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5张PPT。小学语文总复习(句子)全国通用版句子的知识点一、句子类型二、关联词语三、句式变换四、修改病句五、修辞方法六、扩句缩句七、标点符号八、乱句重组一、句子的类型(一)陈述句(二)疑问句(三)祈使句(四)感叹句陈述句 是用来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说明一个
道理,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陈述句的语调是平调,在书面语的
句末一般用句号例如:1.晓明的妈妈是教师。
2.明天我们去春游。
3.天空中撒满了亮闪闪的星星陈述句的分类 按照表达内容,陈述句可分为肯定
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是表达肯定意思的句子否定句是含有否定词的句子 否定句又可分为一般否定句和双重否
定句。一般否定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而且
比肯定句语气更为强烈
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一般否定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 用来提一个问题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
句句尾语调上升,常带有疑问词“呢、吗、
呀、么 ‥‥‥”疑问句书面语的句末用问号。例如:1、这本书是你的吗?
2、你吃过午饭了吗?
3、他在院子里做什么呢?疑问句的分类 疑问句可分为有疑而问句、反问句和
设问句三种。 有疑而问句是问话者提出问题,要求
别人回答的句子。包括一般问句,选择
问和是非问。 反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加强
说话力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
陈述句的一种强调用法。 设问句也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着注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
疑问句有疑而问一般问句选择问是非问无疑而问反问句设问句祈使句 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希望、禁止或
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叫祈使句。祈使句
书面语的句末根据语气的强弱,可以
用感叹号,也可以用句号。语气强用
感叹号,语气弱用句号。如:
请把书递给我。
不许随地吐痰﹗
把枪放下,举起手来﹗祈使句的分类 根据语气的强弱,祈使句可分要求和禁止两大类。要求祈使句语气较为委婉,禁止祈使句语气较为严厉和强烈。祈使句要求祈使句禁止祈使句感叹句 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喜欢、愤怒、悲
伤、或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
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书面语的句
末用感叹号。如: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啊﹗
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二 、关联词语 关联词是指在各级语言单位中
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常见的关联
词有以下八种类型。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并列关系 几个分句分别说明、描写几种事物,
或者从几个方面说明、描写同一事物,
各分句之间意义可以是相关的,也可以
是相对或相反的。例如: 妹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今晚的月亮又圆又大。
我们到学校来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玩。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也…… 一边……一边……一会儿……一会儿……不是……而是……又……又…………还……一面……一面……那么……那么……有时……有时……既……又……承接关系 几个分句按一定的顺序,相承相连地说
下去,表示连续的动作或连续发生的一系列
事件。例如:小狗一听到主人的脚步声,
就摇头摆尾地跑到门口边迎接。
妹妹写完了作业,又去画
画。
他先洗了脸,然后就坐在
沙发上看电视。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又…………便…………接着…………于是……一……就……首先……然后…………就…………才…………跟着…………从而……起先……后来……递进关系 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大、
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分句间的关
系是递进的。例如:在百米决赛中,他不但夺得了金牌,
而且打破了世界纪录。
明明不光歌唱得好,舞跳得也棒。
他不仅会唱歌,还会写歌词。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仅……还……不只……也……不单……甚至 ……因果关系 一个分句表示原因或根据,另一个分句表示结果或推论。根据原因和结果顺序的变化,可分为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 例如:由于今天下雨,因此我们的运动
会推迟了。
他因为睡眠不足,所以看起来脸
色苍白。
今年夏天之所以这么热,是因为
降雨太少。(前因后果)(前因后果)(前果后因)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因……故……
选择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说出两件或两件
以上的事情或情况,并表示要从中选择一种。例如:这个碗是你打碎的,还是你妹妹打
碎的?
