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孔乙己》【教案+课件】(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5:02:37

文档简介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孔乙己》这篇小说篇幅精炼而意义深刻, 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点比较多, 所以选取教学重点很有必要。鲁迅小说教学重点不在情节, 在细节、在关系, 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 抓住关键句以勾联起有关内容。但本课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笔者还是打算从情节入手,来初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后面的课程中来重点探究人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与背景;
2、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初步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孔乙己图片
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大家知道是谁吗?
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是这样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小人物”,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写这样一个小人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植入人物形象,自然引出新课。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散文诗《野草》等。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
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3、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字词积累
(1)认识词语
舀 蘸 阔绰 笔砚 附和 惋惜 不屑置辩
(2)词语释义
短衣帮:指穷苦劳动者。他们通常穿短装而不穿长衫。
大抵:大都。
荐头:旧社会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声气:这里指态度。
君子固穷:道德修养高的人能够安守穷困。固,安守。语出《论语,卫灵公》。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提前走进课文,感知课文。逐步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找出自己喜欢的孔乙己形象读一读。
3、欣赏孔乙己电影。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迅速了解课文内容,寻找人物形象;通过观看视频,对课文人物形象直观剖析。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介绍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第4~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脉络结构,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文,初识孔乙己
1、本文以孔乙己为题,“孔乙己”是一个小人物,那围绕这一小人物来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在文中去圈点勾画出相应的句子。
(PPT出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朗读)
明确:
(1)孔乙己偷东西被酒客揭短、取笑。(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
(2)孔乙己没有考取秀才被众人讥笑。(可怜,令人同情)
2、思考:酒客们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呢?”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为什么孔乙己的脸色会变?
(知识链接: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背景知识: 童生(童试)——秀才——举人(乡试)——贡士(会试)——进士(殿试)
儒林外史有副对联“行年七十尚称童, 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 不愧书生。”
明确:孔乙己年老斑白之际,还是个童生,实为可叹,可悲。这也是读书人的一大耻辱。短衣帮的揭底,无疑是给本来伤痕累累的孔乙己又撒了一把盐。想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的孔乙己立刻显示出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绝望的、没有希望的灰色)。
(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热情、善良)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善良、天真)
(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怜)
(6)从不拖欠酒钱——守信
(7)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可怜)
【设计意图】综观全文,学生初步走进孔乙己,对人物有所直观印象。
(二)对比阅读,走近孔乙己
1、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与前面来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把第四段和十一段找到,对比阅读。不同点可以从时令、形貌、衣着、动作、眼神、语气来对比着看。
明确:
相同:喝酒,都遭到取笑
不同: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衣着: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动作:排出 摸出
眼神:睁大眼睛 眼色恳请
语言:之乎者也 单说
语气:争辩 低声说
2、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迂腐、爱面子、自欺欺人、好吃懒做,但又有着善良、天真、守信用,
3、那些在文学上有造诣的权威是怎么看的呢?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等对比,深刻了解人物的悲剧。
(三)小小辩论,走近孔乙己:
面对这样一个不幸可怜的孔乙己,你们同情他吗?你们觉得他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同情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展开辩论。
观点一:这样的孔乙己值得我们同情
观点二:这样的孔乙己不值得我们同情
预设:正方:善良,天真,守信用,悲惨的身份,没感受过温暖与关爱,他是旧社会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值得人同情……
反方:好喝懒做,身材高大却沦落到讨饭地步,爱炫耀,虚荣心强,虽然说生存的时代黑暗,但是他自己也努力不够,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
辩论小结:
在这一场精彩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性格的双面性,他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鲁迅先生也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六、拓展延伸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你还有什么困惑,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理清学中困惑,学生相互解疑。
七、课堂小结
《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设计意图】对课堂内容加以总结,让学生系统的理解课文。
九、课后作业
写一篇《孔乙己》读后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写作能力,课后再次深入人物。
十、板书设计
孔乙己
初识孔乙己
走近孔乙己
走出孔乙己
教学反思:
课件27张PPT。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与背景;
2、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
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大家知道是谁吗?
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导入新课“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散文诗《野草》等。背景资料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这是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知识链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字词积累
舀 蘸 阔绰 笔砚

附和 惋惜 不屑置辩
字词积累短衣帮:指穷苦劳动者。他们通常穿短装而不穿长衫。
大抵:大都。
荐头:旧社会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也泛指介绍职业的人。
声气:这里指态度。
君子固穷:道德修养高的人能够安守穷困。固,安守。语出《 论语,卫灵公》。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朗读课文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找出自己喜欢的孔乙己形象读一读梳理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介绍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第4~13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第4~9段),写孔乙己的身份、地位、经历、言行、性格。(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合作探究——初识孔乙己本文以孔乙己为题,“孔乙己”是一个小人物,那围绕这一小人物来写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勾画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朗读思考:酒客们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呢?” 颓唐不安的模样,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为什么孔乙己的脸色会变?合作探究——初识孔乙己知识链接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知识链接童生(童试)——秀才——举人(乡试)——贡士(会试)——进士(殿试)
“行年七十尚称童, 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 不愧书生。”
明确:孔乙己年老斑白之际,还是个童生,实为可叹,可悲。这也是读书人的一大耻辱。短衣帮的揭底,无疑是给本来伤痕累累的孔乙己又撒了一把盐。想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的孔乙己立刻显示出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绝望的、没有希望的灰色)。合作探究——初识孔乙己(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热情、善良)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善良、天真)
(5)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怜)
(6)从不拖欠酒钱——(守信)
(7)孔乙己拖着残腿来到酒店喝酒,再次遭到众人取笑。(可怜)合作探究——初识孔乙己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1、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与前面来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把第四段和十一段找到,对比阅读。不同点可以从时令、形貌、衣着、动作、眼神、语气来对比着看。明确:
相同:喝酒,都遭到取笑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明确:
不同: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衣着: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动作:排出 摸出
眼神:睁大眼睛 眼色恳请
语言:之乎者也 单说
语气:争辩 低声说 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2、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迂腐、爱面子、自欺欺人、好吃懒做,但又有着善良、天真、守信用,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3、那些在文学上有造诣的权威是怎么看的呢?
明确: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面对这样一个不幸可怜的孔乙己,你们同情他吗?你们觉得他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同情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展开辩论。
观点一:这样的孔乙己值得我们同情
观点二:这样的孔乙己不值得我们同情辩论小结:
在这一场精彩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性格的双面性,他既让人讨厌,又让人同情,鲁迅先生也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合作探究——走近孔乙己拓展延伸
面对这样一个人物,你还有什么困惑,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课堂小结《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同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布置作业写一篇《孔乙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