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文档属性

名称 鼎湖山听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10 16:50:00

文档简介

《鼎湖山听泉》教案
主备:陈小磊
知识与能力: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学习和应用移步换景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集体讨论、学生回顾已学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外出旅游的经历吧?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里的风景名胜吗?请用几句话加以说明。(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递宏村等)
那么你们想知道鼎湖山是什么样子吗?你们想知道她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吗?就请你跟着我一起走进鼎湖山吧!(出示幻灯片1)
教师或学生介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肇庆地处北回归线侧,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畜、渔业资源充足,是中国松脂、肉桂、竹子、柑桔、贡柑之乡。传统工艺品端砚曾是贡品,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饮誉中外。
二、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2)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三、自学指导一(出示幻灯片3)(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3、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4、运用批注法自学课文内容,分析精彩段落。
四、检测:
1、字词注音:(出示幻灯片4)
肇庆 古刹 遐想 一泓 了无 菩提
辟为 繁衍 拾级 童稚 楹联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 淙淙
2、分段及大意: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五、自学指导二(出示幻灯片5)(合作探究)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
2、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3、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后明确:
1、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写: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 亭——庆云寺(半山)
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好处: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出示幻灯片6)
2、“听泉”关键。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出示幻灯片7)
3、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出示幻灯片8)
六、当堂训练:(出示幻灯片9)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2 )
(1)清纯:清脆而没有杂音。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人为的声音都没有了。
(3)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的声音响,气势大。
(4)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5)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选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B )
A.冷冷(líng)淙淙(cóng)了(liǎo)无杂尘 孕(yùn)育
B.肇(zhào)庆 繁衍(yǎn) 迥(jiǒng)然相异
C.怅惘(wǎng) 汩汩(mì) 菩(pú)提树
D.循(xún)声 佯(yáng)装 膝(qī)盖
3、熟读第8自然段。
七、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10)
1、继续朗读全文,背诵第8自然段;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3、重点品味文中对于“泉”描写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第8自然段背诵或交流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11)
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体会并背诵优美语段。
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
三、自觉指导三:(出示幻灯片12)(合作探究)
1、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2、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是否偏离了中心?
交流后明确:
1、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自然了。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显得“年轻了许多”,处处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使游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出示幻灯片13)
2、没有。这为后面写听泉的独特感受作了铺垫。另外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并且也是一个过渡。(出示幻灯片14)
四、自学指导四:
1、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出示幻灯片15)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2、说说这些句子的妙处:(出示幻灯片16)
(1)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2)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3)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4)第8自然段。
交流后提示: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人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1)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2)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 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交流后参考 :
(1)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 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 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 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出示幻灯片17)
(2)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出示幻灯片18)
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
六、总结
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
七、当堂训练:(出示幻灯片19)
阅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 )一样( )的,是( )。 (根据第一句和前后文,适当造句。)
2、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参考: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
3、“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排比、拟人手法;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亲切,生动有趣。
4、淅沥秋雨的夜晚,你静静躺在床上,此刻能让你欣赏到雨的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试写一小段想象雨儿声音的文字。(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八、作业布置:(出示幻灯片20)
1、背诵课文第8段;
2、一年四季,雨各有不同,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雨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练笔。
九、板书设计:
听泉声??——看泉水??——寻泉影??——枕泉眠??——悟泉音
(引人入胜)(可爱活泼)(幽深神秘)(如醉如痴)(感悟人生)
备注:为了更好地强调课堂生成,课件中幻灯片6、7、8、13、14、17、18也可删去不用。
教后反思:
课件20张PPT。山泉是山的灵魂走进鼎湖山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鼎湖山听泉自学指导一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
3、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
4、运用批注法自学课文内容,分析精彩段落。 给红色字注音:
肇庆 古刹 遐想
一泓 了无 菩提
辟为 繁衍 拾级
童稚 楹联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 淙淙zhàochàxiáhóngliǎopúpìyǎnshèzhìyíngchàng wǎng gòu làilíngcóng自学指导二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
2、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
3、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移步换景”这种表现手法。 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在不同时间里景物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1、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2、题目中哪两个字是关键?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文章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当堂训练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1)清纯:清脆而没有杂音。 (2)万籁俱寂:形容各种人为的声音都没有了。 (3)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的声音响,气势大。
(4)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5)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2.选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冷冷(líng)淙淙(cóng)了(liǎo)无杂尘 孕(yùn)育
B.肇(zhào)庆 繁衍(yǎn) 迥(jiǒng)然相异
C.怅惘(wǎng) 汩汩(mì) 菩(pú)提树
D.循(xún)声 佯(yáng)装 膝(qī)盖
3、熟读第8自然段。(2) B 作业布置1、继续朗读全文,背诵第8自然段 ;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3、重点品味文中对于“泉”描写的语句。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体会并背诵优美语段。
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三1、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2、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是否偏离了中心?
