些交通标志的含义,对我们的安全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解答】解:A、此标志一般是在桥梁上的,表示通过该桥梁的机动车辆质量不能超过30t;
B、此标志一般是在学校、医院等附近,表示禁止鸣笛;
C、此标志一般是在危险的路段,表示注意安全;
D、此标志是一个限速的标志,表示通过此路段的机动车速度不能超过20km/h。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交通标志牌含义的了解,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多观察、多思考,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9.【分析】根据物理学家的贡献分析。
【解答】解:
A、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大定律,故A错误;
B、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故B错误;
C、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故C错误;
D、伽利略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等的先驱,他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家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贡献,出题意图是为了让同学了解物理学史。
10.【分析】掌握物理学史、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A、由物理学史知识知道: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故A正确。
B、新能源促进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新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都是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科技、经济和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故C正确。
D、电磁感应现象的最重要的应用是发电机,故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了物理学史、信息技术、新能源等知识点,是一道中档题,是中考的热点。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11.【分析】根据我们对于牛顿及其他物理学家对于物理学贡献的了解来作答。
【解答】解:
牛顿运动定律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所以用牛顿的名字来作为力的单位;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最早发现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被命名为欧姆定律。
故答案为:牛顿;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物理学家成就的了解,属于物理学史的考查,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
12.【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解: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的杰出贡献,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卢瑟福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实验里发现了质子,并且为质子命名。
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质子和中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故答案为:(1)D;(2)B;(3)C;(4)A。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13.【分析】根据玻尔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留下的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进行解答。
【解答】解:
爱因斯坦和玻尔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量子力学大论战。在解答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玻尔等人逐渐完善了量子力学体系。这体现了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故答案为:合作与交流;修正或放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学史料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即可轻松答题。
14.【分析】根据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收集证据,然后作出评价,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故答案为:猜想;假设;实验。
【点评】实验室中学到的科学探究过程,不能仅仅用来解决课本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15.【分析】学习物理的方法与科学家们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研究方法一样,都是科学探究和实验。
【解答】解:
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探究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的。对各种现象结果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探究;实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6.【分析】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酒精灯,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事故。由于酒精容易挥发,在使用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用完后要用灯盖盖灭等。
【解答】解:使用酒精灯时,严禁用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口吹灭);如有酒精洒在桌上燃烧
起来,不要惊慌,立刻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盖。
故答案为:引燃;灯帽;口吹灭;湿抹布或沙土。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记住酒精灯的使用原则。
17.【分析】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理想实验法,也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理想实验法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型,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过程中伽利略发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最后推理得出,若小车不受阻力作用,将做匀速直线运动;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我们发现抽出的空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小,若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将听不到闹钟的声音。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故答案为:实验;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真空能否传声。
【点评】此题考查了理想实验的概念及其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包括两个过程﹣﹣科学实验、科学推理。
18.【分析】人和蝙蝠的听觉范围不完全相同:人耳只能听到20~2000Hz的声音,蝙蝠只能听到1000~120000Hz的声音,根据实验可知蝙蝠是用什么感知东西的。
