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6 17: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16课 三国鼎立皇帝年龄小,许多事情就不能自行决定,就会导致后宫或者外戚专权,太监当政,直接导致政权的腐败,国家的衰弱甚至灭亡。东汉和帝以后各帝即位年龄表东汉中后期公元184年,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揭杆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东汉中央朝廷无力征讨起义军,便放任各地募兵镇压。虽然黄巾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实亡。 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势力乘机扩充武装,形成众多割据军阀。军阀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期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 操袁 绍 乌巢 三、四万人十万人
官渡之战
袁绍
曹操官 渡 之 战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公元200年以少胜多官 渡 之 战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袁绍失败的原因: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从比较战前双方实力和战争中两人的所作所为分析曹操取胜的原因:袁绍曹操曹操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之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赤壁之战背景:曹操统一北方,
孙刘势力有所发展。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等人。后采用诸葛亮的主张联孙抗曹,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222年彝陵之战中失败,不久病死。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由于他善于用人,军纪严明,受到百姓欢迎,势力不断壮大,孙策死后,继续经营江东。208年联刘抗曹,在赤壁之战中获胜。229年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赤壁之战前形势图赤壁假设你是当年三国时的一位谋士,你会辅助谁一统天下呢?如果你是刘备的谋臣,你会怎样出谋划策,让刘备不被强大的曹操势力消灭呢?赤 壁 之 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利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 结果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用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2、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为什么呢?分析讨论孙刘联军胜利原因:曹操战败的原因: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战术失误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
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皇,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 三、三国鼎立220年221年222年曹丕刘备孙权洛阳成都建业(南京)政权名称建国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pī)三国鼎立的形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魏蜀吴三国形势图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
船队曾到达夷洲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水利发展经济民族造船业卫温夷洲台湾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议一议: 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在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可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刘备孙权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 ( 208年)魏蜀吴本课小结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B、229年C、221年D、222年CAD课堂练习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6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这句话有错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课后活动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幸存的人有如百分之一,想起来就让人感到苍凉。(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东汉末年,因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导致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出现了百姓流离失所、死者相籍的场景。战乱连年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死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阅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写于“官渡之战”)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实现了吗?
原因又是什么?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宏大的志向——统一全国没有 曹操想统一中国,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你认为鲁迅这段话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证明你的看法。
评说曹操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认为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