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 习题课件(27张PPT)+教材习题课件(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 习题课件(27张PPT)+教材习题课件(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1:09:57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九年级语文?下(R版)第3单元???????C?? ?? ?? ?????辱没、辜负。交换。给予恩惠。碰,撞。吉凶的征兆。文中偏指凶兆。只是。屈服。明白,懂得。C??? ??A5.解释下列多义词。????????派。派使。裸露。只,仅仅。……的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和,连上。6. 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字母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A.恭敬屈服  B.恐吓威胁  C.虚伪狡诈CBA7.翻译下面的句子。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呢?(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8.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
(1)安陵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善任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阴险狡诈)有胆有识(智勇双全)一、浅层阅读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9.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10.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11. 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12.选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根 据选文概括填空。
愤怒——(    )——(    )威胁色挠13.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很 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示例:蔺相如完璧归赵。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二、深层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④,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1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秦王怫然怒
(2) 仓鹰击于殿上
(3)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
(4) 酒既酣愤怒的样子。酒喝得很畅快。派,派遣。同“苍”。? ????15.与【甲】文“以头抢地尔”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以有先生也 B.因以匕首刺王僚
C.计日以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1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 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17. 简答题。
(1) 外交辞令往往藏有“潜台词”,委婉含蓄。请说出【甲】文中“与臣而将四矣”的“潜台词”。我也要效法这三个人,刺杀你。(2)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论语?子路》)请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甲】文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的胁迫,最终赢得了国土的保全;【乙】文中专诸在王僚派兵层层保护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三、国学阅读
苏子①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②,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③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 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1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
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
爱亦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2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
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会推荐贤能的人来辅 佐他。(2) 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所以,英明的国君考察他的臣子,必须了解他们是否有忌妒之心,是否能推荐贤才。21. 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课件4张PPT。一、不说、怫然怒、色挠。
安陵君没有答应秦王易地的要求,他的骗局没得逞,所以“秦王不说”。唐雎重申安陵君是接受先王的封邑,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交换,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国土尊严,激怒了秦王,所以他“怫然怒”。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唐雎“挺剑而起”,宁愿以死相拼,舍生取义,终于秦
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示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分析:唐雎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语,像滚木擂石般回击秦王,针锋相对,正义凛然,一个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的“士”的形象跃然纸上。二、三、1.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疑问语气,呢)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语气)
2.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反问语气)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疑问语气,呢)
3.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疑问语气,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疑问语气,呢)
4. 与臣而将四矣。(陈述语气,了)
甚矣,汝之不惠!(感叹语气)四、1. 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易:交换;其许:可要答应。
2. 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继承来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虽然:虽然这样
3. 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安陵君却不顺从我,是轻视我吗?广:增广、扩充;逆:违逆、不顺从。
4.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徒:只,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