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 课件(39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无言之美 课件(39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6 11:52:22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议论文无言之美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地圆。
上面第二句虽然详尽,却无法像第一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壮的意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得太多反而不好?也许今天这一课能够解答这个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本文美学观点,学会审美。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学习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运用及作用。
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学习大量引用各种艺术实例来论证“无言之美”这一美学观点。(重点)(难点)(重点)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少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层进式论证结构。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结构、层递式结构,就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层进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构成的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层次间可用诸议论文层进式结构形式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这种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写。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朱光潜先生晚年时,经常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后面,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那位写过鸿篇巨制,至今仍对中国美学有深切的影响力的朱光潜!他合璧中西,学富五车,却又有如此赤子心性。晚年风趣譬如 惨戚 心旷神怡pìqīyíliáo寂( ) 缥miǎo( )寥缈譬如:
附丽:
姑且:
蛾眉:
寂寥:
颦: 比如。
附着,依附。
表示暂时地。
蚕蛾的须细长而弯曲,借指眉毛细而弯。
寂静;空旷。
皱眉。怆然:
惨戚:
缥缈: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悲伤的样子。
悲惨忧愁。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心情愉快 , 精神舒畅。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辨析
同:都形容表现得非常逼真。
异:“惟妙惟肖”偏重于酷似,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很逼真,真假难辨;“栩栩如生”意为像活的一样,即“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此外“惟妙惟肖”多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多指艺术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
例:(1)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2)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闲情逸致:
铢两悉称: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闲适的情致。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导思1.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梳理思路关键词:
含蓄导思2.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分析内涵无言之美导思3.本文最后归纳出作者的美学观点是什么?美学观点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无言之美》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对应教材第 79 页旁批)【答案】以孔子的话,引出了“无言”这一话题,引起下文有关美学观点的论述。本文议论的话题是“无言之美”。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答案】过渡,引出下文,指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 说说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答案】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4.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对应教材第 79 页旁批)【答案】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含义:一、真实表达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把想说的话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里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虽经过画家理想化改造,加入创作者的人格,但美术创作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要表现真情实感。5.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对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答案】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文学作品也不希求情感意旨全都表现出来,所以假如能够充分表情达意,也不是文学创作所希望的,因为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会更有深意和美感。6.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对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答案】第一,摄影家和美术家创作时所用材料和用具不同。相片较图画更“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毫无错误。图画就不然。第二,技术、手法不同。美术家创作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摄影家面对的是客观真实世界,他取景时增加或减少画面物体即可。