这样晴朗的傍晚,爸爸不是在院子
下棋,就是去邻院打羽毛球。
今天中午爸爸妈妈都出差,你或者
去奶奶家,或者去姥姥家。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或者……或者……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选择关系的几种类型 1.用“是…还是…”“或者…或者…”关联词的句
子,表示从中选择一项,或此或彼,一般语气上较灵
活,有商量的口气,称为“商选”
2.用“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关联词的句子,所表示的选择语气上更为肯定坚决,表示二者必取其一,非此即彼,不容许有第三种选择,称为“限选”。
3.用“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关联词的句子,表示在列出的事件中经过权衡,已有所取舍,含有取次舍彼的意思,不必再有商量,称为“决选”。转折关系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相对,后面的
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向下说,
而是拐了个弯,意思上作了一个转折。例如:弟弟虽然只有两岁半,但是已经认
识好几百字了。
尽管他再三解释,可是谁也不相信
他。
这盆花很香,可我并不喜欢它。 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尽管……还……
尽管……可是…… 固然……但是……
……但是(可、却、可是)……
……然而(不过、只是)……假设关系 一个或几个分句提出假设的情况,另
一个或几个分句说明假设的情况实现后
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例如: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玩。
假如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是一幅画,那
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哪怕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如果
假如
倘若就
便任意组合即使
就是
就算
哪怕
纵然也
还任意组合条件关系 前一个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分
句表示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例如:无论刮风下雨,哥哥都会背她去
上学。
只有夺下这块高地,才能取得战
争的胜利。
除非你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注:以上这类关联词表示,前面的分句提出条件,后面的
分句说出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的结果任凭……也…… 无论……都……
不管……总……注:这一类关联词的句子里,前面的分句先排出所有条件
后面的分句指出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几种容易混淆的
关联词语不是…而是…
(并列关系)
不是…就是…
(选择关系)
是…还是…
(选择关系)尽管…也…
(转折关系)
不管…也…
(条件关系)既然…就…
(因果关系)
只要…就…
(条件关系)三、句式变换 改变句式就是在保持原来内容不变的
前提下,把句子的表达形式按一定的要求
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改变句式的练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把陈述句改成“把”
字句和“被”字句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改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
互改四、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五、不同语气句子的
句式改变一、把陈述句改成“把(被)”字句1、把陈述句改成“把”字句例:我叠好了被子。把我把被子叠好了。2、陈述句改“被”字句例:春风吹开了花朵。被花朵被春风吹开了。二、 “把”字句和“被”字句互改例句:老师把小明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被三、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改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我们成为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成为否定句。否定句一般都带有“不,没(没有)”等表示否定的词语 。例句:王芳是个好孩子否定句:。(一)肯定句改否定句没有人不说王芳是个好孩子。双重否定句:王芳不是个坏孩子(二)否定句改肯定句例句:弟弟不喜欢写作业。改肯定句:讨厌肯定句或否定句互改的注意事项: 在改变时不能只是在句子中加入否定
词或者去掉否定词,关键是在理解句子
的意思后,加上或去掉否定词后,不能
改变句子的意思。例如:“我喜欢你。”
改成否定句为“我不讨厌你。”而不能改
为“我不喜欢你。”语气从弱到强依次是:
否定句 肯定句 双重否定句四、直接引述句与间接转述句的转换例句:李老师说:同学们学不会,我不安心。”(李老师)他, 注 如果句中的“你、我、他”太多而弄不清楚时,
可在心中暗暗把“你、我、他”还原成人名,这样
能帮助我们理解句意。“方法技巧:把直接引述句改为间接转述句要做到三改一不改:1.改换人称。
2.改动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3.适当地调整词语,使语句通顺。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五、不同语气句子的句式改变1、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2、陈述句与感叹句的互改1.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箭怎么能射得到这么远,不。 陈述句直接陈述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调比较
平稳。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
的意思进一步强调,更加肯定,感情强烈,语调
更高。例如:作为一个市民,应该遵守公共道德。难道不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要注意以下两点 (1)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一定要加上“
难道、怎么、岂能、岂”等反问词,句尾还
要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把句号改为问号。反之,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要去掉这些反问词和语气词,句尾标点符号也应改为问号。
(2)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时,肯定句要改为否定句,否定句要改为肯定句。上课时不能吃东西。(否定式陈述句)上课时怎么能吃东西呢?(肯定式反问句)谁能说我们的祖国不美丽?(否定式反问句)我们的祖国很美丽。(肯定式陈述句)2.陈述句与感叹句的互改 陈述句变为感叹句,要加表示强烈感情的
副词和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并将句号变为
感叹号。反之,感叹句变为陈述句,就要去
掉句子中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和句尾的语气
