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课件(5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 课件(5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1:50:55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议论文
短文两篇
13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
2.积累文中经典语句和格言,学习归纳论证方法及作用。
3.掌握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重点)
(难点)
(重点)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英国哲学家、作家。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代表作品:《新工具论》《随笔》《伟大的复兴》等。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
狡黠
诘难

读一读字音
xiá
jié
liàn(
)达
要jué(


写一写字形


使心情愉快。
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修饰。
狡诈,刁滑。
诘问,为难。

记一记词义
怡情:
练达:
藻饰:
狡黠:
诘难:
觉悟高,天资聪慧,非常聪明。
不通畅。
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聪颖:
滞碍:
要诀:
劝诫:
高谈阔论:
寻章摘句: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打开书本
,
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狂妄自大:
开卷有益:
导思1.
《谈读书》阐述了读书应有怎样的正确目的?读书有哪些益处?
益处
关键词:
读书
导思2.
《不求甚解》一文首先摆出对方什么观点?提出了自己什么观点?
观点
导思3.
《不求甚解》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批驳错误观点?
方法
导思4.这两篇短文讲了关于读书的一些观点,联系你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
认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短文两篇》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足以……足以……足以……”写出了读书作用之大、之多。
品析《谈读书》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用“自然花草”可以“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语言表达具体形象,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品析《谈读书》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中考占3-4

答题思路:一般来说,比喻论证的作用是: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1
分),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处运用对比论证。“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
品析《谈读书》
“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只为寻章摘句”,这样的读书态度会有怎样的坏处?
这是三种错误的读书态度,即一味在书中挑刺或完全接受书中观点或断章取义地曲解。这会使我们陷入钻牛角尖、死读书和片面化的境地,使我们不能真正获取书中的东西。句中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
品析《谈读书》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说明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使读者获得的读书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品析《谈读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赏析这组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作者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揭示了读书能塑造人性格的作用。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品析《谈读书》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中考占3-4

答题思路:一般来说,排比的作用是能表达强烈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具体有:1.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晰、描写细腻、形象生动;2.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感情充沛;3.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清晰,说服力强。【排比表达效果分析法】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分析画线句子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读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陷,就像身体百病可以通过相宜的运动除去一样,更易于读者理解这个观点。
品析《谈读书》
这里列举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列举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作用,再一次点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列举这些事例,更有说服力,论证了如果精神上有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的道理。
品析《谈读书》
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开篇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品析《不求甚解》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中考占3-4

答题思路: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①提出论题或论述的内容,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②提出中心论点;③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④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开头段作用分析法】
分析一下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本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地下功夫。接着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何苦来呢”为口语化的语言,如话家常,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最后得出结论:古人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品析《不求甚解》
这一段论述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文段内容回答。
这一段论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不求甚解”这个问题。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便十分高兴。
品析《不求甚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不一定“什么书一读就懂”,就体会了书中真意,所以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应前后贯通,以了解大意为主,不要过多地在文字上纠缠。
品析《不求甚解》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此做了很多曲解。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读经典著作,一定要充分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及内涵。
品析《不求甚解》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怎样理解画线句子中“死读”“活读”的含义?
“死读”是死抠一字一句,不顾精神实质,“活读”是灵活解读并运用,举一反三。本句再次阐明“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才是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品析《不求甚解》
第⑥段举诸葛亮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列举诸葛亮的例子,从正面论证,很多有成就的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从而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品析《不求甚解》
第⑦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一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当然”笔锋一转,从反面说出对不求甚解的曲解,论证全面、严密。所以这一段具有重要作用:①使论证更严密;②辩证地看待问题,使观点更客观;③从反面进行论证,使论证角度更全面。
品析《不求甚解》
文章开头第①段“一般人常常以为”和结尾第⑨段“经验证明”是插入语,有什么作用?
开头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的插入语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品析《不求甚解》
为什么列举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列举读书时有关影响“会意”的种种问题,意在告诉读者,不应该被这些阻隔,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而应该反复读,才能开卷有益。
品析《不求甚解》
点拨:(1)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从写法上看,文章是如何说理的?
(2)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让人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倾向。
点拨:相同点: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2.说说本课的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不同点:(1)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2)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3)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如夏日牡丹;《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如秋菊傲傲。
谈读书
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有怀疑精神:推敲细想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孜孜不倦
请人代读
:只取摘要
塑造人的性格
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正面立论与直接批驳
读书要虚心
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
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读书的重要作用,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
《不求甚解》通过探求“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和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
思路清晰,语言简练。
全文围绕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谈论一个问题,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谈论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以及作用。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文章语言简练,有格言的意味,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等。
《谈读书》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
如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样写,生动形象,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俗易懂;如运用对比论证说理:“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对比论证使说理透彻、有力。
3.运用排比说理。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写,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让人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1.
运用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
2.运用例证法。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
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
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有关读书的名言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程端礼
2、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3、为乐趣而读书。
——
毛姆
4、读书何所求 将以通事理。
——
张维屏《谈读书》赏析
《谈读书》是一篇名文,文章中的许多精彩语段,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等,都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格言警句。它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首先,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止,谈读书的益处。作者开篇直接点题,认为读书有三大益处:怡情、傅彩和长才。然后从正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可谓要言不繁。随后话锋一转,又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不可”。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作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学问改变气质”(王佐良译作“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的立论更加完整,论证更加严密,写法上又前后呼应。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随笔“essay”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首先由他在英国使用。从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随笔文学文体上的一些特点,即谈话似的,重在发表观点,而不周密论述。本篇文章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至于如何怡情,如何傅彩,如何长才,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好在我们都有体会,说的是常理。但常理却如此精辟,以一当十,这就是培根的力量。文章为了把读书的种种好处谈得透彻,令人心服口服,并不回避相反的观点,诸如读书过多容易变得迂腐,理论脱离实际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等等,但他也不辩驳,而是从容地堵漏洞,从正面点出读书的好处以后,接着谈迷信书本知识容易导致的弊病,“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云云,表明读书贵在能用书的实用观点。接着谈读书的方法,要言不繁,点到即止。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应分别采取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方法,且读书应当和讨论交流、作文相结合,学以致用;还应根据个人性情、需要分别对待。最后,作者根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进一步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文章风格平易流畅,每一句话都有一定的针对性,的确看得出这是一位通晓寻常人人情心理的渊博之士的谆谆告诫。为了增加可读性,使文风亲切,文章还注意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嫁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这就是随笔的特点,仿佛在文艺沙龙里的漫谈似的,没有归纳演绎,原因结果,大小前提,本证旁证,说的道理都是具体的活的东西,生活中用得着的,娓娓到来,令人会心。正像英国文学史家鲁宾斯坦评说的那样:“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