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课件[上下学期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二氧化硫课件[上下学期通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07-05-22 09: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 “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
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
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
它是高中教材中详细讲述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重要的酸性氧化物。此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 难点: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此教学是针对一般高中的学生而设计,在多年来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所以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习惯,他们对化学现象、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设计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并与实验、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活动 猜想与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解释与结论 进行实验探究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创设问题情景猜测性质 理论分析制定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课堂反馈课后探究播放短片:1、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展示图片:2、对比硫磺熏制与未熏制的银耳 在实际生活中去选定某些典型的事实,设计出能对学
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
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设置问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不法商贩怎样将银耳变的更白、更好看,
来牟取暴利呢? 1、讲述:SO2的物理性质 2、猜测:SO2的化学性质(并讲解猜测依据) 问题预测:学生会根据问题2预测出SO2的漂白性; 如果没有,可以引导。 猜测是科学认识上的一种“智慧的火花”,它不是无根
据的臆想,是从以前获得的知识中产生的一种“直觉”。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
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提出探究任务:如何用实验证明猜测的正确性呢? 提出实验方案、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创新实验 分组实验:选取可行性、安全性、环保性、颜色直观性、 简洁性的最佳实验方案 完成:SO2性质的实验报告 交流:学生将实验报告投影,对全班同学讲解 (相互提问、相互补充) 深入探究:SO2的漂白性的特点 这样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真正成为了学
习的主体。而且通过相互提问,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解决问题,印
象会特别的深刻,他们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好处。 1、SO2使品红溶液、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 同吗? 2、SO2漂白原理与氯水、漂白粉的的漂白原理 相同吗? 讨论问题1和 2 : 补充阅读材料:用 SO2的漂白过的食物对健康的危害 问题预测:学生在此时一定会有两种结论,此时他们自 己会产生疑问。 ⑴2SO2 + O2 = 2SO3 SO3 + H2O = H2SO4 ⑵SO2+ H2O = H2SO3 2 H2SO3+ O2 =2 H2SO4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两者不
可偏废。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讲述有机的结合,对于
突破某些知识难点应该是更有效的方法。这也是现在教改中
值得思考的问题。
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不法商贩怎样将银耳变的更白、更好看,来牟取暴利呢? 知识迁移与应用:如何控制酸雨?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探究酸
雨的控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个
人的价值和化学学科的价值。 小结: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会了那些化学知识
和学习方法,还存在那些学习上的困惑。对
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那些建议。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从三个维度去认识化学。 1、SO2的用途
2、为除去CO2中的SO2气体,可将气体通入:
A.饱和NaCl 溶液 B.饱和NaOH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 D.饱和NaHSO3溶液
3、盐A与酸B反应,可放出有气味的气体C,C与NaOH反应
生成A;C最终可氧化生成D;D溶于水生成B,则A、B
分别是:
A.Na2S和HCl  B.Na2S和H2SO4
C.Na2SO3和HCl   D.Na2SO3和 H2SO4 撰写一篇关于环保方面的小论文 感谢:
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
湖北省教研室的领导 创设的交流平台
感谢:
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创设问题情景猜测性质 理论分析制定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不忽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性思维,
也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其实是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