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语文园地七口语交际成长的故事童年的成长记忆让同学们在交流了成长的故事和读了《乌塔》后能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从王虹同学的信中归纳有关成长的问题,思考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交际内容 1.讲述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留心周围人的成长小故事,说出成长带给自己的启示。同桌间互相交流,然后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交际指导 2.交流学习《乌塔》的想法。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乌塔的性格特点,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确定交流内容,然后围绕选择的话题展开讨论。 3.讨论王虹的信中的问题。仔细读信,明白王虹同学的苦恼,弄清楚她苦恼的原因。然后想一想如何帮助她解决苦恼。同学们在班上讨论,各抒己见。 张佳奇:我来讲一个曾国藩小时候的故事。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人物,然而小时候天赋却不高。有一天晚上,他在家读书,一篇文交际示范章反复读了多遍也没背下来。有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上,想等曾国藩睡觉以后偷点东西。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小偷实在等不及了,怒气冲冲地从屋檐上跳下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之后扬长而去。 赵惜严:我讲讲我第一次做饭的事吧。有一次,妈妈不在家,我就想自己尝试着做饭。我先淘米,本以为很容易,结果每次倒水,米总是往外溜。好不容易淘好了米,我把米倒进电饭锅里,加上水,插上电源,就跑去看电视。半小时过去了,我估计饭应该熟了,打开电饭锅一看,米饭成了米粥,原来是水放多了。唉,看着这一锅粥,我真后悔平时没有跟着妈妈学。 郑宜婷:我觉得乌塔的父母是爱她的,爱的方式有很多,关心是爱,严厉也是爱,但爱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和支持。乌塔的父母支持乌塔做她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的爱是崇高的! 阮宁:我认为王虹应该向同学们解释清楚,并不是她不珍惜友谊,不信守诺言,而是她也得尊重父母的意见。同学间的交往是很纯洁的,不应该因为一次生日聚会便产生矛盾。我想对王虹的同学说:对待朋友
要宽容。习 作习作内容
这次习作为大家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写作角度: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一封回信。这三个题目都贴近我们的生活,同学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感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第一步:审题
1.写成长中的故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功,经历的磨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写法指导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之前先回顾课文内容,再写出对乌塔在14岁就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的想法和感受。
3.给王虹写回信。首先要弄清楚王虹遇到的问题,在回信时,要把自己帮助她解决烦恼的办法写清楚,注意书信的格式。第二步:立意
1.写成长中的故事: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成长收获。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行自我反思。
3.给王虹写回信:提出解决办法。第三步:选材
选择的材料要生动、具体。比如成长中有趣的、记忆深刻的、有一定启发或教育意义的事情。第四步:思路(以范文为例) 读《乌塔》想到的结尾:点明主题,对比总结,提出希望。中间:阐明感想,并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孩子的现状。开头:简介原文内容,点明人物品质。第五步: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读《乌塔》想到的
最近,我们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文中的乌塔14岁时就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的勇气和独立自主能力令我非常敬佩。①
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里掀起了巨浪,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可以独立自主呢? ②想想我自己,在家里不做任何家务,无论范文欣赏①开篇交代所阅读的文章,点明人物品质。②总写读完课文后的感想,并提出疑问。是整理房间,还是洗洗涮涮,都由妈妈一人全部承包,我只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好了。③每当我学习闲暇时,想去帮妈妈做点什么,总是被她婉言拒绝。结果,我变成了十足的书呆子。③引用恰到好处,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 在中国,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孩子何止我一个!我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只是因为自己不会洗衣服、叠被子,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被迫辍学。由此可见,中国的孩子多么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生活上有太多的依赖,思想上有太多的束缚,行动上有太多的无奈!④④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的孩子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 乌塔是幸运的。她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她有亲自实践、亲自品尝生活苦辣酸甜的神奇经历。而我呢,虽是幸福的,却是有缺憾的幸福!我真心希望中国的家长也能给孩子适当的空间,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飞翔。也希望所有和我一样的中国孩子能像乌塔一样,做一个自主、自立、自强的好少年!⑤⑤篇末升华文章的主题。 作者能抓住感受最深处有感而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乌塔能独立自主生活的敬佩和羡慕之情。全文层次分明,内容清楚具体,句句都是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抒情式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总评:我的发现读课本上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习惯。从两个人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读书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林是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疑惑,小东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要边读边体会,揣摩文章中的词句及细节,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收获。日积月累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增广贤文》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待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增广贤文》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很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是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专题进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成长的收获。 1.合作办《成长》手抄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准备文字资料、图像资料,精心设计版面,最后请字迹工整的同学进行抄写工作,办一期图文并茂的手抄报,也可排短剧。 2.展示交流。把各自的作品贴在班级的墙上,然后认真参观、阅读其他同学的手抄报,认真观看其他同学表演的短剧,然后和自己的手抄报或短剧作对比,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
3.展示评价。如实地对自己和别人的展示进行评价。办一期关于成长的手抄报表演故事短剧给王虹写一封回信