助词,并将感叹号改为句号。黄山的景色很美。黄山的景色真美啊!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语气助词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多么啊!四、修改病句1、病句修改的原则2、常见病因及修改3、小学生常用的修改符号1、病句修改的原则(1)病因要查清 在修改病句之前,先要查清一个句子究竟是什么病,所以面对一个病句,先要认真读几遍,再做进一步分析,只有确定病因,才能对症下药。2、修改尽量少 修改病句时,要使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尽量少动,量小改,不要大动干戈。例如“他穿着一双黑皮鞋和一顶白帽子。”这个句子错在“穿”这个动词不能和“一顶白帽子”搭配,修改时应做细微调整。不要改为 “他穿着一双黑皮鞋。” 应改为“他穿着一双黑皮鞋,戴着一顶白帽子。”3、原意必保留 在修改病句时,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
修改后句子的表达方式可以小有出入,但是句意不能有丝毫改变。例如:“北京是个美丽的景色。”可以改为“北京是个美丽的地方。” 但不能改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2、常见病因 (1)成分残缺(2)用词不当(3)搭配不当(4)词序颠倒(5)重复累赘(6)前后矛盾(7)归类不当(8)概念模糊(9)修辞不当(10)褒贬不分(1)成分残缺例句:A看了这个电视剧,受到了
深刻的教育。B美丽的公园。C战士们纷纷报名参加。缺少主语“谁”。缺少谓语“怎么样”。缺少宾语“什么”。(2)用词不当例句: 李东和我热烈握手。AB李华助人为乐,全校同学
都在赞颂他。C他虽然学习很好,但是经常
热情地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热情称赞不但而且(3)搭配不当例句:A他知道自己错了,心情很繁重。B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
习惯。词语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沉重例句: 我把胜利的消息已经告诉了
他。AB 这次考试同学们普遍的成绩
提高了。C 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
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4)词序颠倒“已经”应放在“把”前面“普遍”应放在“提高”前面“记录”和“收听”顺序颠倒例句:A 他经常回忆过去的往事。B在小组讨论会上,他首先第一个发言。(5)重复累赘“过去的”和“往事”重复“首先”和“第一个”重复例句:A 老师都下班了,只有李老师
还在办公室批改作业。B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挤进
了展览馆。(6)前后矛盾“都”和“只有”矛盾“整齐”和“挤”矛盾例句: A图书角有《儿童文学》《少
年文艺》《中国少年报》等课
外书。B我爱吃苹果香蕉黄瓜等水果。(7)归类不当《中国少年报》不属于书黄瓜不属于水果例句:A 昨天上午刮了一天的风。B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8)概念模糊“上午”不等于“一天”“造纸术”只是其中之一(9)修辞不当例句:八名运动员就像脱缰的野马,
潮水般地涌向终点。比喻不当例句:A 我们班的李小伍像狐狸一样聪
明。B 狂妄的日军师长牺牲在昨天的一次战役中。(10)褒贬不分把同学比作狐狸不合适对于敌人,用“牺牲”不合适3、小学生常用的修改符号(1)置换符 (2)删除符或()(3)添加符或()(4)对调符A 相邻对调B 不相邻对调(5)恢复符五、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而采取的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方式。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
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
明另一事物的方法。例如:三亚的落日像孩童的脸。 运用比喻这一方法,可以在描绘一事物时,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比喻包括三部分:被比喻的事物,
叫做本体;作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联系本体和
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例如: 以上这三部分不一定在所有比喻句中都同时出现,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这座美丽的大桥,一道横跨江面的犹如彩虹。本体喻体比喻词运用比喻时应注意的问题:1 感情要鲜明。2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
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1)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
吃过死人的野狗。
(2)他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
高粱那样纯朴可爱。例(1)写敌人,例(2)写我们的战士,爱憎分明例如:妹妹快活得好像林中的小鸟。妹妹和小鸟当然不同类,但却有相同点:快活 3 作喻体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
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创新。 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渴睡人的眼”是熟知的,用来形容昏
暗微弱的灯光,十分巧妙思维误区警示: “像”字句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它的
非比喻用法如下:1 作比较 例如:他长得像他爸爸。2 表猜测 例如: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3 表想象 例如:登上城楼,我心里很高兴,
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战士。4 表举例 例如: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
猴头……5 表说明 例如:在这里,你要像个主人。拟人 拟人就是把人的特征赋予事物,让事物像
人一样活动,有思想,有感情,能说话。 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
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而且
能使语言鲜明形象生动。例如: 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打量
着这个新奇的世界。祖国啊,你的胸怀多么宽阔。拟人的类型1 把事物直接当做人来描写。2 人直接同事物说话。例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蟋蟀在这平台上唱歌例如:延安,你的精神辉煌。 我美丽的母校啊,你是否在思念
着我——你的在远方的游子。夸张 夸张是在表现对事物有突出的异乎寻常
的感觉时运用的。它能增强语意的力量,
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
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从而启发读者或
听者的想象力。例如: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 芝麻大的事情,也来麻烦我?夸张的类型 夸张可分为三类: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 扩大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
高,深…”的夸张形式。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缩小夸张,即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