第三,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所发生的印象深刻。7.你能体会到这两首诗中“深远”的情感吗?(对应教材第 81 页旁批)【答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指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天地苍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寂寞无聊之情。李白的《怨情》大意是美人儿卷起珠帘把双眉紧紧锁闭一直等待,只看见她泪痕湿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的幽怨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抒发一个孤独女子的幽怨之情。8.第⑨段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的?【答案】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语》,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观点: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墨,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9.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 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本段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众多名家古诗词,引用他们的经典作品,论述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的观点,增强说服力。10.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答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11.句中“不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 内容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删。“不一定”表推测,表示不是“所有情况”,如果删去就太绝对,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2.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论证了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的观点。13.如何理解举雕刻的例子,重在讲“含蓄不露”这个特点?(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答案】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塑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中拉奥孔父子三人在临刑前的神情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没有挣扎呼号,而是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在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这便表现出雕塑也注重含蓄之美的道理。14.这里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答案】不矛盾。这里不主张“吐肚子”指艺术作品表达要含蓄,不要把一切都表现出来,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前文“吐肚子”指艺术作品不说谎,讲究真实性,“和自然逼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表现出来。【答案】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如: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等等。1.【难点探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说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答案】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作者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意。再接着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从正面论述“无言”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2.【难点探究】课文是怎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1.对比突出,形象鲜明。
“言”和“意”的区别,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论证有力,突出了文章的观点。2. 引经据典,举例恰当。
本文论述无言之美时,引用孔子和英国诗人济慈的话进行佐证,同时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等等,资料翔实,说理透彻,以理服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柳永读朱光潜《无言之美》有感
近来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论《无言之美》,每每为朱光潜先生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所吸引,细细回味,不忍释卷,获益良多。
朱光潜先生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谈到,作文有如写字,要经历“疵境 稳境醇境化境”这四个境界。细细想来,朱光潜先生不只是在谈 写文章和练字。这“疵”、“稳”、“醇”、“化”四“境”,可以普适于各个行业和 各门艺术。同样教师的成长,也符合这样的规律。一个教师,从刚进入教师队 伍到成为优秀的教师乃至名师,其教学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必得经由“疵境” 到“化境”,任何人概莫能外。
初登讲台的教师,尽管备课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 只能按教学方案亦步亦趋。课堂节奏,不能收放自如;突发事件,经常手足无 措;生成资源,难于恰当利用。这可以说是“疵境”。
一位教师,只要他勤于反思总结,多观摩名家课堂,多研读课堂实录,多上公开课,那么他对于课堂的感觉,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课堂的调控,可以 悟得一些窍门,熟能生巧,积淀智慧,他就可以上出教学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 学生学得比较投入的课。这可以说是“稳境”。
一般教师也许8-10 年才能达到“稳境”,但是突破这个阶段进而达到“醇 境”则比较难当然也并非难于登天。一个达到“稳境”的教师,如果再想 进一步,就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一个教师若能针对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 下苦功夫,反复锤炼,用一辈子的努力去追求,想来“醇境”是可以达到的。
最难以达到的是“化境”。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领略举重若轻、随心 所欲、信手拈来的风采。他们拥有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的能力;他们具备把学生错误的回答稍加点拨就使他们恍然自悟的妙招;他们练就了引领孩子经 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的本领。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才领略到什 么叫“返璞归真”,什么叫“水过无痕”,什么叫“课即是人,人即是课”。这样 的境界,属于有天赋的人,更属于勤奋而有恒心的人。虽然大多数教师难以达 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有心中埋下一颗“成为 大师”的美丽种子,我们才会逐渐走向成熟。
剖析了教师成长的“四境”,也许你会觉得无比失落这辈子,我是根本 成不了名师的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悲观,名师(优秀教师)成长的“四境”,可以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 名师的成长,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名师也经历过“疵境”阶段:教学之初,他们也会经历和我们一样的挫折, 承受和我们一样的失败。他们也经历过由“稳境”向“醇境”乃至于“化境” 突破的艰难与痛苦。而他们之所以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很快 地走出了失败的阴影。我们今天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和迷茫,名师们都经历过。 这些困惑和迷茫,也许是一道坎,跨过了,我们就成了名师。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放飞自己的理想,享受无比美 妙的“高峰体验”这是大多老师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因此,在遇到困顿和 迷茫的时候,我们要时时勉励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只要我们愿意“衣带渐宽”,那么总有一天会收获“蓦然回首”的那份成功的喜悦。
