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8 18:59:37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解析版)
一.选择题
1.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皇帝 D.太尉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应把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时期,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依据所学知识:秦朝时期,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即御史大夫具有监察职责。
故选:B。
2.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汉初的太平盛世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分析】本题以“汉初的太平盛世”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
【解答】西汉初建立时,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开始逐渐恢复,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故汉初的太平盛世是文景之治。
故选:C。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
A.统一货币 B.分封制 C.统一赋税 D.休养生息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知道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
故选:D。
4.2017 年1 月9 日,屠呦呦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下列属于秦汉时期斐然的中医学成就的是(  )
①编订了《周髀算经》
②著有《伤寒杂病论》
③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④著有《医学集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以屠呦呦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依托,考查秦汉时期的中医学成就。
【解答】属于秦汉时期斐然的中医学成就的是②著有《伤寒杂病论》和③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①编订了《周髀算经》是东汉数学著作,是数学成就,④《医学集成》是清朝医学著作。
故选:B。
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句话说明?(  )
A.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B.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C.秦二世更加残暴
D.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据“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说明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B。
6.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击败秦军主力的关键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趁项羽决战之机,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击败秦军主力的关键战役是巨鹿之战。
故选:C。
7.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分析】本题以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因而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郡县制。
故选:C。
8.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①皇帝独尊
②君权神授
③皇权至上
④皇位世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分析】本题以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据“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旨’或‘诏’,印章称‘玺’,”可知,“朕”“制”“诏”“玺”等都只能由皇帝一人专用,所以体现了皇帝的独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①③是正确的选项。
故选:C。
9.“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下列属于汉高祖成就的是(  )
A.建立汉朝 B.降低田赋,实行三土税
C.废除严刑苛法 D.开创“文景之治”同面
【分析】本题以“《咏汉高祖》”为切入点,考查了刘邦建立西汉的知识。
【解答】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是现在的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与刘邦建立汉朝有关。
故选:A。
1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
D.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没有推翻秦朝统治,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故选:C。
11.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成语典故,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退想。下列成语产生于“楚汉之争”的是(  )
A.退避三舍 B.破釜沉舟 C.投鞭断流 D.纸上谈兵
【分析】本题以成语为依托,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取得大败秦军主力的决定性战役。
故选:B。
12.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不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有(  )
A.揭竿而起 B.约法三章
C.三过家门而不入 D.破釜沉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成语典故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黄河水患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也因此演化出一个成语:三过家门而不入。题干中选项ABD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成语典故,选项C不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成语典故。
故选:C。

二、材料题
1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一,二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
(2)材料一讲的是哪件事?材料二中“虚筑防胡万里城”指的是什么?
(3)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不少于三项)
(4)秦王扫六合之后,继续南征北战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疆域四至最远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分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解答】(1)由“秦王扫六合;虚筑防胡万里城”可知,材料一、二中“秦王”、“秦皇”指的都是秦始皇(赢政)。
(2)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因此材料一中“诸侯尽西来”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由“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可知,材料二中“虚筑防胡万里城”反映的是为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3)故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4)据所学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故答案为:
(1)秦始皇(赢政)。
(2)秦统一六国;秦朝为了抗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①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②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③统一度量衡制度;④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⑤开凿灵渠;⑥修筑长城。(不少于三项即可)
(4)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立帝)于是约法省禁(制订多节的措),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个皇帝?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3)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么样的统治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解答】(1)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残破荒凉的经济形势。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是造成此局面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上”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据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的相同思想。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
(1)残破荒凉的经济形势(主要意思符合题意即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主要意思符合即可)
(2)刘邦(或汉高祖)。
(3)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文景之治”。(描述当时具体状况也可)
15.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陕西临潼东边的驅山北能,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什么特点?从而,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材料二内容由谁提出的?他的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提倡?
【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奢侈腐化,徭役繁重,这导致了农民起义暴发,推翻秦朝统治。
(2)由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这是陈胜提出的,他们主张推翻秦朝统治,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人民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陈胜、吴广具有勇敢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或革命首创精神)
故答案为:
(1)奢侈腐化,徭役繁重;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只要写出繁重的福役或沉重的赋税即可)
(2)陈胜;推翻秦朝统治;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人民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3)勇敢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或革命首创精神)
16.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的图一人物是 秦始皇 。他最大的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 。图二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推行 郡县 制度。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反映的是他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分别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3)材料三中所说“书籍被烧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经过他的南征北讨,开疆拓土,疆域广大,东至大海,西到 陇西 ,北到 长城 一带,南达南海。
(5)请对材料一中的图一人物作出客观评价。
【分析】本题以四幅图片和书籍被烧残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评价秦始皇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在地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分析图片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后推行隶书。
(3)分析材料三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5)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后称秦始皇)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始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上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派将军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造成人民徭役、赋税负担沉重,故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秦始皇(嬴政);秦朝;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铜钱。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规范文字)和隶书(笔画简单文字)。
(3)焚书坑儒。
(4)陇西;长城。
(5)正: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反: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皇帝 D.太尉
2.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统一的朝代,汉初的太平盛世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
3.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暴政,采取了什么政策来恢复经济(  )
A.统一货币 B.分封制 C.统一赋税 D.休养生息
4.2017 年1 月9 日,屠呦呦获得2016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下列属于秦汉时期斐然的中医学成就的是(  )
①编订了《周髀算经》
②著有《伤寒杂病论》
③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④著有《医学集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句话说明?(  )
A.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B.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C.秦二世更加残暴
D.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
6.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击败秦军主力的关键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大泽乡起义
7.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8.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①皇帝独尊
②君权神授
③皇权至上
④皇位世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9.“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下列属于汉高祖成就的是(  )
A.建立汉朝 B.降低田赋,实行三土税
C.废除严刑苛法 D.开创“文景之治”同面
1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
B.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
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
D.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1.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精彩的成语典故,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退想。下列成语产生于“楚汉之争”的是(  )
A.退避三舍 B.破釜沉舟 C.投鞭断流 D.纸上谈兵
12.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不秦末农民起义时的有(  )
A.揭竿而起 B.约法三章
C.三过家门而不入 D.破釜沉舟

二、材料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1)材料一,二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
(2)材料一讲的是哪件事?材料二中“虚筑防胡万里城”指的是什么?
(3)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不少于三项)
(4)秦王扫六合之后,继续南征北战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疆域四至最远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立帝)于是约法省禁(制订多节的措),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个皇帝?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3)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么样的统治局面?
15.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陕西临潼东边的驅山北能,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什么特点?从而,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材料二内容由谁提出的?他的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提倡?
16.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的图一人物是   。他最大的功绩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图二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他推行   制度。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反映的是他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分别采取的什么措施?
材料三: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3)材料三中所说“书籍被烧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经过他的南征北讨,开疆拓土,疆域广大,东至大海,西到   ,北到   一带,南达南海。
(5)请对材料一中的图一人物作出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