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老人与海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1-27 23: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老人与海鸥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鸥间真挚的情感。
3.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的感情。
1.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2.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和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怀。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褪色(tuì)塑料(sù)撮起(cuō)
啧啧(zé)亲昵(nì)滇池(diān)
乐谱(pǔ)歇(xiē)脚抑扬顿挫(cuò)
2词语解释。
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驻足:停止脚步。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
瞻仰:恭敬地看。
3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每逢冬季来临,一位老人都到翠湖拿着食物等待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风雨无阻。十多年来,老人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盘旋翻飞,落地后肃立不动,不忍离去。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找找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然段。
明确: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老人与海鸥之间动人的故事讲述了出来。课文先写在一个普通的冬日,与朋友一起来到翠湖,见到了这位老人,并看老人给海鸥喂食,然后走上去跟老人攀谈,听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再写老人等到太阳偏西,跟海鸥分别,最后又写了老人去世后,海鸥们的反常表现。第14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这个自然段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谁能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第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交流,并进行一系列的赏析。
(1)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感性的悟:从三个“褪了色”中我们体会到老人的生活简朴。
理性的悟:一个生活简朴的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可见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2)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感性的悟: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
理性的悟: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感性的悟:多么朴实的名字!
小插曲: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名吧?有的还不止一个。在家里,爸爸妈妈喜欢叫你的小名,有着暖暖的感觉。
理性的悟:透过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一、复习导入
在课文的第一部分,我们着重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深切感情和悉心爱护。那么在课文的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老人去世后,海鸥是怎样做的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14~19自然段)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1)“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
(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它们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们为失去了一位好朋友而感到伤心、难过。)
2句子精解。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从“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的感情。)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从“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的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旋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三、疑难解析
1作者是如何表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的。第一方面:作者通过描写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讲述了老人喂食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再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第二方面:作者通过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描绘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
2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
第一,老人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第二,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第三,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第四,“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第五,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
四、课堂小结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用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那份相知与相守、牵挂与依赖,让我们猛然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来是如此美好、如此动人!这样的一个老人,这样的一群海鸥,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会长留在我们心间,因为真情是难以忘怀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并用心体会。
2课外搜集一些人和动物的故事,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
六、资料链接
“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翩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课文结构清楚,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现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文在讲解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虽然理解性的多,但是缺乏进一步的阅读,读的少,学生感悟的就很肤浅。另外,课文六处运用的省略号,要教给学生比较作用的不同,虽然多数都知道了,但是还有的学生认识不够。
《老人与海鸥》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如果再制作一些相关的画面就更好了,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