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导学案上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导学案上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0:28: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曹刿论战》导学案
锁定目标
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实虚词。
2.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巧导航:
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知识链接
(1)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
(2)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如《国语》《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三国志》和《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自主性探究
1.下面划横线的字音你能够掌握吗?
曹刿( ) 又何间焉( )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未孚( ) 下视其辙( ) 望其旗靡( ) 遂逐( )
你认为还有哪些字音需要掌握?请你认真写下来吧!
2.结合字音与停顿,自由朗读课文。赶快试一试吧!
3. 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又称( )或 ( )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 )所作,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小组合作译《曹刿论战》 
要求: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个人自主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 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 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三.整体感知
1.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的安排有何好处?(全文)
2.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第一段)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第三段)

4.哪些地方体现鲁庄公的“鄙”?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吗?(全文)
四.课堂深探究
1.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谈谈本文对现代人的启发 。(至少答出两点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对甲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仓促迎战,乡人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 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 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默写:
(1) ,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 ,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4)一鼓作气, , 。
5.翻译句子
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六.链接中考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又何间焉? 间:????????? (2)小惠未编 ?编:?????????
?(3)必以信??? 信:????????? (4)必以情断之之:?????????
(5)智虽弗及? 及:?????????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2分)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4分)
(二).文言文阅读:(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2分)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二.自主性探究
1.2.3.略
三.整体感知
1.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主要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何以战”,以及战后取胜的原因分析,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曹刿的远谋。
正是出于突出中心的需要,文章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在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他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条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史料,安排详略,对突出文章中心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作者主要是写论战,而不是写作战的过程.)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3.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4.(1)在强齐进攻下,鲁庄公盲目仓促应战,是“鄙”;
(2)把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说明政治上无能;没有意识到人们的重要作用,说明政治上的无知;
(3)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急于追击,说明军事上的无知;“既克”而不知“其故”,更见他见识之“鄙”。
鲁庄公优点
(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4).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四.课堂深探究
1.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沉着,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
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政治上深谋远虑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具有爱国情怀
鲁庄公:昏庸无能 目光短浅 鲁莽草率 急噪冒近,但能听取正确意见
2.(1)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儒者顾炎武)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
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五.当堂检测
1.C 2.D 3.D 4.5略
六.链接中考
(一)(15分)
1.(5分)(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 (2)这就能(开)战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3.(2分)对话(语言);对比(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17分)
1.答案: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歼:被杀死;股:大腿。
2.答案: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答案:(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对方人多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4.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
5.答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2分)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2分)
【附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