低,弱…”的夸张形式。如: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3 超前夸张,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
一步的夸张形式。如:看见这鲜绿的苗,就嗅到白面包的香味来了。排比 排比也叫排语,排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表达效
果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排比的作用 恰当地运用排比,可以增添语言的
节奏感,旋律美,有力渲染艺术形象
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可以使句子节奏
鲜明,气势磅礴,使情感的表达有痛
快淋漓之感。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激问。是用问的形式
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
辞方法。 恰当地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比直接说出答
案,更鲜明有力,感情更强烈。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例如:这是闹着玩的吗?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
是真理吗?设问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
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 设问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
解,并能使论点突出,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
(1) 是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2)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六、扩句原句:鱼钩闪耀着光芒。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上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如:扩句:长满红锈的鱼钩闪耀着金色灿烂的光芒。1.不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和句型。不能改变句子的主干。如:“鱼钩闪耀着光芒。”不能扩写成:“鱼钩闪闪发光”或“这是一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句中“鱼钩”“闪耀”“光芒”这些主干成分不能改,一改句子意思就变了。
2.加上的修饰词语要准确,必须与“主干”搭配恰当。如把“雨点落下来。”扩成“大片大片的雨点落下来。”是不行的,其中“大片大片”不能和“雨点”搭配。
(一)、扩句时应注意的问题:(二)、扩句的方法: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在句子主干前面补充相关内容,例如,“小明在教室读书。”主干部分是“小明”和“读书”,先补充“什么样的小明”,再补充 “怎样读书”,全句可扩为“勤劳好学的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再如“红旗升起来了。”可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升起来扩充,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上徐徐升起来。”八、缩句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例如:
原句: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海风撕破的鱼网。
缩句:渔夫拖着鱼网。(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意。
(2)找出句子的两个主要部分“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做什么) ,删掉次要部分。
(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思想。
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一)缩句的步骤(1)缩写后的句子要保留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型也不能改变。如:“哥哥的发型漂亮。”应该缩成:“发型漂亮。”不能缩成“哥哥漂亮。”
(2)把句子中的修饰词语(即所谓的枝叶)尽可能全部去掉,不能去一点留一点。如:“年轻的妈妈脸上已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要缩成“脸上露出了笑容。”如果缩写成“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或“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就是缩写不彻底,不完全,不能算正确。(二)缩句的注意事项(3)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不能去掉,否则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人们最喜欢的葡萄没有熟。”应该缩写成“葡萄没有熟。”如果把“没有”去掉,就变成了“葡萄熟了。”和原句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4)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看、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应缩写成“太阳照射着树林。”(6)缩句时遇到主干与原句意思不一致时,就要保留必要的枝叶。
例如:A毛主席在病重期间还十分关心周总理的身体。
不能缩为:毛主席关心身体。
应该缩为:毛主席关心周总理的身体。
B所有的交通管理部门都坚决反对酒后开车。
不能缩为:交通管理部门开车。
应该缩为:交通管理部门酒后开车。 另外要注意的是,缩句后,虽然句子十分简短,但它还是完整的句子,别忘了加上标点符号。九、标点符号句末的标点符号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陈述句)
?用于问句末尾的停顿。(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用于感叹句和祈使句)
句中的标点符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表示一个复句中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或语言的断续、延续。其它标点符号《》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作品的名称。
“”表示引用的部分、特定的称谓、需要着重强调的词语、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表示下面有注释性的部分、话题突然转变或声音的延续。标点符号的书写格式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书写时占一个字的位置。
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部分不能放在另一行的开头。书写时每个部分占一个字的位置。
省略号和破折号各占两个字的位置,不应分作两截分放在上行的末尾和下行的开头。问号和叹号的并用 语言中的疑问和感叹有时有交叉,于是就产生了问号和叹号的并用。疑问和感叹两种语气的交叉主要出现在两种情况中:
带有强烈感情的反问句。例如: “什么?”男人强烈抗议道,“你以为我会随便退出娱乐圈吗?!”
