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写作背景: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掌握下列生字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用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为现在的事情而悲伤。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麻醉: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驳论与立论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阅读1、2自然段,讨论问题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答:
2、为了论证谬论,敌方提出了什么论据?
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1、自夸“地大物博”
2、只希望“国联”
3、一味求神拜佛阅读3、4、5段,思考:1、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论点是错误的?
因为“中国人”先信“地”,信“物”信“国联”没信过自己,失掉的也是“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发展着自欺力。所以都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阅读6、7、8段,讨论: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1)埋头苦干的人 (2)拼命硬干的人
(3)为民请命的人 (4)舍身求法的人
驳: 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要论中国人,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1、第7段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 第9段中“筋骨和脊梁”、“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地底下”分别比喻什么?
筋骨和脊梁:比喻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
脂粉: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状元宰相的文章:比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
地底下: 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