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九中学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第8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被誉为“状元实业家”的是(B )
A.卢作孚 B.张謇 C.张之洞 D.侯德榜
2.清政府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A )
A.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B.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 C )
A.采矿业 B.机器制造业
C.轻工业 D.造船业
4.下列有关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史实中,发生于上海的是( D )
①创建京师大学堂 ②创办《申报》 ③创办商务印书馆 ④创办《东方杂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 A )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6.2017·玉林市二模辛亥革命时期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习俗改良是( B )
A.废除跪拜礼 B.断发易服
C.简化婚礼 D.推行白话文
7.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D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8.【2017·玉林市一模】民国初,“老妈子、丫头、堂役”等一律改称“服务员”;“邮差”改称“邮递员”;“老爷”改称“先生”;“拘票”改称“逮捕证”。上述称谓的改变说明( C )
A.民国时期崇洋思想严重 B.民国社会风俗得到全面更新
C.平等理念正在改变社会 D.中国已经实现民主共和制度
9.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B )
A.开明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中华书局 D.生活书店
10.辛亥革命后改变的愚昧习俗中,专属妇女解放的一项是( D )
A.易服饰 B.剪发辫 C.改称谓 D.劝禁缠足
11.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以下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
A.《愚公移山》 B.《狂人日记》
C.《义勇军进行曲》 D.《黄河大合唱》
12.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13.某地电影频道台标中有“1905”的字样。它蕴含的意义是( C )
A.1905年是电影的诞生年
B.1905年电影来到中国
C.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
D.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彩色电影
14.右图是创作于1910年的漫画《中国最近之悲观》。漫画中一位中国人划着写有“中华货”“中国出品”“中国自造土产”的小船,在“舶来货”的汪洋大海中前行。该漫画( D )
A.揭露了列强武装侵华的罪恶行径
B.表明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C.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说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15.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C )
A.郭沫若——《女神》 B.鲁迅——《狂人日记》
C.曹禺——《家》 D.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C )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每周一同学们都会齐聚学校操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奏唱国歌仪式。国歌是指( C )
A.《黄河大合唱》 B.《我的祖国》
C.《义勇军进行曲》 D.《英雄赞歌》
1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C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19.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镜头一:商人到日本人在苏州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申报》报社当记者
C.镜头三:商人正在读《新青年》,了解新闻时事
D.镜头四:商人家住北京东交民巷
20.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A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改错题
21.史料诊断
王敏的班级为了重现“清末民初学生的学习状况”,排演了一出历史剧。请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剧情中有哪四处设置不符合史实,并说明理由。
1896年的一天,17岁的刘子强进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读书。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知识和文化,临行时父亲为他买了一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介绍西方学术的著作。学校的生活虽然很紧张,但他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观看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让他永远难忘。1901年他学成毕业。1906年,为了求取功名,他又参加了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全家庆贺。
(1)错误: ;理由 。?
(2)错误: ;理由 。?
(3)错误: ;理由 。?
(4)错误: ;理由 。?
答案:(1)错误:1896年的……京师大学堂。理由: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
(2)错误:买了一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介绍西方学术的著作。理由: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
(3)错误:在校期间观看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理由: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
(4)错误:1906年,为了求取功名,他又参加了科举考试。理由: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三、材料题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1912年至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600多家,这八年的投资超过了以往的40多年。1911年,全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纱厂有20家,纱锭约50万枚,资本1700万元;1919年增至35家,纱锭65万多枚。1914年中国面粉出口不足7万担,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
材料二 在中国的煤矿生产中,1913年日本直接攫夺和参加投资的煤产量为319万余吨,1919年增为501万余吨;铁矿生产,1915年日本参加投资的铁矿产量为5万余吨,贷款铁矿产量为54万余吨,1919年前者增为44万余吨,后者增为90余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与材料一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的分析是否矛盾?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实业团体的推动。
(2)发展快速;轻工业发展较快;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3)史实: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不矛盾。说明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7月,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它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
(1)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哪一年?根据材料一归纳京师大学堂课程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1)1898年。中西结合。
(2)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在创办初期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
(1)阅读材料,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2)由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3)民族工业要想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哪些有利条件?
答:(1)感受到张謇的爱国之心,他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
(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
(3)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25.近代教育、新闻出版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校牌与旧址
(1)材料一中的《申报》在何时何地创办?它在中国新闻出版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2)材料一批判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
(3)材料二中的“大学堂”创办于哪一运动期间?列举这一运动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争后,又是如何改革教育的?
(4)上述制度的废除和“大学堂”的创办说明了什么?
答案:(1)1872年。上海。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制度:科举制度。弊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时间:1905年。
(3)戊戌变法期间。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4)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意思相近即可)
26.观察下列有关近代中国著名文学艺术家的邮票,回答问题。
文坛斗士 国歌功臣 美术大师
(1)结合邮票及提示,写出这三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及一部代表作品。
①文坛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国歌功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美术大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定的历史时代使这些文学艺术家们拥有了一个神圣的使命,这个神圣使命是什么?
(3)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答:(1)①鲁迅 《狂人日记》 ②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③徐悲鸿 《愚公移山》
(2)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3)学习他们不怕艰难困苦,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命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