【解答】解:由实验中用蜡封住蝙蝠的耳朵,让它在明亮的屋里飞翔,结果蝙蝠到处碰壁,可知蝙蝠是利用耳朵来感知东西的。
故答案为:明亮;碰壁;蝙蝠是利用耳朵来“看”东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及超声波的特点在生活中应用,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19.【分析】浸入﹣﹣是指物体部分或全部“进入”液体中;
浸没﹣﹣是指物体全部“进入”液体中。
【解答】解:
“浸入”、“浸在”所表示的物体在液体中的情形可能是部分浸没,也可能是全部浸没,而“浸没”一定是全部浸没。
故答案为:部分浸没;全部浸没;全部浸没。
【点评】浸入和浸没都是指物体已经全部没入水中,此时V排等于V物,浸在有浸没的意思也有漂浮的意思。
20.【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 ⑧表达与交流 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在科学探究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故答案为:实验,提出问题,经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的掌握,并应用于解题当中
21.【分析】根据物理常识作答。
【解答】解;根据物理常识: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故答案是:哥白尼;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点评】此题属于物理的常识问题,需要学生记住。
22.【分析】(1)水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向下运动,从而导致玻璃管内的气泡向上运动;小气泡由静到动的过程是变速运动;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可;
(3)根据图象可知气泡的运动状态,从而得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然后任取一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运动的速度。
【解答】解:(1)翻转玻璃管,水受到重力的作用,要向下运动,导致小气泡自下向上运动,小气泡开始做的是由静到动的变速直线运动;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
(3)由图象可知,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气泡向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由表格数据可知,气泡在t=2s内,运动的路程s=10cm=0.1m,
则气泡运动的速度v===0.05m/s。
故答案为:
(1)重力;变速;
(2)如上图所示;
(3)正比;0.05。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重力、运动状态、描点法作图、速度公式的应用等,做v﹣t图象时要先分好横、纵坐标轴的标度再描点作图。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3.【分析】此实验题目是一个多因素问题,要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
在实验过程,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玩弹弓弹射时,发现弹弓沿不同的角度射击时,纸弹射出的距离不同不相同;
所以我的猜想是:弹弓弹射的距离与弹射的方向有关;
(2)在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控制弹弓相同,纸弹相同,弹弓的伸长量相同;
实验方案:
a、用相同的弹弓沿水平方向弹出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1;
b、用相同的弹弓与水平方向成20°角向上弹出同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2;
c、用相同的弹弓与水平方向成40°角向上弹出同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3;
(3)评估交流:
弹弓的弹射距离与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弹射角度、纸弹的质量等都有关,所以在实验时,应才有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弹弓弹射的距离与纸弹的质量的关系”时,就应该控制其他的变量相同,所以该同学的实验方案不完整;
即:实验方案没有控制其他变量(如保持弹射角度相同或橡皮筋弹性形变程度相同等),导致实验结果可能不准确。
故答案为:(1)弹弓弹射的距离与弹射的方向有关;
(2)a.用相同的弹弓沿水平方向弹出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1;
b.用相同的弹弓与水平方向成20°角向上弹出同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2;
c.用相同的弹弓与水平方向成40°角向上弹出同一粒纸弹,测出弹射距离s3。
(3)没有控制其他变量,如保持弹射角度相同或橡皮筋弹性形变程度相同等,结论可能不准确。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相对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方面的知识:(1)了解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如不关紧水龙头等;(2)了解节约用水的常用方法:如用洗菜水浇花、冲厕;用淘米水刷碗、浇花等。
【解答】答:家庭中浪费水源的现象很多,如:水龙头滴漏、不重复利用洗刷用水等。
节约措施:关紧水龙头,防止滴漏;一水多用:如用洗菜水浇花、冲厕;用淘米水刷碗、浇花等。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先了解生活中浪费水源的现象,然后针对每一种浪费现象采取节约措施。
25.【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噪声的防治途径,以及消声耳罩材料的选择。
【解答】解:(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
(2)中对声音吸收性较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材料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
(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
故答案为:(1)C;(2)C;(3)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一道中档题。
26.【分析】解决本题要了解水银的特性。
【解答】解;亮晶晶的水银会洒落在实验桌上迅速蒸发,其对人的身体危害很大。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由于水银有挥发性如果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水银会危害到学生的健康。所以A选项不正确。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这种做法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身体。所以B选项不正确。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老师用正确的方法处理之后,可以避免水银对人类的危害,所以C选项正确。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这种做法,不能阻止水银的挥发,同样也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D选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在实验中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一定不要擅自处理。
27.【分析】(1)(2)仔细阅读题中给出的材料可以获得信息,据此分析回答;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考虑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设计。
【解答】解:(1)从材料信息中可以获得:噪声能够操作眼睛,使视力减弱;
(2)声音传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声音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声音被物体吸收,可以从这两个作用来选择消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