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11-27 19: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行驶的车辆突然刹车时,车上的人向前倾的原因是( )
A. 车辆对人施加了一个向前的力 B. 车辆具在惯性
C. 人受到向前推的力 D. 人具有惯性
2.在物理中,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列描述快慢的成语中,与速度的定义方法最相近的是( )
A. 离弦之箭 B. 风驰电掣 C. 一日千里 D. 姗姗来迟
3.小明陪着妈妈在奥体大街散步,拍了些远处的街景照片,先后连续拍了两张,如图所示,根据照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是向左运动的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马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是向左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的物体中速度最小的物体是大卡车
4.某中学生的信息档案中,错误的信息是( )
A. 身高1. 68m B. 质量60kg
C. 体温36. 8℃ D. 步行速度10m/s
5.2014年5月,在仙海风景区举行了绵阳建市以来最大规模的龙舟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员用浆向后划水使龙舟前进,说明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龙舟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C. 运动员不再划龙舟,龙舟会慢慢停下来,说明物体运动情况要力来维持
D. 龙舟静止时没有惯性,运动起来后才有惯性
6.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 泰州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 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5m/s
C.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D. 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大约为0.45h
7.如图所示,水平地面G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5N的拉力F。物体经过E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物体的位置,物体在EG段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EF段的速度大于GH段的速度
B. 物体在GK段受到的摩擦力等于5N
C. 拉力F在EF段所做的功大于在GH段所做的功
D. 拉力F在EF段的功率小于在GK段的功率
8.以下对物理现象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 一册物理课本的重力约为10N?????? B. 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C.泰安夏天最高气温约为60℃?????? D. 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7s
9.对于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是温度的单位,读为度 B. μm 是长度单位,它的中文名为微米
C. 米/秒是速度单位,5 米/秒读为每秒 5 米 D. km/h 是速度的主单位
10.在新型飞机研制中,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飞机 B. 地面 C. 他本人 D. 模拟气流
11.下列估测中,与实际偏差较大的是( )
A. 人体正常温度约为36.5℃ B. 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1J
C. 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30m/s D. 500W家用电熨斗工作电流约为2.3A
12.研究物体运动时常利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即在暗室中采用闪光灯每隔相等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此时物体运动的位置。下图是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甲、乙竖直下落时的频闪照片(每隔0.02s闪亮一次),据此记录,两球均从a下落到b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球匀速运动,受到阻力大
B. 乙球用时短,受到重力大
C. 甲球用时较长,为0.12s
D. 两球频闪时间相同,均匀速运动
13.甲乙两个物体都作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2:1倍,甲运动的时间是乙的2倍,则甲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  )
A. 1:1 B. 1:4 C. 1:2 D. 4:1
14.如图所示是运动员百米赛跑时的情景,针对此情景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
B. 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减小压强
C. 运动员跑得越快,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短
D. 运动员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人具有惯性
15.小芳坐在竹排上,在静水中前行,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 静止的水 B. 江边的小山
C. 乘坐的竹排 D. 超越竹排的小船

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6.如图是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B. 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 从第3s开始,,第5s时A、B相遇
D.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1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 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 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 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8.小力根据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某辆玩具小车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判断出( )

A.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8m/s
D. 小车的速度大小为1.25m/s
19.小明一家五一开车去旅游,汽车匀速行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
B. 汽车紧急刹车时小明向前倾,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C. 用手拍打座椅时,手有疼痛感,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关闭发动机后,汽车由于受阻力的作用,最终将停下来


三、实验题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做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________?m/s.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
21.用皮尺和停表测量一个人跑步时的平均速度,4位计时员分别记录了这个人跑步通过10m、20m、30m、40m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在各段路程中 这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跑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2)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四、计算题
22. 2014年我国将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覆盖率达99.7%以上,怀化市政府在各地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我的新家园”的活动,其中推土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某型号履带式推土机,其发动额定功率为120kW,质量为1.5×104kg,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25m2,取g=10N/kg.求:
(1)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当推土机以额定功率进行推土作业时,在平直的场地上以1.5m/s的速度匀速前进了15m,求推土机所做的功.