带有惊异语气的疑问句。例如:
周朴园: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鲁大海:开除了!? 对话提示语后面的标点这要根据提示语的位置而定。
A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前面用冒号,例如: 同伴让我一起去看看,我心情黯淡地说 “算了,不看了,你们去吧。”
B如果提示语在引语中间用逗号,例如: “爸爸,你先回去吧。”我说道 “我还有一点事儿。”
C如果提示语在引语后面用句号,例如:
“让大家笑笑,有什么不好?我又不少了些什么。”他说 :,。引号、省略号、破折号
的作用 引号“ ”的作用一、表示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真是至理名言。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染” 字用的好,生动地再现了大地渐渐变绿的动态过程。
三、表示特殊含义
???? 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四、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整天吃吃睡睡不干活,你可真“勤快”呀!
五、特定的称谓和特殊含义的区别: 1、引号在表示特定的称谓时,是为了起一个突出、强调的作用; 2、引号在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时,该词语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 3、即前者的词意并未改变,但后者的词意已经发生了改变。
省略号的作用一、表示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二、表示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三、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2.“他会说什么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报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四、表示话未说完
听鸟叫的人说:“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破折号的作用一、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2.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二日。
3.窗外飞来了一只白鸽,送来了一片云——一页洁白的信。
二、表示话题的突然转变
1.当庄稼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给我讲讲吧。
2.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你不要这样说。
3.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三、表示话语的中断
1.“‘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2.“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3.父亲接着说:“多接六元四角虽然很好,只是这孩子——”
四、表示声音的停顿或延长。
1.“‘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2.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十、乱句重组 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必须好好掌握。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学会排列好句子呢?我们可以按下列方法进行。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例如: ()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争做好事。 ()下课了,张良在操场上玩。 ()他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刚才看到的那一团白纸。 ()想着,他就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叙述了张良在操场上看到了一团废纸,经过思想斗争,最后拾起了那团废纸的过程,层次清楚。在排列时,我们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排列为4、2、6、1、7、5、3。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例如: ()华罗庚教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著名的数学家。 ()20岁那年,他得了伤寒病,一躺就是半年,病好后,一条腿残疾,但他毫不泄气,继续向科学城堡进攻。 ()他14岁开始自学数学,每天坚持自学10小时,从不间断。 ()1932年,22岁的华罗庚应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 ()从19岁起,华罗庚开始写数学论文。 ()在清华期间,他看了更多的数学书,并开始学习外文。由于他肯下苦功,进步很快,25岁时,华罗庚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排列这段话时,我们可以抓住"14岁"、"19岁"、"20岁"、"22岁"、"25岁"这些表示年龄的词,也就是以时间顺序来排列句子,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正确的排列应是:1、4、2、5、3、6。 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例如: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排列的顺序为:2、3、1、4。 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例如: ()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了。 ()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 ()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 ()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
这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屋外"和"屋里"两个不同地点,对句子进行排列,顺序是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