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21课的内容,阐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及影响。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18课、19课、20课共同诠释第四单元课题——《欧美主要国家的革命和变革》。说明了工业革命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经济影响。本课分为四个子目。第一个子目“工业革命的孕育”说明了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会率先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第二个子目“从纺纱机到蒸汽机”讲述了工业革命的生产工具上的变革,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雏形,而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动力来源。第三子目“铁路的兴起”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极大发展。第四子目“工厂制的诞生”是讲述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工厂制的诞生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珍妮机、蒸汽机等工业机械的革新,理解工业革命演进的过程。
2.通过了解铁路的兴起和工厂制的确立等史实,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2.通过对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建立在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今天东西方的差距有其历史根源。
3.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四)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和巨大影响。
(五)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以及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策略
教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讨论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激趣引入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问题:英国在酝酿什么样的变革?
激发学生兴趣,由问题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学生阅读本子目,思考:工业革命在英国孕育的原因。引导学生:
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② 市场的扩大
③ 商品的需求
④ 劳动力的增加
在英国爆发的必然性: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革命既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工厂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
工业革命概念分析:重点: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
目标二:从纺纱机到蒸汽机
1.通过PPT展示纺织业发展史,通过纺织工具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各时期纺纱机的特点对边的表格发散学生思维。
2.通过PPT展示瓦特和他的改良蒸汽机,思考改良蒸汽机的动力是什么,对后面机器革新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和钢铁。
以讨论的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
目标三:铁路的兴起
1.学生讲述铁路发展史
2.向学生展示汽船的发展,丰富本子目的内容。
3.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商品流通。
第二,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
第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促进社会交往。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目标四: 工厂制的诞生
1.填空
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组织和管理的变化的是?( ),最早成功开办了机器纺纱厂,被誉为“现代工厂之父”的是( )。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环节三:合作探究
工业革命创造如此巨大的生产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
环节四:课堂小结
记忆歌谣:工业革命搞发明,珍妮机器作先行瓦特改进蒸汽机,火车轮船才诞生
分层作业设计
完成《绩优学案》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
第2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二)从纺纱机到蒸汽机
(三)铁路的兴起
(四)工厂制的诞生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