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议论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
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重点)
(难点)
(重点)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
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契合
拘泥
创伤
创造
一
读一读字音
qì
nì
chuāng
魔法记忆:语境记忆法。尽管他身心多次受到创(chuāng)伤,却始终阻挡不住他要创(chuàng)造新生活的愿望。
chuàng
歌yáo(
)
海xiào(
)
二
写一写字形
谣
啸
三
记一记词义
歌谣:
契合:
旷远:
海啸:
苟安: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合得来,意气相投。
空旷辽远。
海水的一种剧烈波动,起因是海底地震或海上风暴等。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
“拘泥”“局限”辨析
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拘泥”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局限”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1)最佳实践是一个必要的、讨厌的东西,但是专家不会拘泥于最佳实践。
(2)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固执,不知变通。
导思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归纳出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中心论点
关键词:
驱遣想象
导思2.作者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鉴赏文艺
导思3.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论证思路
导思4.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对写作有借鉴意义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1.“这样,
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这样”指代什么内容?
【答案】指代人们用文字把歌谣记录并保留下来。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3.
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阐述先有文艺,再说明创造出文字,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就有了作者和读者。层层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第⑤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桥堍的两边,是文字将二者的心情相契合。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谈谈你对这句话中“见”“感”的理解以及句中所讲道理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答案】“见”字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给予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就提示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6.
“接触”一词有什么含义?
【答案】“接触”形象地写出了读者通过文字与作者在思想上有了沟通。
7.
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答案】一个是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想象创造形象;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透过文字,领悟形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这一桥梁相互沟通。
8.这一连串的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揣测着读者的心理步步追问,指出只是根据字面意义的追问于文学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9.此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比喻论证作用分析法
。运用了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阐明驱遣着想象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的愉悦之情。
10.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此题运用
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11.读⑧⑨两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的。
【答案】首先,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其次,明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传达出怎样的印象。然后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收获阅读之愉悦。
12.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答案】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而且展开这对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13.第14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此题运用
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答案】文章开篇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然后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接着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具体分析读者如何驱遣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论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难点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答案】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难点探究】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读者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诗句为例
散文诗为例
图画呈现眼前
接触作者意境
驱遣想象
接受美感的经验
得到人生的受用
作者以诗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列举典型例子。
文中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此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
2.语言通俗易懂。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注意,还引导着读者应该怎样来驱遣自己的想象,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3.
清晰的写作思路。
文章先以简练的语言,总说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接着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指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然后分别就作者和读者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重点阐述了读者要通过驱遣着想象去走进作者的心灵。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列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幻想、梦想和预言,即对潜在的明天的想象。一些世界上最大、最铁石心肠、曾经是现在主义的化身的公司今天却雇佣直觉的未来学家、科幻作家和幻想家作顾问。——托夫勒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驱遣想象的运用
读前要思索想象
阅读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更好地积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入思考能推进阅读,深化阅读。
那么,推动学生思考的动力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想象,不仅能启动学生的阅读欲望,也是阅读中推动思维前进的强大助力。
《故乡》一文的开头这样写到:“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很多学生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常常忽略其中意味,教师却可以抓住这句平淡又丰富的语句引导学生
展
开
想
象
:
“我”冒着严寒回去的故乡,你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吗?你能想象相隔二千余里的遥远的故乡会有怎样的人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吗?你还可以想象,当“我”踏上久别的故乡,重逢之后会发生哪些事呢?你是否可以想象,和“我”带着怎样一种期待和心情在回乡之路上前行?打开了学生文本阅读前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一系列的可能后继续阅读,与文本的真实产生或吻合或反差的思索。为什么想象中神异美丽的故乡变得晦涩黯淡,为什么儿时亲密的伙伴变得冷漠麻木,为什么重逢没有温暖没有欢乐,为什么牵挂期待日思夜想的故乡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这一系列的“为什么”与读前想象产生的强大冲击将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主动寻找“故乡”背后的秘密。
又如,笔者在上《明天不封阳台》时,改变让先预习后讲析的做法,在出示课题后,也不让学生打开课文,形成一段文本“空白”.笔者设置了几个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先期思索想象(原来是否要封阳台?为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封阳台?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从“封”到“不封”的巨大转变呢?),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思考所得来填补文章的“空白”.
