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7 16:28:24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入新课曾经的苏联因为拥有强大军事装备,而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也是因为这些战争机器,最终因为无法支付起这笔巨大的开销,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在历史释放了耀眼光芒,但也很快暗淡了下来。苏联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的解体早在它的建设模式中埋下了伏笔。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新经济政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性: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消极性: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想一想工人收粮队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内容政策(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高度集中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固定粮食税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私营实行自由贸易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3.作用及评价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1. 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 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 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
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原则方面。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建立;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 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的评价。斯大林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1925年,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斯大林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年)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
——第聂伯河水电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三、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1.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2.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3.1936年苏联新宪法
(1)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意义: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苏联“30年代大清洗”人数4.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幽它一默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苏联民间笑话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笑话说明什么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图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示意图
图二蹩脚巨人 图一反映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图一反映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图二反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消极: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课堂达标检测1.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好转,这主要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BD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4.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CB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学习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俄国农民1920年的话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的话
1. 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 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2.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
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原则方面。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建立;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 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的评价。
三、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评价。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图一反映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课堂达标检测:
1.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好转,这主要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D.“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  )
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反革命的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D.新经济政策能加强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4.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答案:
一、新经济政策
(一)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图片分析
3.作用及评价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合作探究
1.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2. 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原则方面。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年)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一)1.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3.1936年苏联新宪法
(1)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意义: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图二反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课堂达标检测:1B2D3C4B.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探究说出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列举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2.了解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等。
3.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苏联军舰图片,曾经的苏联因为拥有强大军事装备,而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也是因为这些战争机器,最终因为无法支付起这笔巨大的开销,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苏联在历史释放了耀眼光芒,但也很快暗淡了下来。苏联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的解体早在它的建设模式中埋下了伏笔。
阅读材料思考
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想一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性: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消极性: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不稳定。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农民对战时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强烈不满。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图片分析
3.作用及评价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评价:它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俄国农民的话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的话
1. 结合俄国的现实和列宁的话,讨论一下,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2.从课文的描述中,你了解到新经济政策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措施?其效果如何?
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原则方面。
作用: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过模拟经济稳步发展。
阅读教材,深入探讨
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二、苏联的工业化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建立;
2.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3.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
4. 苏联工业化建设模式的评价。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1925年,斯大林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2.斯大林的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年)
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1)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 苏联模式的形成及评价。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讲解:
1. 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3.1936年苏联新宪法
(1)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意义: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1. 阅读教材和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图一反映苏联模式怎样的特征?图二反映了什么?
图一反映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图二反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合作探究2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①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合作探究3.斯大林模式给我们提供的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
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
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观看PPT,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