进山以后,作者如何见泉而由爱女引发联想,爱上山泉?泉的踪影不可捉摸,显示出的“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似乎与调皮的爱女有着相通之处。这样,由爱女而爱泉,由一般的品赏、出于好奇心的探究而萌生爱意转入用听觉去领略和感受泉声,就显得自然了。鼎湖山是古老的,但因山泉而显得“年轻了许多”,处处透露出一股“童稚的生气”,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深化了,移情于山,山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使游山者“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隐隐点出山泉是鼎湖山之魂。 没有。这为后面写听泉的独特感受作了铺垫。另外突出此山名树之多,森林保护之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并且也是一个过渡。文中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这是否偏离了中心?自学指导四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
⑴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小组交流;
⑵说说自己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
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2)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3)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4)第8自然段。说说这些句子的妙处: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当堂训练阅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1、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 )一样( )的,是( )。
2、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
3、“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4、淅沥秋雨的夜晚,你静静躺在床上,此刻能让你欣赏到雨的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试写一小段想象雨儿声音的文字。(适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第8段;
2、一年四季,雨各有不同,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雨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练笔。
鼎湖山听泉
谢大光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出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颗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982年12月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参考答案
1.zhào wǎng gòu yíng líng cóng 迥 汩汩 盎 峋
2.D3 . 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
4.A 5.略 6、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
7、(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8、(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9、C D。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参考答案
1.zhào wǎng gòu yíng líng cóng 迥 汩汩 盎 峋
2.D3 . 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
4.A 5.略 6、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
7、(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8、(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9、C D。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参考答案
1.zhào wǎng gòu yíng líng cóng 迥 汩汩 盎 峋
2.D3 . 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
4.A 5.略 6、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
7、(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8、(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9、C D。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参考答案
1.zhào wǎng gòu yíng líng cóng 迥 汩汩 盎 峋
2.D3 . 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
4.A 5.略 6、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
7、(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8、(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9、C D。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参考答案
1.zhào wǎng gòu yíng líng cóng 迥 汩汩 盎 峋
2.D3 . C( A中“彻”应为“澈”,B中“询”应为“循”D中“祥”应为“详”)
4.A 5.略 6、因为我们多数人没有用心灵去抚摸自然,感受自然。
7、(1)这支曲用的是回旋曲式(曲子如泉水回环悠扬,让人回味品咂) (2)能感受到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和他对生命自然的热爱。(3)曲中淡淡的哀伤如泉水轻咽。
8、(1)杨荫浏记录了《二泉映月》的曲子并将其推荐(传播、介绍)给社会。(2)从泉水中悟出了音乐的旋律。(这个曲子的诞生是泉水给了他启发、灵感) ???9、C D。
《鼎湖山听泉》课清练习
满分50分 时间9月3日 命题:陈小磊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1分)
肇庆( )怅惘( )污垢( )楹联( )泠泠淙淙( )( )
jiǒng( )然相异 泉水gǔgǔ( )( ) 生意àng( )然嶙xún( )
2.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繁衍(增广、增多) 礼遇(待遇)   迥然相异(差得远)
  B.品味(辨别好坏)  肃穆(恭敬)   生意盎然(洋溢)
  C.幽曲(深远、僻静) 拾级(同“涉”)  新陈代谢(哀亡)
  D.驻目(居留其地)  怅惘(失意)   绿阴如盖(伞)
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使进山之人如入清彻透明的境界,声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B.身不由己,询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C.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D.安祥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
4.下列句子没有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2分)
  A.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
  B.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
  C.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
  D.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
5.按照下面的句式仿写两句话。(8分)
  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夜晚,哪会体会到风和日丽的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5分)
听泉 韩静霆
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流出来,跌扑回环在身边。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华彦钧),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了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杨荫浏和阿炳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恨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录下了阿炳的曲子。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来,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变成了液体。揉碎了的月光,叮叮咚咚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绿竹林青草地。忽然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然在花丛间潜伏蛇行,若断还连,幽幽咽咽的;忽然又在光滑的鹅卵石溪床上跳着轻松的舞步,带着小鱼,携着蝌蚪,跑向山外的世界……音乐在胡琴的三个把位回还,如曲水流觞。装饰音和滑音机智乖巧,似鱼嬉水草。抖弓细碎流畅,清流里有诉不尽的柔情。《二泉映月》是回旋曲式,让人把醉人醴泉回味品咂个够。更要紧的是,杨先生听着盲人音乐家心泉的律动,深深感觉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也听到了涌动的泉水里,有一点儿淡淡的哀伤。 阿炳和杨荫浏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可映月的二泉还奔涌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记得,这首美妙绝伦的乐曲使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说过,《二泉映月》应当跪下来听。是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也许,惟有双膝跪倒,才可以聊表心中的虔敬和感激。我们感激创造美的阿炳和发现美的杨荫浏。阿炳开掘出了他心中独一无二的音乐泉,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注]华彦钧(1893—1950年)现代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出身贫寒,做过道士和吹鼓手,后沦为流浪艺人。传谱有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6、作者为什么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6分)
7、杨荫浏把阿炳弹奏的这支曲子取名为《二泉映月》的原因是什么?分三点说明。(9分)
8、说明下面两句话的意思。(6分)
(1)杨荫浏牵着“泉水”的手,出了山。
(2)泉水是灵感的婴儿。
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从《听泉》一文中,我们听出了《二泉映月》清丽、柔婉、摇人心旌的美妙旋律,更听到了一支完全用心去感受的乐章,那是创造与发现的合奏,是两颗音乐的心灵相遇之后产生的恒久的共鸣。 B、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应该跪下来听,这是对净化人们心灵的音乐创造者的虔敬和感激,也是对这首“只应天上有”的中国名曲的极大赞誉。 C、文章用寻访、谈心、谈艺、谈琴、录音、取题等来详细地描述杨荫浏抢救并传播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的过程。 D、《二泉映月》表现了阿炳“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旋律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伤”,是他对自己身世的诉说。 E、文章除了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外还运用了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二泉映月》的旋律之美,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