试卷第2页,总5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车上的人下半身随车停止运动,而上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因此,发生这一现象是因为乘车的人具有惯性,故D选项正确。
2.C
【解析】
试题分析:要判断哪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就看哪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
解:这四个选项中的成语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中“离弦之箭”、“一日千里”、“风驰电掣”这三个成语描述的是物体运动非常得快,而“姗姗来迟”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比较慢.但这四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一日千里”,因为这个成语中,“一日”指的是时间,“千里”指的是路程;即表示在单位时间“一日”内通过的路程为“千里”.
故选 C.
3.D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可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
首先由图片判断出轿车和卡车的速度大小,然后根据参照物的不同,来判断树、骑自行车的人、卡车的运动方向.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是相同的时间看物体一定的距离,也可以是相同的距离比较物体所用的时间.
解:A、以卡车为参照物,路灯向右运动,故A错误;
B、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树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向右运动,故C错误;
D、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三者通过的距离,发现大卡车通过的距离最短,所以大卡车的速度最慢.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4.D
【解析】试题分析:A、中学生的身高在1.7m左右,此中学生身高为1.68m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B、成人的质量是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在60kg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C、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36.8℃在正常范围之内符合实际,不符合题意;
D、人正常的步行速度在1m/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人体长度、体温、质量、步行速度的估测.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5.A
【解析】A. 运动员用桨向后划水,对水施加力的作用,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就会对船桨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使龙舟前进.此选项正确. B.龙舟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具有惯性的原因,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此选项错误;C.运动员不再划龙舟,龙舟会慢慢停下来,原因是龙舟受到水的阻力作用.此选项错误;D. 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所以龙舟静止时有惯性,运动起来也有惯性.此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①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②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③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C
【解析】解答:A. 夏天气温虽然比较高,但泰州的最高气温应该在40℃以下。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1m/s左右,达不到5m/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大约是75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D. 一节物理课的时间在45min=0.75h,而不是0.45h.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点睛: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7.D
【解析】
A. 由图和题意可知,物体在EF段和GH段通过的路程相同,但所用时间tEF=2tGH,由v=可知,物体在EF段的速度小于GH段的速度,故A错误;B. 由图可知,物体在GK段做变速运动,故物体在GK段所受的摩擦力不等于拉力,即不等于5N;故B错误;C. 由图可知,sEF=sGH,所用的拉力相同即F=5N,由W=Fs可知,所做的功相同,故C错误;D. 由图和题意可知,sEF点睛:(1)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由速度公式v=解题;(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据此分析;(3)根据功的两个要素,由W=Fs解析;(4)分析图象,根据P=判断。
8.B
【解析】
【分析】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
A、一册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00g,故重力;故A错误;
B、课桌的高度接近1m,约为75cm(0.75m)故B正确;
C、泰安夏天最高气温约为40℃左右,达不到60℃;故C错误;
D、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15s,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9.B
【解析】
【详解】
A、℃是温度的单位,读为摄氏度,故A错误;B、μm 是长度单位,它的中文名为微米,故B正确;C、米/秒是速度单位,5 米/秒读为5米每秒,故C错误;D、在国际单位制中是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故D错误;故选B.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机舱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所选择的参照物相对于飞机有相对位置的改变,四个选项中只有模拟气流相对于飞机有相对位置的改变,故应选D。
【考点定位】参照物的选择
11.C
【解析】
人体正常温度约为36.5℃,故A正确;两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1kg,重约为1N,举高1m做的功约为1J,故B正确;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5m/s,故C错误;家庭电路中的电压为220V,500W家用电熨斗工作电流约为2.3A,故D正确;应选C。
12.A
【解析】
【分析】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物体做变速运动;判断甲球的运动状态,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阻力大小;知道闪亮一次的时间和闪亮的次数,求出甲乙运动的时间。
【详解】
A、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甲做直线运动,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断变大,乙球做加速直线运动,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阻力等于重力;乙球做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大于阻力,因为甲乙质量相等,则甲乙两球的重力相等,故甲球受到的阻力大于乙球受到的阻力,故A正确;
BC、由图可知,甲球用时0.02s×5=0.1s,乙球所用时间为0.02s×3=0.06s,故甲球用时较长,乙球用时短;甲乙质量相等,则重力相等,故BC错误;
D、两球频闪时间不相同,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做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力和运动的关系,需要知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做变速运动。
13.D
【解析】由题意知,;
则:
故选D.
