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 (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 (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1-27 19:25:28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汉代东西方陆上的商路开辟后,葡萄、胡椒、古罗马的魔术表演等经此传入中国,中国的陶瓷、铁器等商品传入西方。这表明该路在当时(  )
A.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在中国的传播
B.沟通了亚非欧三大洲
C.实现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2.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这部史书及其作(编)者是(  )
A.《离骚》﹣﹣屈原 B.《道德经》﹣﹣老子
C.《史记》﹣﹣司马迁 D.《资治通鉴》﹣﹣司马光
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文中的“上”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4.最终获得楚汉之争胜利的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5.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战术正确 B.赢得民心 C.后方巩固 D.骁勇善战
6.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有(  )
①揭竿而起
②约法三章
③三过家门而不入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秦朝“开创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的做法是(  )
A.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丞相掌管国家行政事务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8.假如你穿越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B.用铜权称物品重量
C.很多青壮劳力被征去修筑长城
D.孩子们在阅读诸子百家书籍
9.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然而,显赫一时的大秦王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请问,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C.秦的暴政 D.严苛的刑罚
11.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亲亡的教训所采取的政策是(  )
A.严苛的刑罚 B.奖励军功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12.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一起处死,叫做“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做“连坐”。这反映了秦朝(  )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13.“楚汉之争”中,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灬最终,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从这段资料看项羽失败的原因包括(  )
①项羽刚愎自用
②项羽过于依赖武力
③刘邦善用人才
④刘邦注重收买人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刘邦攻占咸阳 D.大泽乡起义

二、材料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立帝)于是约法省禁(制订多节的措),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个皇帝?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3)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么样的统治局面?
16.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陕西临潼东边的驅山北能,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什么特点?从而,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材料二内容由谁提出的?他的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提倡?
17. 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3)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该统治者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8. 中国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
﹣﹣《史记》
材料二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
材料三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受到周王册封的人具有怎样的身份?这些受封的人要对周王履行哪些义务?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使春秋“五霸”发展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乱不休,但在客观上有何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区别?


七年级历史 第三单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汉代东西方陆上的商路开辟后,葡萄、胡椒、古罗马的魔术表演等经此传入中国,中国的陶瓷、铁器等商品传入西方。这表明该路在当时(  )
A.促进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在中国的传播
B.沟通了亚非欧三大洲
C.实现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分析】该题考查丝绸之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解答】往返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是真正的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西亚文化,这条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故选:D。
2.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这部史书及其作(编)者是(  )
A.《离骚》﹣﹣屈原 B.《道德经》﹣﹣老子
C.《史记》﹣﹣司马迁 D.《资治通鉴》﹣﹣司马光
【分析】本题考查《史记》。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后世编写史书的范例。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C符合题意。
故选:C。
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文中的“上”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的汉高祖及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由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可知这是描绘汉初经济的贫困,此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为恢复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减轻百姓赋税、田租十五税一、徭役和兵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故“上”是汉高祖刘邦。
故选:A。
4.最终获得楚汉之争胜利的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
【解答】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之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最终获得楚汉之争胜利的是刘邦。
故选:A。
5.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战术正确 B.赢得民心 C.后方巩固 D.骁勇善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战争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项羽进入咸阳后,火烧皇宫,并把秦朝的财宝运回彭城,纵容士兵烧杀抢掠,而刘邦则是对咸阳百姓约法三章,因此项羽的失败也是由于失去民心。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主要的原因是赢得民心。
故选:B。
6.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列成语典故中,属于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有(  )
①揭竿而起
②约法三章
③三过家门而不入
④破釜沉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成语典故。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而此时刘邦与百姓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趁项羽决战之际,攻取咸阳,灭掉秦朝,之后项羽与刘邦决战与垓下,刘邦军队唱起楚歌,四面楚歌使项羽军队军心涣散,项羽大败,最终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属于秦末农民战争时的成语典故有: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和破釜沉舟。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7.秦朝“开创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的做法是(  )
A.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丞相掌管国家行政事务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
【分析】本题以秦朝“开创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的做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故选:D。
8.假如你穿越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B.用铜权称物品重量
C.很多青壮劳力被征去修筑长城
D.孩子们在阅读诸子百家书籍
【分析】本题以假如你穿越时光,来到两千多年前的秦王朝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依据所学,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进行焚书坑儒,将民间除种植、医药、占卜等以外的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烧毁。因此孩子们在阅读诸子百家书籍不可能在秦朝看到,ABC选项都是在秦朝看到的状况。
故选:D。
9.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分析】本题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的原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
【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富裕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据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⑤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的治国措施有关。
故选:C。
10.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然而,显赫一时的大秦王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请问,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C.秦的暴政 D.严苛的刑罚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C。
11.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亲亡的教训所采取的政策是(  )
A.严苛的刑罚 B.奖励军功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富民政策,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答】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故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吸取亲亡的教训所采取的政策是休养生息。
故选:C。
12.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一起处死,叫做“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做“连坐”。这反映了秦朝(  )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 C.残酷的刑罚 D.可怕的殉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的相关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解答】据“2000多年前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一起处死,叫做‘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做‘连坐’。”这反映了秦朝残酷的刑罚。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故选:C。
13.“楚汉之争”中,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灬最终,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从这段资料看项羽失败的原因包括(  )
①项羽刚愎自用
②项羽过于依赖武力
③刘邦善用人才
④刘邦注重收买人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以“楚河汉界”为切入点,考查楚汉战争。
【解答】“楚河汉界”指的是今河南省荥阳市災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楚汉相争时,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然而汉最终灭楚,其原因有①项羽刚愎自用;②项羽过于依赖武力;③刘邦善用人才;④刘邦注重收揽民心。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14.“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  )
A.巨鹿之战 B.楚汉之争
C.刘邦攻占咸阳 D.大泽乡起义
【分析】本题以“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切入点,考查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大泽乡起义。
故选:D。