课堂在短暂沉默后出现了叽叽喳喳的现象。之后学生翻开书本阅读,比照课文和自己脑海中的“文字”,兴致高涨,精神专注。读文本前的思索想象,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了对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读中要推敲想象
叶圣陶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许多文学作品中,作者表情达意时而直白明显,时而含蓄隐晦。因此,在阅读鉴赏中,要发掘作者的内心真实,就要善于在阅读中仔细推敲作者的用词用意,架构组织,预设留白等。在推敲想象中拨开文字表层涵义,体味作者丰富的情感。
例如《背影》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对父亲的文字描述:“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段文字是《背影》最精彩感人的“车站送别”前,关于父亲决定亲自送“我”的过程的一段叙述。文字朴实,不加修饰,只是客观地叙述过程。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一瞥而过,而把重点放在对车站背影的品味鉴赏中。教师的点拨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本已“说定”的事,父亲要改变主意呢?你能想象父亲“再三嘱咐茶房”时的情态和语言吗?在最后“终于决定”前,作者用了“踌躇”一词来表达父亲内心的斗争。值得推敲想象的是,父亲“踌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父亲认为的“不妥帖”“不好”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叙述这个小插曲呢?
如果不写,对主题的表达有没有影响呢?这段文字其实有很多可以推敲的地方,作者也留了些空白供读者去想象,善于找到和品味它们正是把握文中“我”对父亲情感变化的关键节点,也更能深刻感受到父爱的朴实厚重。
事实上,我们所阅读的文章,其中有好多写得含蓄的文字,有好多能给读者充分想象回味的地方,比如如人物描写、场景描写的简略处,比如故事情节的省略处。其字里行间往往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要指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究去发掘隐在其中的内容或情感。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设问:这里是不是做了艺术省略或高度简写?能不能补充出省略的情节?能不能详细叙写出当时的情景?这里是不是最终的结局?它后来的发展究竟会怎么样?在阅读鉴赏中,有机点拨学生进行这样的读中推敲想象,就能感受作者用词、布局的精妙,就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含蓄和深沉,就能深刻把握文本的主题。这正是鉴赏文本的关键所在,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读后要探究想象
阅读,是一个精神创造的过程。会读的学生,能通过阅读将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善读的学生还能在阅读后整合自己的经历、感受产生创造性的精神获得。读后的探究想象就
是阅读后的创造过程,它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和审美力。
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已经结束了文章内容的讲解,学生对于主题思想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解读和认知。按一般教学流程,教师可以进入总结阶段。但是,某位老师改变了这种常规的教学过程,增添了读后探究想象的步骤---老师启发学生探究想象三个问题的:1、渔人如果再寻桃花源时找到了桃花源,故事将如何继续发展?
2、渔人如果不离开而永远留在桃花源,桃花源的世界会改变吗?
3、如果桃源外的世界也变得平和安宁,桃花源还会继续存在吗?通过探究想象,学生对作者设计文本结局最能寄托对和平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最能批判黑暗的现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们体会到,只有寻不到的桃源才是人们最想去的地方,也是读者最流连的神秘世界;他们领悟到,这份淡淡的缺憾中所包含着的作者的感叹和悲伤,这份不可得、不完美恰恰是当时社会分崩离析,黑暗无边的暗示和投影。没有探究想象,学生的理解就仅能停留在对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感知而无法体会作者内心的缺憾和叹恨。
又如苏教版课文《画山绣水》是杨朔在上世纪
60
年代写的,那是一个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文中记叙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是一些阴惨惨的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杨朔写作带有时代的印记。今天我们学《画山绣水》,能不能与时俱进,让优美的故事与美丽的山水相辅相成?老师要求学生“挖空心思”
地改编课文:发挥想象力,去掉文中凄惨的故事,自己另外想象一种美丽的传说。学生在沉静了几秒钟后激动欢呼,跃跃欲试。于是课堂里有了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有父子都考上举人的“父子岩”传说,有为爱情坚贞不渝的“望夫石”,有从洞口走出来嫁给忠厚勤奋人的“媳妇娘岩……看看作家的文章,读读自己的作品,学生体会到了作家创作的良苦用心,也对想象丰富奇特的画山绣水感受得更加深刻了。
如此,读后探究想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总结为创造,培养了学生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了鉴赏、审美的能力。
实践证明,驱遣想象,是阅读含蕴的一种放射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驱遣想象“,善于抓住读前、读中、读后三个节点,涵咏揣摩思索,使得学生能”坐于室而观于海,处于今而论久远“,让文本”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以有效提升学生善读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