第二、 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学习名师。
批评家陈四益先生有一奇文《跪着读还是站着读》,虽然讲的是读书的心态, 但借用到我们现今对待名师的态度上也是很贴切的。正如教育在线一位网友说 的:我们看名师的“姿态”,大体上来说有三种:一是“站着”,二是“跪着”, 三为“骑着”。站着,气度从容,胸怀坦荡;对名师之长处或击节、或拍案,对 名师之盲区或质疑、或建议;人格上平等,心态上平和。跪着,奉承连连,五 体投地;对名师之言论或叫好、或鼓掌,对名师之行动或膜拜、或跟风;人格 上卑微,心理上盲从。骑着,居高临下,唯我独尊;对名师之观点,不论青红 皂白一律踩在脚下,咬上一口“失望”的唾沫;对名师之课堂,不论精彩失误 全部打翻在地,扣上一顶“失败”的帽子;人格上扭曲,心态上膨胀。因此, 我们学习名师,最紧要的是摆正心态。我们需要一种“站着”的心态。有了站 起来的心态,我们走近名师,解读名师,仿效名师,追赶名师,超越名师,才 不会是镜中观花,水中捞月。对于名师在各个不同阶段的课例,我们不能一味 叫好,也不能横加指责。毕竟,他们的课也是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明显的时 代标识。我们更不能以名师“化境”时的课堂艺术水准去衡量他尚处于在“醇 境”时的教学水平。
对于名师的课,我们更不能简单模仿。名师的课之所以难以模仿,是因为 他们的个人学养和气质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支玉恒的大气,于永正的幽默,靳 家彦的厚实,孙双金的洒脱,王崧舟的诗意,窦桂梅的激情,薛法根的平实, 都有其独特的标识,任何人是学不会,也是学不好的。面对名师,我们切不可丧失自己。我们可以学习名师解读教材的视角,可以学习名师处理问题的艺术, 可以学习名师臻于“化境”的点拨之功,但不要轻易克隆名师。著名的舞蹈家 杨丽萍说:在舞台上,我一直沉浸在自我之中,我一直觉得我就在“舞”自己。 诚哉斯言!年青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就是我, 我的语文课,就是我的人格和灵魂与学生的人格灵魂在一起舞蹈。年青教师可 以虔诚地学习名师,但绝不要成为名师的附庸。为自己标上“小XX”的称号的, 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名家顶礼膜拜,这是极为媚俗的做派。
第三,名师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为名师的可能。
考察名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技能、人 格与学识的支撑,从“稳境”进入“醇境”或“化境”,人格和学识更胜于技术。 如果我们光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高尚的人格与渊博的学识,那么我们只 能达到“醇境”而难臻“化境”。学习名师,我们既要从细节学起,也要从人格 与学养学起。只有当我们具有了名师的人格、学养,那么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名 师即便我们在天赋上不及名师,终其一生的努力只能达到“醇境”,但是我 们照样可以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不会 自惭形秽,而会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终生。
第四、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大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一个真正的名师, 并不是单单上几节引起叫好的公开课,而是把根深深地扎在课堂上,他们始终 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把爱化为教育的具体细节,让爱常驻孩子心头,让爱化 作幸福,让爱温润心灵,名师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尊重、赏识、唤醒、鼓舞、 激励,这最熟悉的理念在名师的诠释中是那么温馨,那么美丽,那么本真,那 么自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当然,这里的“大爱”还可以指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一个缺乏生活情趣, 没有人任何艺术修养的老师,很难想象其能成为优秀教师。于永正的“京戏”, 靳家彦的“相声”,王崧舟的“书法”,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 艺术的热爱。这种对教育事业,对生活,对艺术的“大爱”,正是一个老师从“稳 境”向“醇境”、“化境”跨越,进而成为优秀教师的最重要的基础。
第五、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思想。
名师是有先进教育思想的老师。他们的思想来源于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 积淀。他们一般都具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外,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与本学科有关的交叉知识、学科历史、学科内涵、学科教育理念演变轨迹等均有涉猎;名师还具有普通教师普遍忽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名师 更重要的是具有人类文化的大视野,即对文、史、经、哲、法学、经济学、自 然科学等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名师的视野,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 高度,名师自身的阅读、积淀、实践、底蕴、反思、求索等最终使名师具备先 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成熟了,就如放在口袋的锥子一样,一旦有了机会就 会破袋而出,所谓“水到渠成”。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才有可能达到“醇 境”乃至“化境”,才有可能成为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在线的“看云”(薛瑞 萍)老师,就是这样的杰出代表。
第六、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的教育智慧。
名师都是有丰富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积 累的。教育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用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课堂 的每一个细节,那么智慧会源源不断地生成。课堂上,思维受阻的时候,意见 分歧的时候,陷入僵局的时候,都是我们锻炼并生成智慧的最好时机。用智慧 去经营智慧的事业,我们将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一旦积累到一定 的量,必将有质的转变,教育智慧也必将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力。此时,我们已经不觉间走向了“醇境”乃至“化境”,我们就已经成为了优秀的教师。
第七、我们学习名师,当学习名师将整个人生献给教育事业的胸襟。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 种差别,我们仍可以将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最低的说起,这四等 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 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要想成为优秀教 师乃至于名师,必须要树立将所有的智慧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信念。只有超越世 俗的功利色彩,将教书育人作为实现自我,享受幸福的事业,我们才能深刻地 理解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自觉地奉献全部的心力与才情。这种理解和自 觉,使得我们处于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在精神 上超越了人世间的“天地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一名教师,只有他的人生达到“天地境界”,其教学 艺术才会达到“化境”,他才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