二、材料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立帝)于是约法省禁(制订多节的措),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1)由材料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个皇帝?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3)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么样的统治局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解答】(1)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几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残破荒凉的经济形势。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是造成此局面的原因。
(2)材料一中的“上”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3)据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今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可知,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的相同思想。在这两位皇帝时期出“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答案为:
(1)残破荒凉的经济形势(主要意思符合题意即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主要意思符合即可)
(2)刘邦(或汉高祖)。
(3)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文景之治”。(描述当时具体状况也可)
16.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陕西临潼东边的驅山北能,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选自《部编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统治具有什么特点?从而,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材料二内容由谁提出的?他的主张是什么?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结果如何?有何重大意义?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具有什么精神值得提倡?
【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
【解答】(1)由材料一“据史书记载,猛山陵基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宜。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奢侈腐化,徭役繁重,这导致了农民起义暴发,推翻秦朝统治。
(2)由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要立下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这是陈胜提出的,他们主张推翻秦朝统治,在这一主张推动下,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最终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人民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材料二内容提出者陈胜、吴广具有勇敢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或革命首创精神)
故答案为:
(1)奢侈腐化,徭役繁重;爆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只要写出繁重的福役或沉重的赋税即可)
(2)陈胜;推翻秦朝统治;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人民反抗秦朝统治的浪潮,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3)勇敢反抗暴政的革命精神。(或革命首创精神)
17. 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中结构图反映的是秦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了哪一行政制度?
(3)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该统治者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秦始皇主要的历史功绩是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解答】(1)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一中的人物是秦始皇;他主要的历史功绩是嬴政(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仔细观察图二可知,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故答案为:
(1)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
18. 中国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
﹣﹣《史记》
材料二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
材料三 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受到周王册封的人具有怎样的身份?这些受封的人要对周王履行哪些义务?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事件使春秋“五霸”发展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乱不休,但在客观上有何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指出,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区别?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据材料一“武王……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可知,材料中受到周王册封的人都是周武王的功臣和亲属子弟,这些受封的人要向周王履行的义务包括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
(2)据材料二“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家分晋使春秋“五霸”发展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乱不休,但在客观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据材料三“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的区别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
故答案为:
(1)功臣和亲属子弟;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
(2)三家分晋;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郡县制;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并对中央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