14.B
【解析】解:A.运动员百米赛跑时,运动员与地面之间有位置的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故A正确。
B.运动员的鞋底花纹很深,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故B错误。
C.百米赛跑时,运动员通过的路程一定,跑得越快,速度越大,根据可得,所以到达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故C正确。
D.运动员冲到终点,由于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运动,所以不能立即停下来,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睛:选取百米赛跑的情境,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增大摩擦的方法、惯性、运动快慢的比较等知识,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
15.C
【解析】小芳坐在竹排上,在静水中前行。小芳和静止的水、江边的小山、超越竹排的小船之间都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静止的水、江边的小山、超越竹排的小船为参照物,小芳是运动的。小芳和乘坐的小船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乘坐的竹排为参照物,小芳是静止的。
点睛:小芳是静止的,要选择和小芳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改变的物体为参照物.
16.BC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5s内A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m,B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知,A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B物体的平均速度,故A错误。
B.由s-t图像可知,在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故B正确。
C.从第3s开始,A物体的速度,B物体的速度,则,第5s时A、B路程相同、相遇,故C正确。
D.由s-t图像可知,在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点睛】
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A、B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17.AC
【解析】试题分析: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
故选:AC.
视频
18.AC
【解析】由图像知道,小车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且小车沿直线运动,所以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由图像知道,小车5s内通过的路程为4m,所以小车的速度:v=s/t=4m
5s=0.8m/s,故C正确,D错误,故选AC。
19.CD
【解析】
【详解】
A. 小明和汽车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自己乘坐的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故A错误;B. 小明和汽车一起行驶,汽车急刹车时,小明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小明会向前倾。但不是受到惯性。故B错误;C. 手拍打座椅时,手对座椅有力的作用,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座椅对手施加反作用力,所以手有疼痛感。故C正确;D. 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在阻力的作用下,使速度减小,最终将停下来。故D正确。故选CD.
【点睛】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惯性是物体具有的性质,不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0.v= 小 便于记录时间 大 变速 0.3 增大斜面的长度
【解析】
【详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通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便于记录时间。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测时间偏小,由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由题,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为3s,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2s,已知sAB=sBC,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BC段的路程sBC=s1-s2=1.2m-0.6m=0.6m,BC段所用时间tBC=2s,
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下落时间较难测出,可以增加斜面的长度,延长下落时间。
21. 3. 1 5.6 4.2
【解析】(1)由表格的数据知道,当s1 =10m时,t1 =3.2s,所以从起跑到10m处的速度为v1 =s1/t1=10m/3.2s=3.1m/s,
(2)由表格的数据知道,当s2 =30m-10m=20m时,t2 =6.8s-3.2s=3.6s,所以从10m到30m处的速度为v2 =s2/t2=20m/3.6s=5.6m/s,
(3由表格的数据知道,当s3 =40m-30m=10m,t3 =9.2s-6.8s=2.4s,所以从30m处到40m处的速度为v3 =s3/t3=10m/2.4s=4.2m/s。
22.(1)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6×104Pa;(2)推土机所做的功为1.2×106J.
【解析】试题分析:(1)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mg=1.5×104kg×10N/kg=1.5×105N,所以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6×104Pa;
(2)推土机匀速前进15m所用的时间为:,推土机所做的功为:W=Pt=120×103W×10s=1.2×106J.
答:(1)推土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6×104Pa;(2)推土机所做的功为1.2×106J.
考点:压强的计算;功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