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15课 无言之美九年级语文?下(R版)第4单元?????1. 下列加点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A.意蕴(yùn) 譬如(bì)
一幅画(fú) 瞬息万变(shùn)
B.违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来(zhān)
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
D.怆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BC? ? ? ?? ? ? ?? ? ? ?? ? ? ?A5.下面句子表达的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的道理无关的
一项是( )C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三缄其口。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D(2018?湖州)
何为诗人
余秋雨
余秋雨: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诗经》很了不得。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我一直认为,古代比现代更有诗意,《诗经》就是最早的证据。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地栖居”。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达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不足以指向一个个明确的人。
《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丛治辰:秋雨老师,您曾在一本书中说过,《诗经》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而屈原第一次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
余秋雨: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塑造了他。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万小龙:说到这里,我想应该把“诗人”放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坐标上,并非只是一个写诗的人,而是一个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
余秋雨: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诗人就是诗人。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7.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 文明的不朽诗情。
B.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C.“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明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目的在于说明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B8.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人”的解释是“写诗的作家”。根据上文的观点,写出对“诗人”一词新的理解。在生命整体上充满诗人气质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2) 请写出一位符合这一“新的理解”的诗人(本卷出现过的诗人除外),并简述理由。示例:李白。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乡,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精神追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人。9.有人说:“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你赞同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并联系你的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示例一:同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当然是有用的,它可以让我们好好地活着。“诗”对物质生活而言,确实没有实质性的用处,但是它可以让生命具有诗人气质,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诗意,过一种诗化的生活,拥有诗性,活出诗情。诗,可以让我们与众不同。示例二:不同意。诗,当然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这个“美”是精神的、气质的,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在尘世中“诗意地栖居”,但是知识未必只是让我们“活着”,知识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知识改变命运”“美美地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示例三:需要辩证地看待。知识可以创造财富,也可以让我们活得美。诗,可以让我们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诗意地栖居”,这本身就是“有用”。它们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让我们活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