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西魏十六国
南朝梁齐东晋西
晋北魏东魏宋北朝北齐北周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朕兵多将广,定要挥兵南下,一统河山。老臣以为时机未到,请陛下三思。 西晋灭亡后,北方出现历史上的“十六国”。前秦强大后,于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其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陛下天命昭昭,定能一统山河。投鞭断流东山再起小儿破贼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功败垂成淝水之战淝水之战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相关成语:
结果:
影响:
前秦意图统一南北383年前秦VS东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苻坚被部将姚苌杀死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
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
战的状态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
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
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从前秦方面看 :一、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民族矛盾重重,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二、苻坚骄傲,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指挥失误。从东晋方面看:三、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 四、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北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胡汉差异已经不明显。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风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迁都的原因: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迁都洛阳(都城)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
——《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二、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北魏文官俑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北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四、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娶了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
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为妻孝文帝 自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迁都洛阳二、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四、改鲜卑姓为汉姓 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狄夷。昨至洛阳,始之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东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从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促进民族交融
增强北魏实力一、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二、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意义?一、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即以席为坐。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坐姿:两腿屈折,膝向前,上身的体重全部由臀部挤压在腿上,下肢极易酸麻,久之还可能变形。所以,当高坐具的胡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部份汉人的欢迎,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 。胡床最初是一种以绳连缀在木头上,可开可合,携带方便,无靠背的折叠凳,类似今天的马扎。汉人使用胡床,开始只见于军旅,到了北朝,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以胡床为坐具。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趣味阅读:凳子、椅子的来历生产生活方面:文化方面:政治方面: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民族关系: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学习汉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合作探究二二、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意义?一个民族想要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课小结一、淝水之战1、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2、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措施2、影响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表现2、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